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藏今日新疆:拜登緣何重推「價值觀外交」?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西方輿論場針對中國新疆議題的關注度顯著增加。除了美國民主黨政府延續右翼勢力認定的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的指控外,加拿大和英國政府及政客也開始集中發力,推出涉及新疆議題的提案或動議,並藉新疆人權問題營造抵制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輿論氛圍。

針對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政客針對新疆議題的關切,中國政府近日再次做出反擊。2月22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高級別會議時強調:新疆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新疆地區從來就不存在什麼「種族滅絕」、「強迫勞動」和「宗教壓迫」。這些聳人聽聞的說法源於無知和偏見,純屬惡意的政治炒作,與事實完全相反。

今年新疆議題成為美歐輿論的焦點,西方記者也曾拍攝新疆「職業教育培訓中心」:

+9

王毅還提到,中國政府歡迎聯合國人權高專訪問新疆。2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強調了王毅在這次聯合國人權會議上發表的立場,並批評了西方媒體對中國充滿偏見的報道。沈文斌還提到,加拿大一些政客公然將體育運動政治化,完全違背了奧林匹克憲章精神、損害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和各國運動員的利益。

現在,美國引領西方國家如此集中就新疆議題發聲,和拜登上台後重啟的「民主價值觀外交」是分不開的,背後反映了西方國家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立場,以及其所產生對中國政策的觀感,實質上也是前右翼政府執政後期對華意識形態鬥爭的延續。這種延續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定新疆存在「種族滅絕」,二是拒絕將「東伊運」(即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拉入恐怖主義組織名單。

就「東伊運」而言,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8月曾向駐北約美軍下達指令予以打擊。當時也適逢美國推出新的國安戰略和中東戰略。但到了特朗普執政後期,出於未來選舉利益需要,右翼勢力升級打中國牌。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宣布撤銷了「東伊運」的恐怖組織定性。截止目前,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尚未調整這一定性。

在這一方面,布林肯態度謹慎。為了展現對華強硬,他上任後沒有急於接洽中國官員,而且還沿用了蓬佩奧對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的定性。拜登提名的內閣或內閣級別官員當中,凡是質疑這一定性的人都會遭到右翼議員的詰問。他們的立場一旦稍有調整或後撤,都會被認為對中國示弱,提名就有可能通不過。

2021年2月4日,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首個外交政策演講,副總統賀錦麗和國務卿布林肯出席。(AP)

這就是美國國內政治現狀。雖然兩黨黨爭激烈,在很多內政外交議題上分歧明顯,但在對華政策方面,兩黨卻存在共識。除了藉新疆議題對拜登政府施壓外,國會兩黨還計劃圍繞中國在美限制言論自由、對外科技擴張等議題推出法案。接下來四年,國會兩黨將在意識形態層面加大對拜登政府對華博弈的施壓。而新疆議題將是一個主要錨點。

拜登內政負擔很重,為了緩解內部壓力,他也不得不在外交上做出一些犧牲或讓步。但是,美國藉新疆議題助力打造所謂的民主聯盟,終究不符合美國工薪階層利益優先的外交路線。從人權和民主價值觀入手施壓中國,對美國來說最為廉價,不會讓美國受到像貿易戰、科技戰那樣的內部損失,但它和美國勞工的利益並無直接聯繫。

而且,美國等西方國家藉新疆議題制衡中國的策略很難奏效。從最近拜登對歐外交來看,美歐雙方在發展方向上的裂痕比奧巴馬(Barack Obama)施政後期時的分歧還要大。

從西方的視角看,今日的新疆就如同昨日的西藏。小布殊(George W. Bush)執政後期到奧巴馬執政初期,西方聚焦西藏議題,但最終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而如今,從特朗普執政後期到拜登上台,西方又聚焦新疆議題。這個新焦點未來會如何發展下去,過去的歷史大概已告訴了我們答案。

歷史證明,這種在人權和民主等務虛層面加大對華施壓,只會突顯美國應對中國持續崛起挑戰時策略上的乏善可陳。這一點從奧巴馬執政時希拉里(Hillary Clinton)推行的「價值觀外交」就已得到驗證。拜登政府繼續重啟所謂的「價值觀外交」,說明他的團隊仍在摸索。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種意識形態層面的鬥爭,最終都會讓路給兩國在彼此實際利益層面的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