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新疆太陽能|白宮對北京的認識誤區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6月24日,拜登政府(Joe Biden)以所謂的「強迫勞動」為藉口禁止美國從新疆進口太陽能電池板材料多晶硅。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也更新了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其中包括新疆建設兵團以及其他幾家太陽能電池板單晶硅和多晶硅的製造商;美國勞工部也將新疆多晶硅加入了「童工或強迫勞動生產的產品清單」。

這一波針對新疆產品的制裁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從年初拜登上台時白宮就一直在醖釀這一計劃,半年來也做足了公關。如果考慮到白宮考慮和北京開展接觸,鋪墊中美元首會晤的背景,這波制裁似乎顯得比較突兀,必然會讓中美外交上的爭執更為激烈。這或許也是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不願意和中國外長王毅在意大利二十國集團(G20)部長級會議期間舉行會晤的原因。

對於拜登執政團隊而言,這種限制舉措宜早不宜遲。如果過晚,可能會干擾兩國外交對話和「習拜會」的籌備。可以説,過去4個多月,白宮一直沒有停止佈局。這種佈局都是為後續的中美接觸積累「資本」,或者説樹立所謂的「強硬」立場。這種做法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半脱鈎」立場,也反映了拜登政府對中國或中美關係持有的兩種認識誤區。

2019年6月4日,拜登開始競選總統後到訪新罕布殊爾州,參觀「普利茅斯地區可再生能源計劃」時走過太陽能電池板。(Reuters)

一是拜登政府固執地認為中國行為導致了中美關係的惡化。

事實上,中美關係的惡化,美國才是之始作俑者。但拜登政府將其追究於北京,認為北京首先做出改變,美國才會收回制裁舉措。所以,拜登政府不但拒絕取消特朗普時期的對華關稅,而且還繼續借新疆、香港等話題制裁和封禁中國產品。

從特朗普執政後期推進對華意識形態博弈開始,到拜登上台後抗疫和推出基建方案,中國議題就一直被美國國內濫用。即便是解決國會山暴動遺留問題,拜登政府和國會也離不開指控中國,警告中國不要因為國會山暴動而低看美國,並將中美關係這一最複雜的雙邊關係簡單地歸結為「專制 vs 民主」的關係。

2017年1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會見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這也是兩人目前最後一次會面。(新華社)

二是通過將中美定性為「專制 vs 民主」的關係,拜登及其幕僚團隊錯誤地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了「鞏固權力」自然會選擇和拜登會面。

這是美國民主黨智囊典型的以權力鬥爭的歧視性視角看待中國外交。這也是白宮看待俄總統普京的視角,認為這種會面,中俄領導人求之不得,有助於提高各自的國際地位和國內權威。這也是拜登政府的認識誤區。

當然,在這些認識誤區背後,也有美國政客故意而為之的成分。無論在新疆,還是香港、台灣,或者是新冠肺炎病毒溯源,美國人自己也知道是出於國內執政或對華博弈的需要。比如,兩黨在國會炒作中國威脅論,為相關項目爭取更多預算;拜登政府以人權為由封禁新疆產品,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增加美國的產業鏈優勢和市場地位。

這些對華認識誤區促使拜登及其幕僚將自己包裝為強勢的一方。但事實上,靠法案或政治手段無法孤立和封鎖中國,只會讓美國一直處於盲目自大的境地。比如,10年前美國立法禁止和中國開展國際太空站等太空合作,但10年後中國不也有了自己的太空站?

通過制裁、封殺和打壓無法幫助白宮積累所謂的「優勢地位」,即便通過盟友和價值觀外交積累了這種地位,也不代表中國處於「弱勢地位」。一番政策上的鋪墊之後,要想確保一次成功的習拜會,白宮最終或多或少還是要做出一些妥協。否則,拜登短期內的對華外交努力可能達不到自己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