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過看衰此次中美2+2會晤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楊潔篪與中國外長王毅這兩日正在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與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會晤,是為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上任後,中美兩國高官的首次會晤。由負責外交及國家安全工作的四人會談,凸顯了此次會晤之重要性。

環望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飽受中美衝突之壓力的各國,也皆對是次會晤極為關注。

不過,在會談之前的數日,兩國卻皆擺出高調而強硬的對壘姿態。

美國營造「合縱制華」氛圍

美國方面,布林肯在和中方會晤前先與國防部長奧斯汀(Llyod Austin)訪問日韓,通過一系列表態呈現強硬的「聯合制華」立場。

3月18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右)在青瓦台接見來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中)及防長奧斯汀。(Getty)

在日本,二人於3月16日參與「美日安全保障協議委員會」會議(又稱美日2+2會談),並發表聯合文件「強調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確認釣魚島(尖閣列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對象,堅決反對有損於日本對釣魚島施政的任何行動,此外還對香港局勢及新疆人權狀況深表憂慮,乃至批評中國的作為違背國際秩序。

在韓國,布林肯與奧斯汀於3月17日在和韓方會晤時,呼籲韓國與美國共同抵禦區域內「對民主的危險侵蝕」,雖然美韓聯合聲明隻字未提中國,但美方則另行表示「中國利用脅迫和進犯手段有系統地侵蝕香港自治,削減台灣民主,侵犯新疆和西藏人權,並在南中國海堅持違反國際法的海權主張」。

在此之前,美日印澳四國領袖於上周舉行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會中提及有關確保印太地區(Indo-Pacific)的自由開放,以及網路、經濟安全等議題的合作,並將焦點鎖定在來自中國之挑戰。而拜登政府也在大陸泰西進行「歐洲路演」,邀請歐洲各國就中國崛起等一系列議題保持日常協調。

拜登任命的國安顧問沙利文對華立場強硬而理性,是一位温和派學者型幕僚。(Getty)

中國勸美國「放棄幻想」

在美方做出一系列相關強硬表態之後,中國方面也於3月17日由駐美大使崔天凱和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分別做出回應和立場表態。

崔天凱方面,他在接受中國媒體聯合採訪時,針對阿拉斯加中美2+2會晤以及近期美方表態表示,中方並不指望一次對話能解決所有問題,並沒有過高的期待和幻想,希望會談能夠成為一個開端,「希望雙方帶着誠意而來,帶着更好的相互了解離開」。

崔天凱續稱,「可能有人認為,在跟中方見面之前先找一些別的國家談一談,發點聲音、造點聲勢。其實這個做法沒太大必要,就像有的人一個人走夜路會唱歌給自己壯膽,其實沒有多大用處」,「美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活動不要以第三國為目標,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而在台灣、涉疆、涉港、人權等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即便單方面或找了幾個別的國家給中方施加壓力,中國也不會做任何讓步」。

另一方面,趙立堅則於同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以極為罕見的強硬措辭猛烈抨擊日本,告誡美國。譬如將美日聯合聲明形容為「美日狼狽為奸,干涉中國內政的又一明證和污衊抹黑中國的惡劣例證」,稱「日本為滿足阻遏中國崛起復興的一己之私,甘願仰人鼻息,充當美國的戰略附庸,不惜背信棄義,破壞中日關係,不惜引狼入室,出賣本地區整體利益。這種做法令人不齒,不得人心」。

趙立堅亦批評美國「一貫奉行雙重標準,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建國後近250年間,僅有16年沒打過仗,在全球擁有數百個軍事基地,誰是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國際社會自有公論」。而就美國與日本圍繞南海問題對中國的指控,趙立堅反駁稱「美國本土距離南海8,300多英里,卻常年派軍機、軍艦在南海開展軍事演習和抵近偵察。大搞炫耀武力、脅迫威逼的正是美國」。

中國外交部現任三位發言人風格各異,其中趙立堅多以強硬姿態示外,多次批評西方以「教師爺」姿態對待他國。(中國外交部)

中美皆期待會晤

應該說,對於兩國明顯的火藥味,各界並不用太在意。

美國念及其國內所面對的壓力,面對中國崛起所對美國造成的真實挑戰,乃至面對國際場上作壁上觀的各國,都需要做些樣子,呈現出「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回歸」、「將顧忌盟友利益」,「美國有能力制約企圖挑戰時下秩序的修正主義者」等姿態。而中國自然也需要擺出「拒不接受霸權」、「捍衛核心利益」、「保障國民發展權益」的樣子。

可是事實上,念及特朗普時代的兩國關係低谷,如今中美能夠以2+2之形式會晤,且中方自是一貫保持「談,大門打開」的態度,而美方亦是由向以理性溫和著稱的沙利文和布林肯二人參加,便可以知道,在喧囂的輿論鋪陳之下,兩國分三段共9個小時的會談,縱使應不會有任何明面上的結果,也會為未來的合作劃好框架,擱置可擱置的分歧,尋求可合作的合作,乃至為無法擱置的分歧劃好衝突的底線。

據聞兩國代表將在此次會晤探討中美元首於4月在氣候峰會期間舉行視頻會晤之可能。(Getty)

對此,前奧巴馬政府官員、目前擔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院長的Daniel Russel也認為,北京方面可能不會期待任何實質性結果,但中方將嘗試更好地了解美方對雙邊關係走向的看法,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而據《華爾街日報》援引一名拜登政府高級官員稱,此次阿拉斯加會議將有助雙方互相理解,「重要的是要溝通那些我們打算採取行動的領域,以及了解我們的中方對話者有什麼想法」。

中美衝突會長期存在,這是中國崛起所決定的,畢竟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期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所述,「美國依舊是世界第一,但是世界第二緊隨其後,而這令美國很難接受」。不過兩國依舊有很多合力的空間,兩國衝突的後果也並非兩國乃至世界所能承受,且兩國現任政府都對此有深刻認知。

在此基礎上,對於此次會談,各界着實不必太過看衰。而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縱然會有激烈的競爭,卻不至出現因情緒化亂政而導致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