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版「兩個一百年」 河內為何更改大目標?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1月25日召開的越共十三大讓外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越南。
越共十二大到十三大期間的各種政治報吿中存在兩大問題,其一是人事變更,其二則是經濟問題。
在外界仍津津樂道於「阮富仲的接班人」時,河內在經濟問題上的長期調整可能更引人注意。

越共十二大後,越南逐漸把「為將越南早日建成現代化的工業國而奮鬥」修正成為「力爭到21世紀中葉將越南建成現代化的工業國」,這一方案到2019年到2020年間又逐漸擴展成為「2025年基本成為高平均收入的現代化工業國;2030年成為高平均收入國家中靠前的現代化工業國」,以及「展望21世紀中葉(2045年),越南發展成為高收入的發達國家」。

由於2025年是越共十三大周期,2030年是越共建黨一百年,2045年是越南建國一百周年,越南從2020年大目標轉向「兩個一百年」的進程無疑值得注意。

越南在2020年內的強力防疫措施最終還是保護了該國相對脆弱的經濟環境

+2

2020年的目標已不復存在

有目共睹,越南在2020年度表現亮眼,這與該國有力應對新冠疫情的局面分不開,越南因此成為國際社會少有的維持正增長的國家,世界銀行預估其全年GDP增幅可臻至2.8%。同時越南成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TP)創始締約國、簽署了《越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重要協議。這使得河內的經濟地位遠超以往。

可是,越南在2020年的優勢不會一直持續,且不說2020年夏季時,越南國內因為外企關廠、停產造成的危機影響了至少三千萬越南普通人的生計,更不用說河內也在近兩年來逐漸發現了自己硬件的嚴重不足。

越南經濟的「潛力」始於2018年3月後的中美貿易戰風潮,當時西方企業開始考慮把工廠轉設越南的計劃。不少分析人士曾津津樂道與此,甚至認為這是越南超越中國的奇跡。但越南經濟界人士對此則多有警醒。

圖中為曾在2019年因「進口中國商品,貼牌謊稱越南製造」,在越南國內一度引發軒然大波的阿三祖(Asazno)牌電視。阿三祖公司也曾在2019年下半年一度灰頭土臉。但越南國內最終還是放過了這家「科技創新」企業,到2020年9月,阿三祖公司又基本恢復了此前各類組裝產品的銷售。(越南快報網頁截圖)

有迹象顯示,越南各界已經逐漸對2016年開始大力發展的紡織品服裝、鞋類、電子產品、機器、汽車組裝、高科技工業等六個輔助工業產業感到厭倦。越南長期以來為人代工,卻不能發展自身輕重工業能力,這讓河內不想繼續扮演其在國際體系中的下游位置。

越南輔助工業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越南每年手機、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紡織成衣等商品出口額達數千億美元,但越南工廠生產的只是低附加值的產品,該國50萬家企業當中只有0.3%的企業參與到類似產業的製造活動。

對越南來說,該國目前最迫切的需求莫過於加大工業品國產化的比重。這也是越南建成「建成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關鍵指標。越南的汽車工業產品國產化率至2020年仍未突破此前5%至20%之間的水平,越南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率雖然在6年時間內提升了8%,但仍不超過30%。即便是鞋類這種最常見的輕工業品,越南的國產化率也只有30%。

這一水準遠低於其他東盟國家,讓河內在2018年提倡的「工業4.0」顯得有些虛幻。或許也是因為如此,越南自2019年開始,逐漸將宣傳重點由「工業4.0」更多調整至「兩個一百年」。

進入2019年後,地產起家的越南首富温納集團逐漸將旗下零售、電商部門出手,到2019年12月,該企業已宣布將集中精力投身地產、汽車等實業。(美聯社)

兩個一百年的合理性

2019年2月19日,越南政府總理阮春福在視察計劃投資部時,首次提出越南經濟社會發展「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願景,至此,越南為2020年設立的總目標被徹底修改。河內開始在「兩個一百年」分「兩步走」的總路線上繼續進行其建設。

當然,越南的「兩個一百年」的總路線仍然具備相當的「願景」意味。

首先,在9年後的2030年,越南需要滿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達18,000美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口占50%,工業與服務業佔GDP比重達90%以上並解決70%以上的就業。此外其私營經濟佔GDP比重也要達80%以上,並在此基礎上滿足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達0.7以上。

以胡志明市、海防等經濟發達地區(亦為越南第一類地區)為中心,越南的1,500多萬「中產階級」開始享受遠甚於越南同胞的生活,乃至抱怨其同胞逢年過節耽於吃喝與唱K。(Getty)

考慮到越南2020年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777美元,城鎮居民人口為34%,工業就業人口約為就業人口的20%,這使得其目標難度較大。幸而其工業服務業在GDP所佔比重已達85%(其中工業佔40%),這讓越南在2030年前就有了馬上能解決的指標。

其次,到2045年時,越南的遠景規劃索性避談數字指標。其「繁榮發達的國家」的目標包括「進入世界上生活最幸福的高收入國家行列」、「成為全球前20名知識經濟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收入較高且收入來源多樣化」、「工業按現代化方向發展」等務虛內容,其中唯一明確指標的是「農業比重降到10%以下且不再有純農業」,這對於仍需要農業出口的越南無疑是甚為艱巨宏遠的目標。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河內可能也並非無計可施,環顧2020年的經濟格局,越南正逐漸善用背靠中國的地緣優勢。在2020年上半年越南外資投資總額較同期下降15.1%之際,中國資本的份額卻在大幅提升。

相對於越南國內中產、新貴對其同胞生活的疏離,華文世界看到越南城鄉的生活現狀,反而會有些親切感。越南城市居民相當於中國內地20世紀90年代的精神狀態拉近了兩國間的距離。(新華社)

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6月,中國在越南的直接投資總額約為15.8億美元,佔比提升至10.1%,已是越南的第三大外商投資國家。

越南正在不動聲色地藉助東盟的依託,加大對華進出口力度。在2020年上半年,中國與越南進出口總額增長18.1%,進出口規模位列東盟各國首位,增速高出與東盟整體貿易增速12.5個百分點。這一點可能也是越南此後在新冠疫情繼續影響全世界之際,保持高速增長必不可少的一環。

考慮到河內輕軌等長期積壓項目也有望於年內營業,越共十三大周期內的河內方面可能還會借階級兄弟的力量,依靠「兄弟般的中國人民」跳出暫時性的危機,解決長遠的危機。並在理論和話術上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