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0年 又一次「太空競賽」即將開啟|TECH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近月來受到廣泛關注的俄羅斯疫苗以「衛星V」(Sputnik V)起名,而其名稱的來源則是那顆於1955年升空的人類首顆衛星Sputnik 1。顯然,那是蘇聯的高光時刻,以至於今天的俄羅斯亦希望其疫苗能如同那顆衛星一般給世人帶來希望。
不過,近70年前的那顆衛星不僅帶來了希望,也昭示着美蘇長達20餘年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之開啟——而今天,又一場新的太空競賽,也即將開幕。

2月10日,中國首次成功完成了前往太陽系另一顆行星的旅程:去年7月發射的「天文一號」探測器已進入火星軌道。

曾幾何時,太空領域的探索早就已經不再由美國和俄羅斯壟斷,中國已在多年追趕後取得顯著成績,乃至在愈來愈多的方面領先於美俄。這類成績推進着人類文明的邊界,不過也引發了人們的另一層擔憂:一場新的太空競賽是否正捲土重來?

數十年前的那場太空競賽誕生於劍拔弩張的美蘇冷戰,最終雖然把手言和,卻也曾引發廣泛的「世界末日」之憂慮。那麼,今天呢?

中國太空科技突飛猛進

近幾個月來,中國航天計劃在其多年累積的基礎上,正厚積薄發地展現階段性成果 。

在中國於2020年7月啟動火星任務後,另一艘航天器「嫦娥五號」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着陸的航天器,且攜帶40多年來第一批月球岩石返回地球。此外,中國最近還完成了一組35顆導航衛星的部署,完成了中國的第三代北斗地理定位網,成為繼美國GPS和歐盟Galileo以外的世間第三個衛星定位系統。

在其太空冒險中,中國並不孤單。太空活動以前存在的技術和成本障礙的減少,使許多國家和商業夥伴得以向空間躍進。今天,像新西蘭、土耳其、秘魯等國,乃至盧森堡這樣的富裕小國,都有積極的空間計劃,擁有自己的太空港和衛星。

如今,太空探索仍然是一項和平活動,主要由非軍事機構領導,圍繞着國際合作組織,譬如,中國和歐盟之間便保持很活躍的太空夥伴關係

擁有衛星的國家的世界地圖,1966年和2020年相比 ↓↓↓

然而,太空技術的發展,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風險。中美俄歐的太空項目幾乎都有軍事維度的考量,甚至可以說,軍事用途一直是此類尖端產業的優先項。此外,越來越多國家都在發射和運營自己的間諜衛星。去年,伊朗發射了第一顆軍用衛星。印度現在也擁有反衛星武器在地球軌道運行,而俄羅斯和中國都已經開發出全面的新型太空軍事系統,足以制衡美國在太空的絕對主導地位。

對於這種新的趨勢,各國正相繼成立獨立的太空作戰軍種:俄羅斯承繼自蘇聯的「戰略火箭軍」、中國2015年將獨立兵種「二炮」升格為「火箭軍」,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也同時兼顧太空支援,2019年底美國和日本分別成立的「太空部隊」和「宇宙作戰隊」……毫無疑問,太空軍事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為軍事而生的技術

事態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太空軍事化的擔憂。這種問題往往被誤解。太空競爭並不像《星際大戰》中的大型太空戰役。太空的直接軍事化,也即在太空部署進攻能力,在財政上和技術上仍然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太空的大部分軍事意義來自於普通衛星。如今,衛星系統已經成為地理定位、通信、天氣預報和精確瞄準等關鍵軍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說:當戰場擴展至太空,衛星已成為各國太空軍隊戰略部署的攻守目標。(Getty Images)

有國防專家認為,第一次「太空戰」是美國主導的海灣戰爭(Gulf War)。當時,由於美軍的GPS,部隊在沙漠中找到了方向,而空、地、海三軍則由美軍的空中預警管制機(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EW&C)進行協調,這都得益於美國太空技術的進步。

然而,由於太空技術可以增強一個國家在全球範圍內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這也使得衛星系統成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如今,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衛星大國: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美國有1,425顆衛星,中國有382顆。在充盈經濟體量的支持下,中國正迅速追趕美國——連續三年,中國向太空發射的火箭數量超過了任何其他國家——而在反衛星能力領域,諸如地基激光武器、針對敵國地面遙控中心的網絡攻擊武器等,中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為了保持自身的絕對優勢,美國提出了「第三次抵銷戰略」(Third Offset Strategy)。在核能力和智能武器之後,美國現在希望利用機械人和高速武器,繼續保證其在軍事上的技術優勢。而「第三次抵銷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就是應對「我們太空網絡所面臨的日益增長的能力與威脅」。

有專家稱,太空軍隊未來主要任務不應在於打仗交戰,而是提供防禦小行星和保障太空航程安全,支援太空經濟發展。圖為太空探索公司Blue Origin的月球登陸器。(Getty Images)

所以說,中國乃至各國的太空技術,固然拓展人類文明的高度和廣度,但千人千面,換一個角度,這些突飛猛進的成果也在令軍事衝突的代價持續加大。

有別於數十年前的新玩家:私企

作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一部分,美國表示將減少對聯邦機構的依賴,而更多地依賴正在快速改變太空世界的科技企業家。如今,大多數衛星發射都由私人公司完成的,商業航天領域的驚人增長正在改變戰略格局。

美國企業在這一領域表現得尤為活躍。該國最著名的企業家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知名度的太空公司: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和貝佐斯(Jeff Bezos)的Blue Origin。他們的目標都是通過縮小衛星的體積和使火箭發射器可以重複使用,使衛星技術更加經濟實惠。

這種創業活動早就引起了美國軍方的注意:國防部副部長沃克(Robert O. Work)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宣稱:「我們必須真正抓住商業領域。」

美國軍方認為,政府發射的老一代衛星體積大,價格非常昂貴,一旦發生衝突,很容易成為目標。但私營企業開發的相對廉價的、發射器可回收的衛星,意味着美軍可以利用其部署成群的小型衛星群,從而應對敵人的反衛星能力。

+3

這種對創新和私營企業的關注似乎也是拜登新政府支持的。拜登的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參議院的證詞中表示,他將追求「與商業太空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這一戰略始於奧巴馬時期,並由特朗普繼續執行。

不可否認,私營部門為太空領域的國際競爭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這是否有助於創造新的力量平衡,還是會帶來更多的軍事升級,目前還不清楚。

又一次希望

當美國宣布重新成立太空部隊時,一些人認為,這將有助於美國維繫其太空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然而其他人則認為,這支最初在冷戰開始時創建的部隊更有可能點燃一場危險的新軍備競賽——畢竟,當年美蘇「太空競賽」與其說是以握手言和的方式結束,倒不如說是在短暫沉寂數年後,便以軍備競賽的形式繼續展開。

+1

沃克和其他美國官員在一份關於太空競爭的報告中警告說,與冷戰時期的蘇聯不同,中國的經濟實力意味着它有機會在太空中取代華盛頓的地位:「蘇聯從未能與美國的技術優勢相提並論,更不用說克服了。對中國來說,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中美等國太空軍事實力的接近,一方面引發美方的擔憂,另一方面或許也會通過實現「均勢」來臻至更持久的平衡。畢竟,以核武器為例,自原子彈問世以來,人類便再未見過擁核國之間爆發軍事「熱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太空技術與軍事能力之間的相互關係十分複雜,很難肯定地以「防禦性」或「進攻性」對其定義,但這兩者必然是相輔相成的。有史以來,軍事和戰爭一直是人類科技發展的一大推動力,數十年前的美蘇「太空競賽」也為人類太空探索帶來了數不勝數的科技成果,直接普惠到每一個家庭與個人。如今,各國多種多樣的太空軍事化策略,無論是從成群的衛星還是激光和網絡攻擊,都有大量商用的潛力。

因此,雖然專家們仍不能確定大國之間一連串的太空軍事化部署會否提高誤判和戰爭的風險,而美國堅持想要保持其軍事優勢的心態,以及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強勢表現,都將開啟新的競爭時期——不過我們大可對此抱持一定樂觀心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