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天津會談的「台灣共識」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中美天津會談雖然不如阿拉斯加會談那般不歡而散,但火藥味仍甚為濃郁,尤其中國大陸副外長謝鋒在會談後受訪拋出「兩份清單」的強硬表態,乍看似乎延續了阿拉斯加會談時的局面,中國大陸外交部也連發六則署名謝鋒的談話新聞稿,對美國多加指責,不過,後續雙方新聞稿的鋪排,則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和緩。

當地時間7月26日,美國國務院發布這次會談的新聞稿,首先強調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會晤對象是「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其他官員」,再慰問河南洪災、接着表示雙方進行了坦承跟公開的討論,並稱歡迎兩國激烈競爭,也指出「我們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旋即話鋒一轉,美國指責中共侵害國際秩序、也關切新疆、西藏、香港人權以及台海問題,而這些表示被美國用非常奇特的字眼描述,「副國務卿私下表達,正如我們公開表達的那樣」(The Deputy Secretary raised concerns in private–as we have in public)。這個用詞,很可能是美方一方面覺得不能示弱、但另一方面又想拉近與中共的關係,製造和緩氛圍。

而在美國發出新聞稿之前,中國大陸外交部已經先連發六篇新聞稿,痛斥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所作所為,看似雙方的緩和跡象不多,但實際上謝鋒在會後受訪仍否認雙方不歡而散,且稱「這次會談總體上是深入、坦率的,對爭取下一階段中美關係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中國大陸與美國在天津舉行的會面,氣氛不若阿拉斯加會談那樣緊張,也並未不歡而散。(新華社)

尤其,繼美國國務院發布新聞稿後,中國大陸外交部也在深夜發出會談新聞稿,前面一大半都延續先前六篇新聞稿的強硬措詞,但在收尾處則大談雙方的合作與討論,包含氣候變化、伊朗核、朝鮮半島、緬甸、禁毒等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這篇新聞稿的結尾還以舍曼慰問河南洪災、並且「讚賞中國經濟增長和減貧取得的巨大成就」、「重申恪守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結尾,強調中方「願繼續保持這種開誠佈公的溝通」。

將中美雙方的官宣前後時間點加以對照,可以發現美國的新聞稿發出後,中國大陸隨後發出的新聞稿已經增添了合作氛圍,尤其是強調針對台灣問題,美國已向北京有所承諾。

若以此再回去檢視美國國務院的新聞稿,則美國使用關切「北京在台海的行為」來描述台灣議題,這與七大工業國組織(G7)峰會、美日峰會公報的用法相同,也預示着民主黨政府在多邊體系或者盟國關係、乃至於美中關係裏面,不會極具敏感性地把「台灣」單列出來談(G7外長峰會更是把「台灣」列在中國項下),美國先前也已經由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公眾場合表明「不支持台獨」、反對「戰略清晰」論述,可說是一脈相承。

儘管此時美國不太可能公開承認會談中「讚賞中國經濟」、中國大陸也在持續兩手宣傳策略(由官媒新華社刊出王毅與舍曼會面的新聞,措辭較同時間發出的謝鋒會談新聞稿更為強硬),雙方要能夠真正和解殊為不易,但是顯然美國這次並沒有在涉台議題上刺激中共,而中共官方新聞稿表述美國仍有「一中政策」與不支持台獨,也確實是美國官員近日有提到的,如白宮貼文放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被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稱為是「無心之過」、並重申美國仍信守一中政策,換句話說,這次中美天津會談,至少在台灣問題上,雙方都重新確認了最基本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