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神壇」何以坍塌? 是時候不再崇拜「燈塔」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本文首刊於《多維CN》第66期(2021年2月4日),茲獲授權轉載。
《多維CN》紙質雜誌於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洲等地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

蕭瑟,這是1月20日第59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景象,既是意料之中,亦是前所未見。

以往擠滿成千上萬人觀禮的美國國家廣場,今年依舊熙熙攘攘,不過是以成千上萬旌旗代之。本就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的華府,又因1月6日的國會暴亂而戒嚴,不僅國家廣場關閉,白宮守衛宛如備戰,國會大廈周圍豎起7英尺高的柵欄,大華府地區更是僅國民警衛隊便部署了21,500人,乃美軍駐阿富汗和伊拉克軍隊總和的四倍有餘,堪為華府數百年來最大規模的駐軍。負責保護總統的特勤局還劃定了一個廣闊的「紅色區域」,從國會山一直延伸至白宮,執勤部隊全部配備M4步槍,以至於法新社記者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綠區」做類比。

新舊總統不相見 團結呼籲無回音

便是在這樣一個蕭瑟的清晨,昔日主角特朗普(Donald Trump)與妻子離開白宮前往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於飛往佛州之前舉行了自己的「告別儀式」。面對在場寥寥百餘名支持者,特朗普在21響禮炮後發表演講,總結四年成績,卻隻字未提繼任者拜登(Joe Biden),並在最後一次登上「空軍一號」前轉身發出了壯志未酬的宣言:「我還會回來的,無論是以怎樣的方式。」

真正的主角那邊也是同樣一幅蕭瑟景象。民主黨向來擅長搞線上活動,此次也由歌壇、影壇明星獻唱主持,以民主黨近年來慣有的身份政治方式竭力呈現多元包容,除了特朗普和身體狀況不佳的卡特(Jimmy Carter),另三位在世的前總統更是罕見地聯合錄製慶賀視頻並親臨現場觀禮。可是原本能容納20萬人的國會西側觀禮台,這次只有不到2,000人出席,78歲的拜登也只能隔空演講,面對20萬面國旗抒發切切真情。

在20多分鐘的演講中,拜登直面新冠疫情、國家分裂、經濟低迷、種族不平等問題,倡議國民結束這場紅與藍、農村與城市、保守與自由的近乎內戰的不文明戰爭(uncivil war)——雖然他自己也承認這話聽起來很空。而且,同樣未提及特朗普的他,在呼籲其前任的支持者們「傾聽我所述」時,亦稱「你們若不同意也罷,這就是民主,這是美國」,甚有一股「吾已勝選,由不得你們反對」的感覺。

不過整體而言,拜登演講中彌合分裂的主旨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美國經歷了由上至下的四年分裂之後;拜登傳遞出的積極態度也是當前迫切亟需的,尤其是在美國面對百年未遇的疫情輸得一敗塗地之後——可是,蕭瑟的不僅是冬日的華府,更是民心士氣。面對美國的前景,即便再樂觀的人,也只能抱以逆水行舟的心態。

而當美國人對美國的前途都這般憂慮迷茫時,「美利堅」一詞所攜帶的形象,更是早已在全球範圍內變質。

相關圖輯|特朗普卸任前舉行告別儀式(點擊睇大圖):

+1

是非不分的暴亂與狂歡

這種蕭瑟景象,自然鋪陳於1月初的華府暴亂。美國國會定於1月6日舉行聯席會議,認證2020年總統大選的選舉人票結果。而在此次會議的前幾日,至少有10萬來自民兵聯盟、匿名者Q(QAnon)、驕傲男孩(Proud Boys)等右翼團體的美國民眾在前總統特朗普的呼籲下奔赴首都華府,「為特朗普而戰」,挑戰「詐騙選舉結果」。最終,這場集會在特朗普不放棄和不承認落敗的表態下,演變為暴力衝突。雖然特朗普在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等人的敦促下於Twitter上呼籲民眾保持和平,但已然無法扭轉失控的局勢。

沒錯,美國民風彪烈、警察悍猛、社會撕裂,這都已不是什麼稀奇古怪之事,而鑒於去年大選以來特朗普和諸多共和黨人及其支持者是非不分、否認選舉結果的不滿情緒,1月6日的情況本就在各方預估之內。可是當擔架上一年輕女子滿面鮮血的畫面經電視傳遍世界時,人們還是震撼了,一眾西方領導人公開表示憂慮和震驚,大多俄羅斯媒體抱以調侃和譏笑,中國網媒及網民則在多有諷刺之餘,無不發出感慨:「世界民主燈塔」的美利堅,何以至此?

更令人擔憂的是,民主黨在國會眾議院的席位優勢縮減,雖然該黨在參議院僅拿下50席,可憑副總統作為議長的一票仍拿下主導權,這也恰恰為黨爭惡化埋下伏筆。再鑒於拜登「你們若不同意也罷」的發言,以及特朗普卸任前以內政外交各種激進法案為拜登埋下的「地雷」,乃至顛倒是非的特朗普猶可獲得7,400萬選票的現實,都表明混亂、撕裂、衝突、低效已然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

↓想看更多有關拜登就職典禮的照片,請點擊放大觀看:

+10

所幸的是,美國社會尚有一定韌性,美國制度也有其糾偏的基底,更重要的是,現行國際政經規則依舊以美國利益為基準而建立,美國依舊可以通過美元和媒體等工具為將傾之大廈提供一定支撐,提供扭轉危局的可能。這也是拜登政府未來數年之工作——可還是那句話,美國何以至此?

特朗普:難辭其咎的歷史罪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在於特朗普四年來的亂政。回顧特朗普四年任期,無論是政、治還是外交,都將令他成為美國國史之污點,為後世所不齒。

在政的維度,特朗普沐猴而冠般的朝堂表演、指鹿為馬的政治謊言,不僅偏離科學與理性,甚至偏離事實。他迎合右翼民粹主義,忽視移民對美國經濟和社會有著必不可缺的作用,違背「美國之所以為美國」的包容價值觀,這些都嚴重損害了美國政治的專業性和自洽性,令美國社會和政治的黨爭問題持續惡化。

特朗普政府的減稅乃至金融規管鬆綁和一系列刺激政策,令全球各大機構普遍對美股抱以泡沫化擔憂。(Getty)

在治的維度,特朗普政府於國內空喊振興美國工業之口號,通過一系列對資本的放縱鬆綁加劇資源向金融市場聚集;一再揮霍無度,使得美國政府債台高築,不僅難免終令他國買單,更是嚴重危害國際金融穩定。尤其過去一年疫情防控中,特朗普基於選舉需要的極度自私、無能與領導無力,讓美國人民和企業付出慘重代價——截至1月25日,美國確診病例已逾2,569萬例,死亡人數直奔50萬之趨勢,美國抗疫能力之差不僅令全球駭然,更嚴重影響全球防疫,拖累全球經濟復甦。

在外交維度,特朗普身為第一強國美國的總統,在全球範圍內起到極其惡劣的示範性影響,為各國樹立投機與民粹主義的榜樣。他忽略大國關係對國際秩序穩定繁榮的「定海神針」意義,以貿易戰、強迫盟友站隊等方式嚴重損害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利益,激化區域矛盾。他所治下的美國更自私自利,在謀求繼續維持霸主地位的同時卻拒絕承擔全球公共責任,令諸如氣候治理等一系列需要多邊協力的全球事務停滯不前。

如今,縱然有7,400萬張選票依舊支持特朗普,超過所有往屆勝選總統的得票數,說明美國政治危機之嚴重,但投給拜登的8,100萬張選票才是百餘年來最高的選民參與度,說明特朗普四年來的亂政讓更多美國人憤而投票,洗刷特朗普給他們國家所帶來的恥辱。可是,縱使特朗普為後人所不齒,美國後世又能否以史為鏡,從這個負面教材中總結和汲取教訓?

▼觀看美國示威者佔領國會的相片,請點擊以下圖輯:

+12

客觀而言,無論是政治謊言、偏離科學、黨同伐異,還是工業空心化、經濟金融化、國際霸權主義,這一系列被特朗普嚴重惡化的問題,又有哪個不是早在特朗普上任前便已埋下種子?經過特朗普四年的亂政,如今又能否激起更多美國人反思,認識到撥亂反正乃至刮骨改革的必要?

「特朗普因素」之餘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特朗普既製造了問題,深化了問題,更是問題的產物。管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容易,所以政治向來被視作文明的重中之重。可是在何為政治的問題上,美國至少自列根(Ronald Reagan)時代起,便陷入了後知後覺,乃至尤未覺的迷思。

這既包括美國在「政」的維度愈發陷入黨爭和意識形態的泥沼,即便是有志者力挽狂瀾,更多僅是試圖通過身份政治和為弱勢群體爭取政治權益,以追求改善「參與性」和「代表性」;更包括美國「治」的維度,在對「自由市場」固執的迷思下,任由社會資源和生產要素被資本按逐利的原則配置,使得美國經濟可以做到「高效」,卻無法做到「普惠」。

於1981年至1989年在任的列根總統被普遍視作近數十年來美國最重要的總統,廣受尊敬。然而美國時下諸多因新自由主義而造成的危機,多源自對列根政府施政理念不合時宜的篤信。(Getty)

其結果呢?就宏觀維度而言,金融賺錢更易,又何必做實業,減稅政策省下的成本與其招人擴產,不如分紅或投入股市?愛爾蘭稅點更低,又何必在美國納稅?可以靠資本和技術佔據產業上游,由低成本的亞非拉國家代工,又何必為了下游產業的錙銖收益而親自設廠?企業家紛紛變身為資本家,可是大量收益未能流入美國,即使流入也未能分配至美國工薪階層。

具化而言,大量原本財政能力就有限的社區、縣級乃至州級政府,因工作機遇的流失而捉襟見肘,學校、醫院、交通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和基建設施愈發落後,政府的減稅措施就更是火上澆油。最終有資源的家庭和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轉向私營機構,又或舉家遷徙,留下者所幸可由諸如教會等機構提供醫療和教育等資源。可是,當宗教本身的保守主義一旦同人們的拮据、無助、迷茫、不忿、憤怒相結合,便為極端保守主義、排外思緒、反智主義創造了溫床,為特朗普和一眾投機者提供了堅實的政治資源。

所以說,這又豈是特朗普一人之過?

特朗普的對伊政策嚴重打亂了奧巴馬與魯哈尼(Hassan Rouhani)政府奠定的美伊和好趨勢,在阻礙伊朗正常開放、傷害法德等國利益之同時,亦嚴重影響地區穩定。(Getty)

近三四十年來,國際大環境一直在變,既有一系列窮國邁過中等收入線,乃至中國大有逾越「中等收入陷阱」繼續迸發的趨勢;又有全球資源在資本逐利的驅動力下重組調配,產業分佈和各國就業情況發生顯著變化;還有更新迭代的科學技術進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旋有男女平權、種族宗教融匯與衝突、民粹主義、民族主義等一系列思潮演變。美國國內也在變,無論是「中產階級消亡」、「紅州變藍」,還是多元化所帶來的主體文化危機,乃至如奧巴馬(Barack Obama)等人所擔憂的「人們在互聯網時代各自活在相互隔絕的信息氣泡裏,不再擁有共同認可的現實」。

面對新的時代、新的趨勢、新的問題,仍以陳舊的思路和方式應對,自是難有收效。特朗普政府的減稅不僅無法解決諸如產業、就業、居民收入等問題,反而令困難加劇,便是很顯著的證明。而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則更是倒行逆施。

2020年8月24日,美國威斯康星州肯諾莎市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演變為暴力衝突,當地管教所被縱火燃燒。(Getty)

拜登改革路遙遙 時機窗口並無多

如今,拜登的上任被視為美國政治理性的回歸,其團隊也多由專業人才組成。上任首日,延承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1933年創立的「百日新政」傳統,拜登亦設立四個百日新政目標:第一應對疫情,第二復甦經濟,第三緩和種族矛盾,第四著手氣候治理和新能源產業規劃。為此,他簽署17道行政命令,推翻特朗普在位時的一系列政策,昭示著新政府的開啟。

可是,拜登做得到嗎?1933年以來,每一位美國總統都會設定百日新政目標,但大家都知道這只是方向性口號,每一位總統都沒能兌現目標。更何況,拜登在就職演講中所言,美國歷史上很少有人面臨有如今日之挑戰。正如當下輿論所描繪的那樣:林肯(Abraham Lincoln)任期面臨美國內戰,威爾遜(Woodrow Wilson)面臨1918年大流感,小羅斯福面臨經濟大蕭條,甘迺迪(John F. Kennedy)面對美蘇冷戰,約翰遜(Lyndon Johnson)被內亂和種族問題所困。而拜登呢?他面臨的是以上全部。當下這場危機的規模及其廣度和深度已經遠超拜登能夠控制的範圍,新冠疫情在美國已然失控,拜登政府也承認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

再說,時間也並不在拜登這一方。拜登面臨一個分裂的社會和分裂的國會,黨同伐異的情況,過去數月在美國政壇一再發生。而今拜登想要完成的重大立法都需要國會的支持,可是民主黨當下還想推進對特朗普的彈劾,對共和黨的清算,這無疑將加劇國會的撕裂,並且佔用大量資源。

拜登上任後行事頗為果斷,於首日便簽署17道行政令,設立四個百日新政目標。(Getty)

合作並非「不可能的任務」,拜登政府目前展現出扭轉時局的意願和宏圖,以麥康奈爾為代表的共和黨領袖也呈現出相當的大局意識。可是在過去多年鑄就的政治氛圍下,在美國經濟、社會問題日積月累數十年之後,非強大凝聚力和政策可持續性實難以成勢,國家的分裂也需要時間去彌合——而在美國政制安排下,下一場決定國會權力分配的中期選舉,短短兩年後便要舉行……

有見美國過去數年尤其是過去數月間的政治亂象,以及當下尷尬的現況,展望未來令人堪憂的前景,也勿怪人們發出「燈塔美利堅坍塌了」之感嘆。即便美國兩黨政客以大局為重,力挽狂瀾,拯大廈之將傾,在未來數年時間裏使美國脫離現在的惡性循環,帶入健康的前進軌道,真的「讓美國再偉大」,可是「美利堅」在全世界人們心目中作為政經模範的形象,無疑不會再現。

何必靠燈塔?

過往數十年裏,美國完成了工業化、鞏固了自身實力,又把握時勢,在秉持公義的同時拓展戰略佈局,最終讓國際秩序與自身利益相結合。美國為各國在文化、科技、政治、政制、經濟、個人與社會及政府之關係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參照和借鑒,以至於被各方仰視、學習,乃至照搬,甚至形成了「凡是美國的就都是正確而先進的」等認知。現在美國「燈塔」形象不再,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多是唏噓與感慨。

2013年,一位無家可歸者露宿紐約街頭。據官方數據,同年單是紐約市便有50,900人無家可歸,其中包括12,100個家庭和21,300位孩童。(Getty)

何謂「燈塔」?大抵是既有足夠影響力和體量,又能秉持公義,且能講好自身故事。放眼世界,確實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符合這樣的條件,世界會經歷很長一段沒有「燈塔」的歲月。面臨一系列政經社會科技挑戰,該以怎樣的「模式」去解決,將是各國躊躇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充滿迷茫與不確定性的危機感已然被國際社會深刻體會。

而能夠解決這些發展危機,從混沌中創造秩序,在迷茫中走出一條足跡鮮明、乃至可供參鑒道路的國家,便會被視作新的「燈塔」。或許,這會是數年乃至十數年之後復興的美國,會是彼時整合的歐洲,又或是真正在文明層面崛起的中國——可是,這又有什麼意義呢?相對於「美國民主燈塔形象何以坍塌」、「下一個燈塔是誰」,這是一個很片面的、很容易讓人陷入僵化認知的表述,因為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定需要一個「燈塔」?

人們需要認識到的是,燈塔畢竟只是燈塔,其角色和作用在於照亮陰霾,以供參鑒。船隻可以藉燈塔判別自己的前行方向,可若一直朝向燈塔駛去,又怎能不觸礁?各國的前路,只能靠各國因地制宜、回溯自身去實現。對人類文明更好的結果,並非暗礁上燈塔孤立,而是各國都可相互參鑒,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構築各自的燈檯,乃至匯聚成萬家燈火,燦爛輝煌。

本文首刊於《多維CN》第66期(2021年2月4日),茲獲授權轉載。
《多維CN》紙質雜誌於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洲等地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