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無人機挺進河南災區 中國軍民兩用技術趕超美國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7月22日前後,中國中部省份河南省的洪災仍因惡劣天氣未呈現明顯緩解。但部分在20日因強降雨導致交通阻斷的災區,如鞏義一帶已憑藉特殊手段恢復了中斷的通訊。這一行動的關鍵就是中國應急管理部在21日調動的「翼龍-2H」型無人機。該機也是目前剛剛研製成功的項目原型機。

根據當地政府發布訊息顯示,此番為恢復通訊調用的「翼龍-2H」無人機是7月21日下午14時從貴州安順起飛,以每小時200公里以上的巡航速度抵達約1,200公里外的鞏義災區,開始約6小時的巡航、偵查任務。

搭載4G基站的「翼龍」無人機已在災區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

無人機依靠搭載的寬、窄帶組網設備和移動公網設備,成為災區的區域通信節點。恢復了災區5個小時的對外通信,配合了同日趕到的軍、警救援隊的行動。到7月22日,此前災區癱瘓的通信、動力已大部恢復。這一行動也讓此前在戰場上大顯身手的「翼龍」系列無人機展現了其民用功能的另一面。這一創舉也使中國在無人機的軍民兩用的技術實踐上似乎趕超了美國。

對外界來說,「翼龍」系列無人機作為經典的中國無人戰機已在觀察家眼裏留下了刻板印象,即「價廉物美的殺人兵器」。

到2020年,「翼龍-2」型無人機的售價約為200萬美元,較之此前的100萬美元略有提升。但它仍比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便宜許多:美國MQ-9的外銷價格約為3,000萬美元,三機一組的南非Seeker400系統外銷價約為1,400萬美元。這種可以攜帶6枚大型導彈或是12枚小型制導炸彈,或四枚激光制導導彈及兩枚大型制導炸彈,最大飛行速度在每小時370公里到460公里之間的武器在利比亞、也門、尼日利亞等國已經成為取代固定翼戰鬥機的戰場利器。

翼龍系列無人機其實已經在軍民融合領域初見成效:

但很少有人能想到,滯空時間在三十至四十小時左右的「翼龍」系列無人機還有其他的用途,比如擔任訊息中繼平台、區域通信節點等任務,更不用說擔任民用通信相關角色了。

說到底,無人機終究只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該領域的軍、民邊界正在因技術應用而不斷呈現淡化的一面。譬如民間用於物流、運輸、巡查的無人機就和軍用的偵查、戰鬥無人機形成了部分重合。很多民用技術可轉為軍用,一些軍用技術也可以在合適的時機轉為民用。譬如通信中繼這一用途就是如此。

其實,無人機作為中繼節點,為地面人員提供遠距離通信已經是各國軍方的常規操作,譬如美國早在2002年開始就利用RQ-8系列無人機為美軍提供前線通信支援。此後,美軍還曾利用「全球鷹」等大型無人機為巡航機隊提供信號中繼。

對解放軍來說,使用無人機系統實現信號中繼也是家常便飯。在2013年後,解放軍在無人裝備、無人作戰方面就取得了一定突破,不僅嘗試將機器人設備投入一線,同時大量使用無人機設備,實現訊息中繼等目標。配合車載一體化指揮平台,確保戰場對己方的相對透明。

譬如在7月14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展示的高海拔穿插演習中,外界就可以發現解放軍利用的偵查無人機就搭載了通信基站,以便前方數百名參演士兵可以利用隨身終端與後方指揮所實時溝通。而這一技術思路的民用化,就體現在可以搭載民用通信基站,併為災區提供移動網絡服務的「翼龍-2H」型無人機上。而「翼龍」無人機搭載民用通信基站,覆蓋特定地區民用通信的用法,似乎也為其軍用型號提供了部分技術基礎。

到7月22日,「翼龍」無人機不僅為河南受災區提供通訊服務,還為鄭州附近的醫院等設施提供了網絡保障。(微博@國資小新)

事實上,除去「翼龍-2H」在河南災區的緊急啟用之外,中方在此次洪災地區還投入了其他剛剛研發的新技術成果,如從廣東調撥的至少一百多套「海豚1號」型智能救生機器人。這種可以負重150公斤,可在800米外直接遙控的小型救生設備在投放後可快速定位落水人,並將其拖拽到安全區域。這種基於訊息技術、軍民融合技術發展而來的「高科技救災」,或許也可以讓外界從此次河南水災的風波中讀出一些特別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