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疫情.緬甸|新冠虛實未明 危及漸穩政局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新冠疫情重災區以歐美拉三地為主軸,本年4月印度疫情突然再爆卻讓各界目光轉向疫情相對溫和的亞洲。如今本港疫情幾平,但最早壓服大型傳染的中國大陸卻有廣東地區接連再遇本土確診,而常被歐美媒體引為成功案例的台灣更遇上全球大流行以來的最深重疫情,與近日發現新變種的另一「模範生」越南遙相呼應。
東盟多國抗疫成績向屬中游之列,罕見全球關注,如今多國疫情再見明顯升勢,疫苗接種遠遠未足,加上鄰近地區變種病毒威脅,使各界開始關注這個人口繁雜、部份國家政局未穩的地區。其抗疫前景對與之有緊密聯繫的整個東亞地區更是影響菲淺。本刊為此特作專文五篇,解述多國細況,以具體呈現此近鄰邦盟之疫境。(本文為第五篇。)

當馬來西亞進入第二次全國封鎖、東盟多國疫情再升之際,經歷了四個月政變與內亂的緬甸,雖然近日確診數字同樣稍有升漲,卻仍在一百之數徘徊,在東盟十國排行第七,僅稍高於疫情早已緩和下來、疫苗接種甚廣的新加坡。難怪緬甸的新聞焦點不在疫情,卻以政變後續為主,但政變的後續卻離不開疫情。

黎明前的亮點?

經歷政變大亂局之後,數字上的新冠疫情一直是緬甸情勢的一個「黎明前的亮點」。自2月8日以來,緬甸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一直大體維持在百人以下,至6月1日才首次升穿100,其疫苗首劑接種比例亦由當時的0.7%緩緩升至3.26%——數字依然極低,但考慮到當地的不穩局面,已算不錯,與區內多數國家差距不大。

然而,這些數字可能不足以反映疫情事實。在2月初政變爆發之後,全緬醫護大舉罷工,至今未止,甚至出現軍人被迫進駐醫院提供最基本醫療服務的狀況。仰光有新冠隔離中心就表示其所有專業醫療人員都加入了抗命運動。

這從緬甸全國的新冠檢測數字可見:政變之前,其每日檢測數長期徘徊在一兩萬之間,而在政變之後,檢測數大跌十倍,低至一千左右,其3至4月的數字更未有公布,到5月數字重新公布之際,檢測數量依然未見升勢。

檢測數字之低,可能才是確診數字低的原因。這一個數字上的亮點,也許只屬錯覺。

印度疫情流入之危

有見於政變期間不少緬人進入印度避難,此後印度疫情大爆且出現本地變種,緬印邊境就成為緬甸疫情的風向標。

在離印度僅6公里、人口約一萬的小鎮席卡(Cikha),新冠病人從5月中開始出現。根據當地醫護的說法,至5月底當地共有24宗確診,當中7人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此比例之高似乎顯示出疫情已被低估。雖然席卡所屬的欽邦亦已實施居家令,但當地原有11名醫護人員只剩下3位繼續工作,當中更沒有一位是醫生,而且當地每日只得兩個小時電力供應,氧氣、藥物皆不足。

席卡醫院中的新冠病人,可見設備簡陋。(Reuters)

如果席卡的狀況真能代表緬印邊境的疫情真象的話,恐怕病毒(有可能是印度變種)最終難免會傳入緬甸其他地方,在醫療體系半癱瘓的情況下掀起另一波疫情大爆發。

同時,這也在邊防不嚴的緬泰邊境引起關注。目前全泰國有近300萬緬甸人,單在邊境上難民營中就有近十萬人,雙方跨境交流頻繁。雖然正遇疫情再次上行的泰國已加緊邊防,但在緬東民族地方武裝力量(「民地武」)與軍方衝突加劇之際,加上緬甸的跨境毒品貿易在亂局中似有上升之勢,緬甸疫情若在國內廣傳也料將對近鄰造成嚴重威脅。

雖然疫情漸有上行之跡象,且因數據短缺而走向未明,但緬甸的政經局面卻似乎已穩定下來,為軍方進一步搞清楚疫情走向、推進控疫打下基礎。

昂山不足懼?

與2月政變初期情況不同,即使快閃式示威在緬甸各地仍時有發生、邊緣山區的民地武」及反政變份子依然與軍方衝突不斷,緬甸的政局無庸置疑已經平穩下來:在經濟層面上,3月曾一度跌至27.5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一直穩步回升至5月的39.7(50以下仍處於收縮狀態);全國的學校也在6月1日復課,雖然公營學校尚有過半老師因反政變罷課、學生出席率低,但也可算是生活逐漸回復正常的象徵。

5月24日,政變前的國務資政昂山素姬首次被容許親身上庭露面,更在此前向其全國民主聯盟(NLD,下稱「全民盟」)發送訊息,指「政黨為人民所而創、人民在則黨繼續在」,以回應軍方政府解散全民盟的威脅。

5月24日,昂山素姬(最左)親身上庭的畫面。(AP)

早在5月21日,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首次接受海外媒體(香港鳳凰衛視)訪問,聲言會舉行多黨選舉,又表明昂山素姬在政治成就上「已完成她一切可以做的」。經過數月動蕩之後,軍方面對現年75歲的昂山素姬似乎已找回了信心,相信其時代已過,因此可對其拘禁稍作放鬆。

外企未見撤退

雖然歐美國家對緬甸實行了嚴厲的制裁,可是緬甸的外來直接投資總額有九成來自亞洲國家,其實際影響有限。雖然諸如日本麒麟啤酒等企業決定退出其緬甸業務,但大部份亞洲國家企業依然以不同形式保留投資——例如韓國土地住宅公社就以緬甸政府建設部理論上不屬軍隊為由,繼續其在仰光附近的工業園地項目;同屬韓國的浦項鋼鐵國際(POSCO International)則以取消其緬甸離岸天然氣項目將影響緬甸平民生活為由,堅持繼續與作為軍方收入支柱的國營油氣企業合作。

一些西方巨企,面對公關壓力,也只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作出一些輕微讓步,例如法國能源巨企道達爾(Total)和美國能源巨企雪佛龍(Chevron)5月底只決定不再向一家緬甸輸油氣管道公司派發股息,卻繼續當地的天然氣開採和相關稅負。

在外企不離的預設下,緬甸經濟的跌穩似乎已穩定下來。若真如此,軍方就更加不必懼怕全民盟的反對力量。

管治隱憂仍在

不過,軍方形勢漸穩之下,其經濟管治仍有一定隱憂。一方面,緬甸的營商環境依然艱難:銀行服務、互聯網、人員安全依然是營商的三大難題。雖然因早前因廣泛罷工而中止服務的銀行已大體恢復營運,但鈔票供應依然極度短缺,人們依然需要在天亮前到自動櫃員機(ATM)等待提款,一家供應緬甸印鈔原料的德國公司亦已停止供應。

試問沒有貨幣,又如何進行交易?除了仰光復業的餐廳和商舖生意清淡之外,一項4月的十大外國商會調查亦顯示有高達77%企業表示其所需的銀行相關服務受阻。

早前軍方為打擊反政變示威組織的「斷網行動」,如今雖有緩減,部份網絡服務的存取已獲開通,但這是否能緩減4月時高達七成外企表示網絡受阻的狀況,仍屬未知之數。

同時,與快閃示威並進的是部份反政變人士的升級武力,例如為阻學校重開,緬甸多間學校都遭到炸彈襲擊。和平未能恢復,有錯殺良民往迹的軍方繼續雄據街頭,外企員工出入安全依然成疑——例如3月底就有韓企仰光員工在公司專車上被軍人射殺。

6月4日克欽邦的一個反政變示威。(Twitter@KaungMyatOo1799)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數字,疫情之下全緬83%家庭在2020年收入已減少一半,全國近半人口或將陷入貧窮線下。由此可見,如果軍方未能在短期內去除營商難題、挽救緬甸經濟,民情可能會再次失控。

「民地武」四起

另一方面,民地武與軍方的衝突已遍佈緬甸山區全域。反政變的全國民族團結政府(NUG)表明「人民已沒有選擇」,其在上周更公布了首批人民防衛部隊完成訓練的影片。根據衝突數據組織ACLED,全緬有至少58個新成立的武裝組織,當中12個處於活躍狀態。

就在本周,緬泰邊境的克耶邦(Kayah)就有數萬人在軍方與克耶族(Karen)民地武的激烈衝突中被迫逃離家園;卡倫一方聲更稱殺死軍方80人。據估計,截至5月底,有10萬至12萬人已因衝突被迫逃離家園,而即使軍方多次宣布單方面停火,除了克耶邦外,克欽(Kachin)、欽(Chin)、撣(Shan)、克倫(Karen)等地的民地武戰事亦已重新爆發。

6月3日,緬甸耶烏鎮有民眾在晚上聚集,表示對人民防衛部隊(PDF)的支持。(Twitter@Myothur22640881)

在軍方的武力優勢之下,只要能將民地武力量保持在邊緣山區,在慣於長期內戰的緬甸,反政變的力量也許難以影響緬甸主體恢復和平穩定。當然,若軍方失守則另作別論。

此刻軍方對緬甸的控制已較穩定,而反政變勢力除非得到亞洲諸國支持,否則也難成氣候,只要經濟能夠恢復,緬甸形勢大概能萬事俱安,而軍方也可重推選舉,將政權交回人民代表之手。

於此,虛實未明的疫情卻成為了少人關注的重大隱憂,一爆發起來不止會造成人命損失,更或會衝散軍方連月極力恢復的相對和平局面。恢復緬甸醫療體系的運作,此刻對緬軍政府而言,似乎比與民地武的戰鬥更為重要,也是其恢復經濟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