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2萬億基建計劃會不了了之嗎?

撰文:紀瀾
出版:更新:

繼1.9萬億美元的紓困法案之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3月31日公佈了一項高達2萬億美元的基建和經濟復甦計劃。他表示,該計劃旨在振興美國交通基礎設施、供水系統、網絡寬帶和製造業等目標,將通過把美國國內公司法定稅率從21%提高至28%,以及採取防止利潤外流等措施,在15年內為基建支出提供資金。

加稅的「特洛伊木馬」?

拜登3月31日堅定地表示,這是美國必須進行的投資。「我們承擔不起不這麼做的後果」。他還説,如果如今美國採取行動,「那麼在50年後,當人們回顧歷史時會説,美國就是在那時贏得了未來」。

拜登上台後公布了一系列的重要計劃。(AP)

對於拜登的計劃,共和黨人並不買賬,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將拜登的基建提案比喻為大規模加稅的「特洛伊木馬」。「他們(指民主黨人)希望再來一個大規模支出法案,其中將包括更多債務,以及大規模增稅……我認為新一屆民主黨政府正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美國經濟正在自行好轉。」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也發表聲明,批評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激進的加稅計劃,「這將成為獻給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一份大禮。數以千計的工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和數萬億美元的收入將從美國轉移到這些國家。」

美國商會首席政策官員布拉德雷(Neil Bradley)表示,儘管該組織理解拜登對基建的緊迫感,但他的計劃是「危險的,被誤導的」。他稱:「我們強烈反對政府提出的全面增稅計劃,這將放緩經濟復甦,削弱美國的全球競爭力。」

此前1.9萬億的救助計劃法案投票時,共和黨議員無一人投票支持。此次,拜登的2萬億基建計劃是要對大公司增稅,有違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減稅政策,共和黨人激烈反對拜登的計劃並不難以理解。

拜登更為大膽的計劃

兩黨的拉鋸很可能會讓人們更為關注兩黨的內鬥,不可忽視的是,拜登接連祭出如此重磅經濟法案的意義。

美國經濟如今受疫情所困,亟待經濟復甦。《衞報》稱,該計劃只是拜登龐大的基礎設施計劃的前半部分,如果該計劃得以實施,將極大地重塑美國經濟。《今日美國》(USA TODAY)稱,經濟學家們表示,拜登的2萬億美元基礎設施計劃可以防止今年預計的經濟效益在2022年因疫情衰退而顯著放緩,同時在長期內提振增長和生產率。

同時,拜登推進大規模的基建計劃也是在補美國的短板。美聯社的報道中提到,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以及大多數美國人,都有修復國家老化的道路、橋樑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的願望。

金融時報》認為,拜登提出了更為大膽的計劃。拜登的目標是解決許多民主黨人認為的近幾十年來公共產品長期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們認為,這阻礙了增長,加劇了中產階級的停滯,並滋生了民粹主義怨恨。

經濟學家康扎爾(Mike Konczal)對《華盛頓郵報》説,美國真正的問題是資本主義規模擴大,「在公共需要的基礎設施上不足,在家庭安全和護理工作所需的基礎設施上投資,也不能應對氣候變化等大規模挑戰」,相比之下,拜登的計劃體現了一個美好願景,「在這些關鍵問題上進行大規模的公共投資,並以正確的方式進行」。

紐約時報》也認為,這只是恢復了50年前的現狀,當時美國在研發、基礎設施和技術商業化方面的公共投資在經濟中所佔的比例遠高於今天。

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教授布蘭查德(Emily Blanchard)説,「當我們談到美國在未來10年、50年的競爭地位時,公共投資至關重要。」她補充説:「美國基本上一直在順風順水,從非常非常老舊的基礎設施中榨油,因為已經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認真的公共工程投資了。」

計劃的前瞻性

從長遠來看,《紐約時報》認為,當期待已久的「基礎設施周」終於來到華盛頓時,它所涉及的遠不止新建高速公路和更換舊管那麼簡單。拜登正在通過重建高速和橋樑來重塑美國經濟,聚焦於更為長遠的問題,例如氣候變化和不公平等。

美聯社持相似的觀點,稱拜登公布的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將遠遠超過承諾的覆蓋全國幾乎所有地區的道路和橋樑建設計劃。這是對抗氣候變化的首期款,是解決種族不平等問題的機會,是對製造業的投資,是為支付一切費用而調整企業稅的方向。

拜登上台後任命美國前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擔任氣候變化特使,美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凸顯。(AP)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文章則稱,這份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稱之為「前瞻性懷舊」的氛圍。它強調將公共投資提高到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並相信龐大的實體公共工程能夠讓美國重新偉大,這是一種「懷舊表現」。但是計劃承諾將支出用於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種族不平等挑戰,這些都是具有前瞻性的。

方向正確 重在落實

「笨蛋,問題是經濟。」美國國內問題叢生在於經濟。拜登上台後接連推出經濟法案,顯然是意識到了美國問題之所在,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可以説,他採取的諸多舉措對美國來説是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的問題既非一日形成,也非通過幾年便能解決。這是有前車之鑑的。奧巴馬在2008年和2013年曾分別提出8,400億美元和500億美元的基建倡議和議案,都未能落實與執行。特朗普打着「美國優先」的旗號上台,之後更是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十年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結果同樣不了了之。

拜登的確感受到了推進基建計劃的迫切,提出的計劃比奧巴馬和特朗普更為宏大。從奧巴馬、特朗普都在基建上鎩羽而歸,人們就不得不為拜登宏大計劃的實現打個問號。民主黨縱然可以像通過1.9萬億美元救助計劃那樣繞過共和黨讓此次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通關,但拜登的這個基建計劃是為期8年,這個計劃能如期實施是以民主黨能贏得2024年大選為基礎的。美國政治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拜登的計劃存在風險。「重建美好」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