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官偕軍機繞行中國 中美高層對話不得其門而入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進入7月中下旬後,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忽然呈現了些微妙的外交動向。

7月14日,有消息人士披露了一條未經證實的消息,稱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或將於7月18日至24日間抵達中國天津,並將與中國高層接洽。同日,還有兩名美國政府消息人士稱,美國政府有意與中國設立一條緊急熱線,以減少中美發生衝突的風險云云。僅僅過了一天,來自美國國務院的消息就顯示中美近期「高層對話」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了。

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7月下旬的亞洲之行曾被部分觀察家報以厚望,以為會有訪華行程,實則不然,這也是當下時局的必然。圖中是謝爾曼2021年5月在雅加達的留影。(路透社)

根據美方官方訊息顯示,謝爾曼將在7月18日至25日訪問日本、韓國和蒙古國,這也是她5月底至6月初訪問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三國後,再次前往「印太地區」,重申「美國致力於與盟國和夥伴合作,促進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繁榮,並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簡言之,就是繼續繞行中國,並「牽制」中國。

自2021年3月阿拉斯加會晤後,中美高層之間的不睦就頗為明顯。雖然在7月6日,拜登(Joe Biden)政府的印太事務協調員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出席美國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活動時表示「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F. Kirby)同日也強調「堅持遵守和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這種謹慎的表態只是美國調整對華策略,直面「中美兩國有可能和平共處,但面臨着巨大挑戰」客觀環境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環顧近期華盛頓政界、軍界人士的動向,外界也很難找到什麼「中美對話」的跡象。

美軍軍機在7月15日的台北之行,展示了華盛頓在中美之間的實際態度:

首先,從7月12日至14日,執掌美國核武庫的戰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將軍就接連訪問日、韓兩國。根據日本外務省在13日釋出的會議相關訊息,理查德此行目的包括「就中國和朝鮮等地區的安保環境及延伸遏制政策交換意見」,這與2021年3月美日外長、防長2+2會議後形成的「中國破壞國際秩序」,「美日就戰略、政策緊密調整、務使一致」的基調基本一致。

其次,也就在7月15日,另有一架美軍C-146A「狼犬」(Wolfhound)式戰術運輸機,降落於台北市區的松山機場。該機為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USSOCOM)進行人員秘密運輸與空降的首選裝備,一般用於特務滲透、撤離政要等行動。該機在台北的高調展示,即已成為華盛頓向北京宣示的戰略姿態。考慮到就在6月上旬,還有三名美國議員搭乘美軍C-17運輸機借「運輸疫苗」名義抵達台北,這種接二連三的行動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同樣在7月15日,據彭博社等媒體披露,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及其團隊暫時沒有恢復此前被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中斷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打算。雖然耶倫以及政府其他部門正與中方保持聯繫,但他們的目的並非重啟中美高層之間的正式會談。

耶倫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問題上的態度已經可以反映一些問題。(Getty)

而今,隨着謝爾曼的行程也最終確定,外界至少可以發現一個嚴峻的現實,即便觀察家熱衷於「中美對話」,但這種可能性在當下已變得不太現實。

事實上,即便是近期傳言中「將訪華」的謝爾曼,其對華工作折射出的拜登當局的態度也是多少有些可慮的。此前,在6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謝爾曼即指出中美雖「正在進行工作層面的溝通」,但美方的工作重點旨在「不僅是告訴中國,還要告訴世界其他國家」美國將處於領先地位,「並努力在競爭中獲勝」。這與拜登堅持的在其任期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領導者」之類的訴求形成了吻合。

加之華盛頓近期還在台海「製造危險緊張局勢」,事已至此,即便拜登團隊已經進入「下半年對華外交佈局」,其和中國競爭、對抗的基調,會對其對華外交帶來嚴重干擾。就當下局面看去,其促成「高層對話」乃至「首腦對話」的進程想必會繼續不得其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