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倫敦磋商|美國商務部長臨時加入談判帶來的並不是和解信號

中美倫敦磋商|美國商務部長臨時加入談判帶來的並不是和解信號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美領導人通話後,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倫敦舉行。此次中方參加談判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商務部長王文濤、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美國參加談判的代表是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

中國官方媒體雖然將談判稱之為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但何立峰的頭銜是國務院副總理,並未加任何諸如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中方代表這樣的前綴。

根據5月12日中美日內瓦聯合聲明,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

2025年6月9日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倫敦舉行,圖為雙方主要談判人員合影。(新華社)

但是美方此次參加會談的人多了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中國官方公布的談判照片,既有中方三人與美方三人的大合影,也有何立峰同貝森特兩人的單獨合影。

輿論普遍認為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負責監管高科技出口限制,他的加入被視為特朗普政府或考慮放鬆部分對華限制措施的信號。中美或可能達成的交易是中方在稀土出口上讓步,美國在對華晶片高科技領域管控放鬆。

在筆者看來,美國商務部長的臨時加入是中美經貿談判波折的開端。

圖為6月10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席於英國倫敦舉辦的中美磋商機制首次會議。(Reuters)

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貿易談判,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頭銜是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美方牽頭人從財政部長到商務部長再到貿易代表,都單獨或者兩兩同劉鶴進行過談判,最終美方代表為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貿易代表,三人平起平坐共同參與。

2021年美國政府換屆後劉鶴仍然作為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同美國同行溝通。但在拜登政府任內,已經不復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貿易代表三人共同和劉鶴談判的景象。但是劉鶴同上述三人均有直接的工作對接。

2023年中國政府換屆後,何立峰擔任國務院副總理,頭銜是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相比劉鶴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的頭銜,何立峰的頭銜去掉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這一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達成的共識標籤。

圖為6月10日,媒體人員站在於英國倫敦舉辦的中美磋商機制首次會議會場外。(Reuters)

2025年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何立峰同美國財政部長溝通時使用的仍是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頭銜。

此次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何立峰的頭銜只凸顯其最基本的國務院副總理,並沒有新增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代表的標籤。儘管中美經貿磋商機制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新達成的經貿談判磋商機制,但是何立峰的頭銜沒有對此進行特別凸顯。中方是否另有考量未可知。

特朗普第二任期發起全球對等關稅戰,美國基本上形成了財政部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一起同各國談判的經濟外交模式。但此次中美談判,美國商務部長加入,說明美國對外談判的人選仍在變動。

2018年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帶領中方團隊與時任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帶領的美方團隊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就兩國經貿問題進行磋商。(新華社)

特朗普第一任期美方談判代表變來變去的教訓,美國並沒有吸取,第二任期談判參與人員方面仍在不斷調整。5月12日中美日內瓦共識剛剛宣佈成立磋商機制,並公布美方代表,到了6月9日美國商務部長就加入了美國的談判團隊。這說明美國仍然處於第二任期談判人員結構調整的狀態。這對中美達成談判成果並不利。

貝森特和盧特尼克都曾是美國財政部長一職的候選人,兩人在經貿問題上的立場並不同。貝森特被認為是一位注重市場的温和派,盧特尼克以強硬的貿易立場著稱。而格里爾在特朗普第一屆政府中曾擔任時任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的助手,資深的關稅談判專家並不服從於商務部長的領導,更不服接受貝森特的温和立場。

中美談判的同時,美國同日本等國也正在談判,在此前同日本的談判中,美國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貿易代表,當場開始辯論吵起來震驚了日本代表。

可以想象,正在進行以及未來的中美談判,最大障礙或許並不是中美之間的分歧,而是美國談判代表之間的立場能否統一。他們對特朗普的表忠心競爭可能是中美達成共識的絆腳石。參考以往的中美談判,可以預測美國代表團內部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中美短期內並不能夠達成真正有分量的協議。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