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億投資為時尚早 伊朗與中國的意向有何不一樣?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3月下旬,中國外長王毅的中東六國之行即將結束。與此同時,包括《紐約時報》、彭博社、路透社在內的多家國際主流媒體仍熱衷於評價王毅27日與伊朗簽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協議」。

其中,該協議據稱總金額4,000億美元的投資額已經成為焦點,這一數據大多來自與伊朗官方在2020年6月有意或無意披露的信息,其合作領域除牽涉銀行、電信、港口、鐵路、醫療保健外,甚至包含軍事合作。

路透社據此認為,中伊雙邊協議旨在「大幅擴大中國從東亞至歐洲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紐約時報》稱該協議可能會加深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削弱美國孤立伊朗的努力。彭博社也認為,中伊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及石油交易將繞開美元,通過人民幣結算的具體做法,對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來説無疑「是一個挑戰」。

+1

對此,中國外交部在3月29日的答記者問中指出,該計劃重點是挖掘兩國在經濟、人文等領域的合作潛力,規劃長遠合作前景和路徑,不包括量化的具體合同或指標。這一態度或許意味着,北京固然已經借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電視台確認了合作的25年跨度,以及包括「貿易,經濟和運輸」等領域的全面合作,但面對伊朗方面此前高強度的意向宣傳,北京仍敬謝不敏。

目前,這份北京與德黑蘭暫時均保密的文件仍處於框架協議階段。中伊合作的真實內容恐怕只有中國和伊朗最高層才清楚,目前外界的各種猜測可能終究只是猜測而已。

扎里夫(左)已是北京的常客,伊朗方面在他2020年訪華之後,也切實推進了此前的25年合作協議,但德黑蘭當局在相關問題上也有過相當強度的過度宣傳。(新華社)

不過,很多宣傳中出現的細節並非空穴來風。他們大多出自於伊朗官方媒體,代表着德黑蘭當局的意向。它們或將成為未來談判和合作的方向。譬如有關中國伊朗共建銀行的消息就來自於伊朗官方的塔斯尼姆通訊社。

就本次協議而言,中伊方面的接觸始於2016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期間。但德黑蘭對此興趣有限,直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18年廢除伊核協議,歐盟也在2019年加入制裁,伊朗在內外交困之間,才在2020年6月重新拿出兩國四年前的規劃,希望吸引外界尤其是北京的注意。

德黑蘭採取官方意向配合「海外媒體泄露」的方式,展示了一份據稱全文18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之間的全球合作計劃最終版」,發布在半官方媒體「Tabnak新聞網」上,後經伊朗「Insaf News」等「改革派」媒體蒐集整理。西方各大主流媒體此後有關中伊合作協議的文本皆由此而來。到2021年,《紐約時報》、彭博社等媒體仍援這一材料。

+3

這份「官泄」內容顯示,中國將在未來25年內對伊朗進行價值4,000億美元的投資。中伊雙方還將加強軍事層面的合作,相應的,伊朗承諾在未來25年內,向中國以合理價格供應石油。到2020年9月,這一消息還在倫敦出現了「伊朗將以人民幣支付中國產品」以及「中國將派兵5,000人駐紮伊朗」的變體。

來自德黑蘭的意向不乏荒誕不經之處。但它終究代表了德黑蘭方面在危機之下對北京的興趣。雙方也因此建立了對話的基礎。到2020年10月,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又在訪問中國,與王毅會談後,確認雙方在包括「推動25年合作計劃」在內的諸多議題上「強化了共識」。雙方在2021年1月後歷經多次接觸,最終敲定了當前的結果。也讓西方媒體在3月27日後翻出了來自德黑蘭媒體的舊賬。

對北京來説,中國與伊朗的合作有必要先確定意向,具體成果可另行商議。中方重視協議的保密,此舉即展示了其對合作的充分誠意。和德黑蘭不同,北京致力於長期佈局,而非拋出爆炸性新聞,並藉此吸引外界注意。

事實上,面對北京「不包括量化的具體合同或指標」的説法,伊朗方面似乎也認識到了此前官方捆綁宣傳的不智。到3月29日,包括《德黑蘭時報》在內的伊朗官方主流媒體已經有意迴避了具體合作的細節,伊朗方面還把關注對象轉移到了「分享抗疫經驗,特別是疫苗生產經驗」上,這對於曾經大事渲染中伊協定的德黑蘭來説,也算是一種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