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整旗鼓 共和黨潰散在即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在基本沉寂逾一個月後,特朗普2月28日在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CPAC,Conservative Political Action Conference)上,以一通長達90分鐘的演講宣告自己高調回歸,並暗示可能會在2024年再次參選。
相比之下,此前試圖藉國會暴亂案揚棄特朗普主義的共和黨建制派,則被完全排除在CPAC之外。
這場本應該集結保守派內各種勢力的集會,完全變成了歡迎特朗普回歸的慶典,在彰顯其非凡影響力的同時,也不安地凸顯着共和黨內部的大分裂。

CPAC是美國最大的保守派年度集會,當共和黨競選總統失敗後,CPAC通常是下一屆候選人打響前哨站的舞台,但這屆大會無論是從場地佈置、議程設置還是出席人士來看,都成了特朗普回歸的加冕禮。

CPAC彰顯特朗普影響力

首先,舉辦地址不如往常設在華府附近,而是移至特朗普如今的據點佛羅里達州,會場內甚至擺放了一尊兩米高的特朗普金像。再者,會議的主題「不被取消的美國」(America Uncanceled)就替被社交媒體封號、「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受害者」特朗普鳴不平,主辦方還安排了7場以「保護選舉」為主題的討論,繼續宣揚特朗普未經證明的選舉舞弊論。

CPAC與會者紛紛與特朗普小金人合影。(美聯社)

另外,CPAC演講台完全被特朗普盟友把持。主辦方將17名支持彈劾特朗普的共和黨議員拒之門外,就連目前領導共和黨的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也不在邀請之列,無疑是報復他此前激烈指責特朗普「實際上和道德上都需對國會暴亂案負責」。前總統彭斯(Mike Pence)等與特朗普交惡者則自覺未有出席。而2024年潛在競選者、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Nikki Haley)也缺席大會,她因在國會暴亂案後一度與特朗普割蓆而被其陣營排擠,2月中求見特朗普時也被拒之門外,因此清楚自己不受歡迎。

這樣一來,最後出席的各嘉賓都宛如特朗普門徒。密蘇里州聯邦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強調自己「拒絕認證選舉結果」這等功績;佛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高呼「我們不會重新回到老舊、失敗的建制派路線」;負責競選的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主席斯科特(Rick Scott)也高舉特朗普主義,警告「否則會失去特朗普激發的工薪階層,會失去選舉,並最終失去這個國家。」

特朗普矢言掃除黨内異己

當然,最大的主角還是特朗普本人,在其90分鐘的回歸演講中,他除了猛烈攻擊拜登政府上任一個月後的種種「敗績」,也強調自己不會另立新黨,重新宣告了自己對共和黨的掌控權。

他還展現了自己掃清黨內「反特」勢力的決心,點名批評投票支持彈劾的猶他州聯邦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和帶頭反對他的共和黨眾議院三號人物切尼(Liz Cheney)等人,稱他們為「徒有虛名的共和黨人」(RINO,Republicans in Name Only),呼籲支持者「將他們全剷除出去,他們會毀掉現在的共和黨。」

特朗普支持者在CPAC會場外歡呼。(美聯社)

至於是否會再次參選,特朗普則不像新聞網站Axios此前揭露的那樣,會高調宣佈自己是「2024年共和黨的推定候選人」,而是暗示自己「可能會第三次擊敗民主黨」(特朗普堅稱自己2020年勝選)。《華爾街日報》引用消息指,特朗普會根據2022年中期選舉決定是否參選。這也意味着他將在未來火力全開投入這場大選,他在2月26日已經採取行動,支持前白宮顧問米勒(Max Miller)挑戰投票支持彈劾的共和黨眾議員岡薩雷斯(Anthony Gonzalez)。

這次CPAC無疑證明了特朗普在黨內的巨大影響力,大會的調研也顯示,95%與會者希望共和黨繼續「特朗普路線」,68%支持特朗普2024年再次出戰,55%指特朗普是其心中2024年的候選人。就全國範圍來看,多個民調也顯示共和黨內對於特朗普的支持度,在因國會暴亂案小幅下降後,又重返此前的水平。

共和黨建制派似服軟

而與特朗普的回歸之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共和黨建制派的弱勢和渙散。曾在2月13日彈劾案後激烈指責特朗普的麥康奈爾,在2月25日放軟態度,在被問到「如果特朗普2024年獲得黨內提名會否予以支持」時,篤定回答道「絕對會」。共和黨內「反特」勢力的領軍人物、猶他州聯邦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也承認,「特朗普目前在黨內是聲音最響亮、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如果他在2024年參選的話,會獲得壓倒性優勢」。這似乎展現出建制派大老不敢正面應戰的局面。

如此局面無疑讓人感慨。在1月6日國會暴亂事件後,外界一度認為這是共和黨建制派與特朗普分道揚鑣、揚棄極端民粹路線的大好時機。但如今看來,建制派未能趁特朗普被封號後的黨內輿論混亂期佔據高地,而是給了特朗普重整勢力的時機。

前副總統切尼(Dick Cheney)的女兒Liz Cheney作為國會共和黨人反對特朗普的代表人物,實際上2016年11月才初次當選。(美聯社)

這部分原因是,擅長「放長線釣大魚」(long game)的麥康奈爾選擇了左右逢源。他一面譴責特朗普煽動支持者衝擊國會,試圖為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定調;一面又難以割捨其在保守選民中巨大影響力,避免彈劾對方從而徹底開戰。麥康奈爾希望通過這種漸進式做法,暗中支持更符合共和黨傳統路線的候選人在2022年中期選舉競選,從而擴張自身力量。但他未能給共和黨設計新的藍圖,讓溫和派選民失去方向,同時還將明面上對抗特朗普的重任,推給了共和黨內根基不深的眾議院三號人物切尼(Liz Cheney)和路易斯安娜州參議員卡西迪(Bill Cassidy),而他們未有實力團結起更多的溫和派。

當然,共和黨內反特勢力本來就勢單力薄。

「共和黨反對特朗普」(Republican Voters Against Trump)組織的策士Sarah Longwell就指出,共和黨內的「反特」勢力可能只佔一成,而除非徹底打倒特朗普,共和黨無法找回靈魂,而這並沒有發生。而另一共和黨內的著名「反特」組織「林肯計劃」(Lincoln Project),更因共同創始人涉嫌性騷擾而面臨解體危機。

因此,比起外界希望看到的「共和黨大分裂」、特朗普主義另立黨派的戲碼,特朗普依然屹立不倒,在黨內一呼百應,還磨刀霍霍準備肅清黨内異己,而建制派和溫和派則處於弱勢。

當然,鬥爭依然會持續,只是會更多地轉入更加難以察覺的初選代理人以及籌款之爭,這種隱秘內鬥的意識形態之戰,可能會將戰線越拖越長,同時也在不斷消耗共和黨有限的資源,對該黨在2022年中期選舉來說並非好事,更無助於該黨找到自己該有的定位。

更糟糕的是,經歷了國會暴亂案衝擊的特朗普主義可能會更加極端化,一旦特朗普掃除異己,重新宣誓共和黨的絕對主流地位,共和黨建制派可能再也無法找到契機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