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制裁到新冠溯源 歐盟對華戰略自主緣何如此艱難?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歐盟與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中國問題上,歐盟與華府沒有相同之處,這點是絕對清楚的」——在3月25日的美歐領導人視頻峰會上,面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出的「構建抗中聯合陣線」的熱切邀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一如既往地表達了歐盟「對華戰略自主」的決心。部分出於突顯這一決心的重要性,默克爾還在隨後強調了歐盟在中國問題上打造共同身份的重要性。

然而,默克爾「戰略主權」宣示的餘音未落,最近歐盟內部在新冠溯源報告問題上的撕裂就給了其當頭一棒。在布魯塞爾方面發表柔和理性的積極聲明之際,作為其內部成員的波羅的海三國、捷克和斯洛文尼亞就不露聲色地與聯盟官方拉開距離,而加入了華府的揭批「世衞偏袒中國之黑幕」的大合唱之中。

這一「政策撕裂」無意中再度映射出歐盟內部長期存在的「東西認同鴻溝」,或曰「新老歐洲對立」的瘡疤。在上述事件中,這一瘡疤的存在給予了華府進行長臂干預的極大空間。

事實上,利用歐盟內部的東西裂痕行分而治之之策是華府屢試不爽的制歐「陽謀」。此前,華府執政精英已先後在華為5G和北溪二號更然氣管道項目上運用東西分治之策取得了預期的戰略效果:華為被排擠出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5G網絡建設計劃,北溪2號項目也在種種「巧合」夾持之下陷入停擺。

如果説在新冠溯源問題上的撕裂反映出長期困擾歐盟的「東西裂痕」仍然頑固存在的話,在新疆制裁問題上的動作則揭示出歐盟現有政治格局的波譎雲詭。這樣的政治格局正好為拜登當局提供了一個在傳統的東西裂痕之外,再合適不過的干預抓手。

作為歐盟軸心之一的德國今年將迎來換屆大選,由於長年的領袖默克爾已確定不再連任,德國的各路政治勢力都在蠢蠢欲動。

+3

其中近年來在白左陣營中異軍突起的綠黨更是野心勃勃地謀求在改選之後進一步擴充聯邦議席,從而在新內閣中與第一大黨基民盟平起平坐。與政治上親傳統產業資本的中右翼不同,依靠環保主義起家的綠黨與產業資本財閥存在根深蒂固的隔閡。

因此,缺乏強勢資本撐腰的綠黨只能憑藉在「激進綠左」理念上劍走偏鋒的表演來獲取所需的政治資源,而這恰好與拜登當局力推的「價值觀聯盟」方略不謀而合。

於是乎,德國綠黨與華府之間就形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詭異聯盟」。更為不利的是,由於德國在歐盟的核心地位,其他成員國的綠黨乃至部分「浪漫」自由派已開始競相效仿地與華府組建「行動聯盟」,在全歐範圍內展開跨境聯動。

近日歐盟就新疆人權問題做出的制裁即是上述聯盟的最新成果:中國反制名單上的歐洲議會議員多數都有深厚的綠黨或自由民主派(ALDE)背景。

+2

上述的「全歐聯動」讓歐盟的主流執政精英倍感壓力,迫使後者只能勉為其難地為內部「異議者」站台呼號。而這種違心之舉甚至直接危及到了近年來關涉歐盟核心利益的重要協議——即《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命運。

中方反制決定出台的當天,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居拉(Winkler Gyula)公開表示,鑑於歐盟與中國關係今天的最新發展,尤其是(中方)令人無法接受的制裁,歐洲議會決定取消原定於該周舉行的有關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議會。

同時,作為中方首要制裁對象的德國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更是放言稱:「沒有我們歐洲議會的批准,歐中之間就不會簽署什麼協議」。

顯然,由長期的東西裂痕與近期的「換屆爭鬥」共同造成的內部紛爭不已的格局嚴重阻礙了歐盟謀求對外戰略自主——尤其是對華戰略自主的目標追求。更為不利的是,在袖默克爾確定退場的當下,上述局面將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處於無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