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政府欲改善中澳關係 為何莫里森「口惠而實不至」?

撰文:于冉
出版:更新:

12月27日,澳洲《時代報》(The Age)稱,澳洲聯邦政府考慮取消維多利亞州與中國江蘇省的科研合作。該協議在2015年工黨執政期間簽署,2019年續簽。根據該協議,江蘇省向維多利亞州的企業和高校提供高達20萬美元的資助,以共享知識產權和開發新產品。

12月早些時候,澳洲聯邦議會就通過了《對外關係法案》(Foreign Relations Act),授權聯邦政府廢除被認為有害的,各州、地方政府或高校與外國簽訂的協議。該法案為從提出到通過只用了4個月,異常順利。

由於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此前曾批評維州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侵犯了國家利益,該法案的通過也令維州與中國的合作成為眾矢之的。而此次廢除維多利亞州和江蘇省的科研合作項目,也是以此法案為依據。

事實上,針對江蘇與維州這份規模微小的合作發起質疑,很明顯是一場象徵性舉措,其政治姿態的意義遠大於實質影響。本次事件可以看做是莫里森對5月以來的中澳「貿易戰」的後續反制。中國先後限制或禁止了澳洲大麥、牛肉、龍蝦、葡萄酒等產品的進口,12月24日,中國又以檢測出害蟲為由,宣布禁止澳洲原木進口。莫里森政府倘若針對江蘇與維州的合作採取限制性措施,也大概將是一系列影響由淺至深的舉措之開始。

從澳洲國內角度來說,反華情緒因疫情原因本就存在,中澳關係因香港2019年反修例社運、疫情源頭、澳洲對華對美取態、中國企業在澳權益等一系列事宜而陷入低谷。中方為保護國家、企業和國民僑民的權益,為不讓澳方過度配合美國損害中方利益,對澳洲採取了壓制性措施。莫里森政府作為國家執政者,既不能形成「應對中國施壓毫無還手之力」的形象,又要面對國內反對派的壓力,是以如今這種象徵性反制便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就國際角度而言,澳洲面對同時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巨大地緣政治壓力,顯然仍未能找到最合適的自洽方式。本月早些時候,美國與澳洲簽署了一份共同開發網絡攻擊訓練平台的雙邊協議;澳在近期又高調宣稱將與美國共同研發超音速導彈;在過去的兩年,美國聯合「五眼聯盟」成員國禁止華為參與當地5G建設。在各國皆持觀望態度,連美國自身也未高調全面禁止華為參與美國5G建設的情況下,澳洲主動充當「馬前卒」,於2018年發出針對華為的5G禁令,成為了中澳關係逐漸僵化的階段性開端。

2020年11月27日,從澳洲進口的幾瓶葡萄酒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超級市場出售。(Getty)

而今想來,莫里森政府亦想改善中澳關係,否則近期也不會一再拋出橄欖枝,呼籲中方不要再對澳方冷臉相對,應恢復高級別官員對話;即便兩國於11月底因中方批評澳軍屠害阿富汗平民一事而再度陷入低谷,莫里森也很快重申希望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稱澳洲與中國的關係互惠互利。不過,在近兩年於中美問題上「過於莽撞」的決策之後,莫里森政府已經將自己擺在一個尷尬處境,不僅無法改弦更張全面與一個對自己施壓的中國交好,畢竟這無異於承認自己犯下錯誤,將在國內面臨輿論和反對派的全面攻擊,且還要於國外面臨來自特朗普政府的巨大壓力。

所謂一招棋錯,滿盤皆輸。莫里森政府如今間於中美之間所面臨的窘狀,本質都源於其兩年多以前的莽撞選擇,美方和中方都會向澳洲施壓,國內反對派也自然不會放過攻擊莫里森政府的機會。所以,對莫里森政府而言,如今最好的方式,只能是一面擺出這種象徵性措施,證明自己堅守澳方立場;一面向中國呼籲重修舊好,持續尋求對話的機會,避免中國向更多澳方利益發起壓制;另一面等待特朗普這個「最大麻煩」的卸任,指望繼任的拜登政府不再向澳洲施加那麼大的站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