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據獨裁成為真實的「老大哥」......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温斯頓發出的任何聲音,只要略高於非常低的細語,都會被電屏幕捕捉到。不僅如此,只要停留在那塊金屬板的可視範圍內,他就不僅能被聽到,而且能被看到。當然,你沒法知道某個時刻你是否被監視着。關於思想警察有多麼頻繁或者用何種系統接入某個人的線路,都只是臆測,更有可能的是他們無刻不在監視着每個人。但不管怎樣,只要他們想,他們就可以隨時接入你的線路。你不得不生活在這樣的假想中,從習慣漸漸變成本能,你早已經這樣生活了,你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會被監聽,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被審視,除非是在黑暗中。」

這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反烏托邦小説《1984》開篇中的一段話。自該小説誕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人們都可以聽到那句「老大哥在看着你呢」的調侃和警告。該書出版於1949年,重點探討的是政府權力過分擴張、極權主義、對社會所有人和行為實施壓抑性統治的風險。

2020年7月29日,美國四大科技巨頭出席眾議院司法小組委員會的反壟斷聽證會。(AP)

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見證了一個個極權主義國家的傾覆與倒掉,西方世界也曾一度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歡慶「歷史的終結」,但隨着工業革命之後科技信息革命的到來,人們卻在無限逼近於奧爾威當年所警惕的極限。

唯一的區別在於,奧威爾所指向的,是掌握着整個國家發展方向的政府,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老大哥」;而在今天,決定人們看什麼、想什麼的,卻是處於壟斷地位的科技巨頭們。在奧威爾的《1984》中,隨着黑夜的到來,人們還可以暫時躲避審查與監控,可是在算法和科技無孔不入的今天,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科技和算法編制的大網中「裸奔」。套用奧威爾的那句「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 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經典的話來説——「誰控制信息誰就控制過去,誰控制信息誰就控制未來。」

「如何從科技巨頭手中拯救民主」,這是著名政治學家、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美國大選前發出的警告。在福山看來,美國經濟發生的諸多變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巨型網路平台的發展。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Facebook、Google和Twitter,在新冠病毒(SARS-CoV-2)大流行之前就已經相當強大了。而在疫情期間,由於很多日常生活都在網上進行,它們變得更加強大了。儘管它們的技術十分便捷,但對於這種主導性企業的出現,我們應該予以警惕——不僅因為它們掌握着強大的經濟力量,還因為它們對政治傳播擁有強大的控制力。這些龐然大物現在支配了信息的傳播和對政治動員的協調。這對運作良好的民主制度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威脅。

大選之後爆發的美國國會騷亂,以及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巨頭「大義凜然」封殺特朗普(Donald Trump)帳號的做法,似乎再次佐證了福山的先見之明。面對特朗普帳號被封殺的事實,不少人聚焦於言論自由,但比言論自由更重要且更值得警惕的,顯然是科技巨頭對於信息的壟斷和控制力,以及以自己的主觀意願為公共討論劃定界限。

彼時,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市場的委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專門就此事發表評論文章,他甚至將美國國會山事件稱作社交媒體的「9·11時刻」,並批評不受外部監管的社交媒體對民主制度形成威脅。在他看來,社交媒體在國會騷亂之前未能有效阻止虛假信息和仇恨言論的傳播,事件發生之後又在沒有民主監督的情況下獨自決定封禁特朗普帳號,這説明歐盟不能坐等數碼巨頭完善自身,而應該主動為它們制定遊戲規則。

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對於科技巨頭的壟斷威脅到民主是有共識的,但如何打破這種壟斷,要麼是無解,要麼是各有説法。福山亦毫不諱言指出,「要制衡這種權力,最顯而易見的辦法是政府監管。歐洲採取的就是這種方式,比如德國就通過了一項法律,將傳播假新聞的行為定為犯罪。雖然在一些社會共識度較高的民主國家裏,監管或許還有可能,但在美國這樣一個觀點兩極分化的國家,監管不太可能奏效。」事實上,美國的法律環境對數碼平台的確很寬鬆,因為遵循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傳統,讓美國政界和社會對於公權力干預輿論傳播十分謹慎。

事實上,在美國、歐洲於國會山騷亂後聚焦數碼主權之前,中國已經在進行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行動,對準的即是網路科技巨頭,採取的辦法,也是美國想做而做不得的政府監管。

按照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的説法,「近年來,我國平台經濟迅速發展,網路平台企業快速壯大,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但與此同時,市場壟斷、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的問題日益凸顯,出現了限制競爭、贏者通吃、價格歧視、泄露個人隱私、損害消費者權益、風險隱患積累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監管滯後甚至監管空白。」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亦表示,中國一些大型網路企業沒有把資金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上去,而是在流量爭搶和「最後一公里應用」上搞名堂。從長遠看,這些做法對國家的科技進步和長遠發展沒有好處。

馬雲和阿里巴巴正在遭遇的一切,只是中國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冰山一角。(Reuters/微博@寰亞SYHP)

同樣是反壟斷,同樣是防止科技巨頭對公共討論劃界,但中美兩國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初級目的——中國的首要目的是加強中共的集中統一領導,打的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戰,用中宣部副部長、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的話説,「堅決防止借融合發展之名淡化黨的領導,堅決防止資本操縱輿論的風險」。而美國口頭上的目的,是從大型科技公司手中拯救民主。

中國在做法上可以大張旗鼓進行政府監管,因為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的關係,本來就是「有為政府」在先,可歷來奉行「大市場」的美國,就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這就象是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一樣,最理想的狀態自然是兩者的平衡,但具體到實際中,往往魚和熊掌很難兼得。

信息科技時代已經不可阻擋地到來了,網路巨頭形成壟斷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並不是由幾大網路公司的老大所決定的,而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區別只在於,巨頭是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還是另外一連串名字。換句話説,社會向前發展,也正是由這些衝在最前面的巨頭們所引領。資本、壟斷是中性的,但一旦過了頭,就需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就需要反壟斷,這只是一個如何監管的問題,旨在讓它們變得有序,變得不再赤裸裸地壟斷。

而對於普羅大眾來説,當數據獨裁成為真實的「老大哥」時,隱身遁世於網路之外已經不可能,當下最緊要的,是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回歸常識、保持獨立思考。人人生而自由,卻無不在枷鎖中。今天的「枷鎖」,已經不再是奧威爾筆下有形的枷鎖,而是無形的、人們自覺不自覺套上的思想枷鎖。而網路巨頭們,只是擰緊了一下本就套在人們頭上枷鎖的螺絲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