習馬通話的未言之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冷與熱」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12月9日通電話。然而,雙方對此次通話的反應卻呈現出某種微妙且耐人尋味的反差。

中國方面,從官方到幾乎所有主流媒體都開足馬力地宣傳此次通話的成果,且都無一例外地提到兩位領導人「均表達了促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真誠意願」。

反觀法國,相關反應卻顯得相當低調乃至冷淡。截止目前,只有愛麗舍宮(法國總統府)主頁發布了官方通稿,但通稿中對中歐投資協定一事隻字不提,而法國主流媒體則集體對此緘默不言。如果把視線放寬到整個歐洲,此次通話在歐洲主流輿論場中幾乎全無蹤影。

這種微妙反差的背後究竟隱藏着何種玄機?中歐雙方在投資協定一事上冷熱不均的表現又反映出怎樣的策略考量呢?

從中國方面來說,投資協定談判至今已有七年之久,但在特朗普當局發起全面貿易戰之前,這一談判始終沒有成為中方的首要優先事項。

情勢在中美全球性對抗日漸升級後發生轉變,尤其是進入今年以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然成為中方對外經貿戰略的重中之重,整個談判進程也得以極大加速。

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透露,投資協定中97%的內容已經談妥。剩下3%的內容,歐盟方面還在試圖提高要價,因為歐方談判代表的判斷是,在這些方面,中國對歐洲的需求要超過歐洲對中國的需求。

雖然未談妥條款的具體細節尚不得而知,但從9月14日中歐領導人峰會前夕,歐盟駐華大使鬱白(Nicolas Chapuis)的談話中似乎可以窺見一二端倪。

2020年9月14日,中國、歐盟(EU)、德國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Reuters)

彼時,鬱白在談話中對北京方面未能開放歐盟資本在中國的遺傳學和製藥領域的投資頗為不滿,其次還提及了雙方在非歧視性競爭、市場准入和勞工標準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爭議。

在投資協定似出未出的微妙關口,11月15日,另一份「中國力挺全球化大禮單」——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簽署讓北京方面在上述談判中獲得了更足的底氣。顯然,中國方面試圖藉此利好之機,趁熱打鐵地力促歐盟在年內達成投資協定。

與中方的熱情似火相比,巴黎方面「有意忽略投資協定」的做法固然有非歐盟輪值主席國不便直接表態的程序性考量,但背後反映出的歐盟在這一問題上前後反覆的矛盾態度更值得玩味。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歐盟方面對9月14日中歐領導人視頻峰會的成果不甚滿意。而歐美關係的「可能向好」預期,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歐盟的舉棋不定。

部分歐盟要員甚至試圖重啟已經陷入僵局許久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談判,中國和美國對歐盟來說都非常重要,同這兩大國家的以此對沖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關係重大。

歐盟內部對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伙伴關係協議一直爭議不斷,圖為2016年10月27日,反TTIP民眾在布魯塞爾歐委會總部大樓前舉行抗議集會。(Getty Images)

歐盟不會貿然達成同中國的協議,而置歐美相關協議的談判與不顧。互相制衡,同步推進,進而向中美雙方要價符合歐盟的利益。難產帶來的負面影響。

除戰略層面的觀望考慮之外,歐盟在戰術操作層面也存在不少困難。長期懸而未決,卻又關涉歐盟核心利益的英國脱歐談判仍然吸引着歐盟方面大量優質的人力與行政資源,而在「硬脱歐」風險日增的緊要關頭,布魯塞爾方面顯然無法抽調資源投入中歐談判當中。

同時,在復甦基金與長期預算問題上與波匈的拉鋸(12月10日方才妥協通過)以及歐土關係上齟齬不斷的「後院危機」也在持續牽扯着布魯塞爾方面的精力與時間。由此看來,年內達成投資協定的預期似有愈發渺茫之勢前景似有不樂觀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