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2020年拯救世界的技術將在未來成為威脅?

撰文:薛子遙
出版:更新:

12月24日,中國對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發起反壟斷調查,監管機構表示還將傳喚這家科技巨頭的關聯公司螞蟻集團。這是今年全球一連串針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的最新步驟。
從視頻會議和電子商務到接觸史追溯的應用程式,技術一直是人類應對2020年災難的主要媒介,然而,技術創新步伐的加快,也引發了人們對數碼技術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擔憂。

2020年,科技對人類有助有害,一個好的例子就是視頻會議技術。

當2020年3月11日宣布全球疫情時,世界多地已經進入「封城」。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做好準備,令數以億計的人突然發現自己不能出行。

然而,由於雲端通信和視頻會議技術易用性的重大改進,億萬人能夠繼續與朋友、家人、醫生和同事互動;如果沒有這項技術,這場疫情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可能會更大。

這使得Zoom等視頻會議公司從幾乎不為人知到家喻戶曉,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譬如陌生人亂入會議的「zoom-bombing」。隨着華裔袁征(Eric Yuan)在美國創辦的應用成為全球視頻會議的首選工具,濫用應用上的安全漏洞打斷別人的會議、獲取私人信息的做法也開始流行。

Zoom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征(Eric Yuan)。(TIME網頁截圖)

2020年拯救人類的技術

這不僅僅是視頻會議的問題。許多其他科技創新在2020年也處於類似的狀態。就像真正的戰爭一樣,對抗病毒的「戰爭」將新技術的創新和採用速度至少加快了幾年。

企業數字和雲服務的改進,根據彭博智庫(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數據,在中國封城期間讓超過兩億員工可以在家工作,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讓美國60%的勞動力可以在家工作。在疫情之前,這一比例約為6%。

疫情商機:包括Zoom在內,視頻會議軟件因疫情生意大好,例如微軟旗下的Skype、思科(Cisco)旗下的Webex均見證銷售額增長,不少軟件如今還推出特別優惠活動。圖為智利聖地亞哥(Santiago),一位小提琴老師4月6日利用Skype教學。(Getty)

疫情期間電商的突飛猛進得益於物流和供應鏈技術的創新支持。譬如,為電子商務公司提供供應鏈服務的Attabotics公司用自動化垂直倉庫取代傳統倉庫,其設計靈感來自蟻群。

人工智能的改進也有助於對抗病毒。在中國,像國營人工智能公司「中國普天」或由前百度員工創立的科創公司「第四範式」,利用其機器學習的能力為流行病學調查、接觸史追述和檢疫政策的落實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技術還能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美國醫療保健初創公司Tempus利用機器學習分析臨床數據,並為患者推薦訂製化的治療方法,例如指導他們進行適當的臨床試驗。

所有這些創新的主要結果是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網絡化。如今,大家已習慣了在家裏工作、網上購物,學生轉向在線課程,大型會議以虛擬方式舉行。

「TECH」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關於技術和社會的系列報道,其目的是在歷史、社會、經濟、政治的背景下解釋科技新聞。從人工智能到納米藥物,從人類的改進到工作的未來,01國際TECH系列探討破壞性科技創新如何被商業化、規管、濫用和再利用——不僅解釋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也分析世界是如何塑造科技。

2020年後可能威脅人類的技術

然而,這些技術在幫助我們對抗病毒、渡過封鎖期的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依賴。

根據美國數據和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2020年美國受眾平均每天在收聽、觀看、閱讀或一般與數字媒體互動花的時間首次超過12小時。

著名公益技術專家施耐爾(Bruce Schneier)認為,這讓大型科技公司通過定向廣告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這樣的參與度會導致大量關於你個人信息的數據的生成和匯總——你的喜好、興趣和精神狀態。那些控制說服性技術的人對我們的了解越多,如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的感受如何、何時感受到、我們在哪裏等,他們就能更好地定製引發我們採取行動的信息...同樣的服務既提供我們的數字體驗,又(通過定向廣告)針對我們,這可以接受嗎?」

《人類大歷史》(Spaiens)與《人類大命運》(Homo Deus)的作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020年多次是作為(虛擬)會議的演講者,警告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有了「駭入人體的科技」。

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這個問題在選舉季凸顯出來。在美國大選前的幾個月裏,越來越複雜的社交媒體算法和定向政治廣告將國家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信任選舉結果的陣營,另一個是拒絕接受選舉結果的陣營。

而這樣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普遍:根據瑞士金融服務公司瑞銀﹙UBS﹚的一份題為《新冠肺炎之後的技術趨勢》的報告,「未來十年將新增20億互聯網用戶」,並「全球互聯網滲透率將同步提高」。是以,數據和信息已經成為當下這個時代的重要經濟生產要素,而疫情所帶來的改變只會加強該趨勢,數據在21世紀的重要性絕不會亞於石油之於20世紀,而這些科技巨頭匯總、分析和使用這些數據的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2020年,我們是否過快地交出了自己的私人數據,以換取網絡生活的舒適?

2020年,我們是否過快地交出了自己的私人數據,以換取網絡生活的舒適?

展望未來:反壟斷調查與網絡安全的新境界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取決於網絡安全和監管方面的努力是否能跟上人類採用新數碼技術的步伐。2020年的經過表明,我們越來越依賴數碼技術;未來才能表明,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來享受這些技術的好處,同時將其風險降到最低。

這將需要技術專家和公共政策專家之間更好的合作。施耐爾認為,「我們需要宣傳科技與公共政策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事實,我們需要更多了解這一點的人。也許宣傳它的方式就是讓政策制定者相信他們需要技術專家的參與」。

2020年美國、歐洲和中國都針對科技巨頭進行反壟斷聽證會,這並非巧合。鑑於數字基礎設施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長的作用,世界上最大的監管機構自然地利用反壟斷聽證會和新的數碼法律來制衡科技巨頭的發展。

然而,這種監管的推動只是戰役的一半:誰來監管監管者?展望未來,加強網絡安全將成為維護公民與政府以及國家之間信任的核心。2020年也是人們重新關注私隱法的一年:在全球採用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框架後,中國、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網民都要求政府在保護私人數據方面做得更多。

展望未來,2020年或許是一個警鐘。除了疫情之外,更多的挑戰籠罩着21世紀,從有爭議的選舉到氣候變化,而技術將發揮核心作用,如果沒有能力保護我們日益數碼化的生活,將很難協調應對這些挑戰所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