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澳潛艇事件 法國難以挾歐盟自重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巴黎方面正意圖把一個稀鬆平常的雙邊商貿糾紛上升為一場針對整個歐盟嚴重挑釁。法國也許在這一糾紛中受到了冒犯,但無論如何也沒有誇張到需要歐盟出面干涉的程度」。近日,面對數位歐盟領導人頻繁在公開場合力挺法國,要求華府就「截停」法澳潛艇軍購事件做出全面澄清和道歉的「嚴峻局面」,一位來自某中歐國家的外交高官在非公開場合如是說道,字裏行間隱約透着一股對巴黎方面挾歐盟以自重之勢的不滿。

在澳洲單方面宣佈終止與法國簽訂的價值約400億美元的潛艇建造協議,轉而從美國購買核動力潛艇的決定之後,戰略利益嚴重受損的巴黎方面反應強烈——愛麗舍宮幾乎在同一時間召回法國駐美國與澳洲大使。這種近乎「半斷交」的舉措固然激烈,但究其本質仍處於法國與美國或澳洲的「雙邊外交攻防」範疇。

但從後續發展來看,巴黎方面的意圖顯然不止於在雙邊層面發力,而是力圖藉助歐盟這一「力量倍增器」全方位施壓反制美澳。在潛艇「截停」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歐盟兩位權勢最為顯赫的政治家就立即表態,強勢力挺法國。

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公開批評拜登當局此舉是對盟友的背叛,「對於盟友關係來說,忠誠和透明是基本行事準則。遺憾的是,就這兩點來說,拜登(Joe Biden)當局在這件事(法澳潛艇軍購)的處理上幾乎是雙重缺失的狀態」。

無獨有偶,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接受CNN專訪時也表達了她本人對華府「不當作為」的不滿:「拜登當局如此對待盟友的方式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華府必須給予充分澄清。否則,盟友關係恐怕難以像從前那樣維繫下去了」。

+2

考慮到米歇爾與馮德萊恩長期以來在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上所持的,相當積極迴護的態度,如此強力地展開對華府的批判頗為耐人尋味。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雙巨頭在做上述表態時都堅持認為澳洲潛艇軍購爭端不只損害了法國的經濟利益,更是代表了華府對歐洲盟友某種根深蒂固的「漠視或不尊重」。米歇爾在相關表態中甚至將拜登當局的「截停」行為,與當年小布殊(George W. Bush)當局不顧歐洲盟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地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暴走行為」相提並論。

+3

除歐盟層面之外,部分成員國也對巴黎方面的「聯歐制美」之舉給予了相對積極的回應。其中歐盟另一軸心德國的表現最為積極,「德國在此番軍購爭端中與法國感同身受,華府的所作所為是對整個歐盟的輕漫及不尊重」——歐洲人民黨(歐洲議會第一大黨)德國分支主席韋伯(Manfred Weber)如是說道。

更有甚者,韋伯似乎充當起了為巴黎方面的「聯歐制美」之策搖旗吶喊的角色:「我認為在這一爭端中,整個歐洲都應與法國站在一起。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與美國之間構築起某種在真正意義上互惠平等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刨去韋伯的德國政治家身份,此說本應出自愛麗舍宮的首席發言人之口。

行文至此,法國的「聯歐制美」之路似乎是一片坦途,但由於歐盟本身不過是個鬆散的「邦聯」體制,巴黎方面的相關規劃想要達成遠非易事。

一些來自北歐和中東歐的成員國對巴黎方面的「聯歐制美」之謀最為牴觸,本文開篇提及的那位來自中歐某國的外交高官即是其中典型之一。

「對我來說,法國如此激烈的反應讓我頗感意外。這似乎是一場法國內部的政爭外溢至整個歐盟的表現,我認為當務之急是需要巴黎方面先冷靜下來,從而能夠在有關應對舉措上上做出全面系統的反思與檢討」——一位來自瑞典駐歐盟使團的匿名職業外交官如是說道,與開頭提及的那位中歐外交官大有遙相呼應之勢。

這兩位「異見人士」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從法國近來的系列舉措看,巴黎方面似乎有以此番「聯歐制美」風潮為契機,重新開啟擱置已久的,圍繞「歐盟戰略自主能力」的打造進程。

這一點,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已然擔起了為巴黎方面試水的角色:「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確信歐盟戰略自主能力的重要性,美英澳三方在印太地區打造的軍事同盟就是明證,他讓我們(歐盟)更為迫切的需要上述能力」——在聯大做主題發言的米歇爾毫不避諱地說道。

然而,絕大多數的北歐與中東歐成員國對巴黎方面如此熱切地推進「歐盟戰略自主能力」構建的真實動機仍然存有深切疑慮。他們擔心所謂「歐盟戰略自主能力構建」很可能會變相淪為「法國霸權打造」的代名詞,如果說默克爾(Angela Merkel)時代因為德國的微妙制衡,巴黎方面的這一企圖還頗為隱晦的話。

如今面對換屆之際的德國,以及後默克爾時代很可能趨於弱勢的德國領導人,馬克龍當局在推行「歐陸大法蘭西戰略」方面的顧忌又大為減少。

在這種情形下,北歐與中東歐成員國的「法國霸權憂慮」已大有呼之欲出之勢。而幾乎與澳洲軍購爭端同時發生的,愛麗舍宮因瑞士沒有選擇法國達索集團旗下的陣風系列戰機而取消法瑞領導人會晤的傳聞無疑為上述霸權憂慮增添了新的註腳。

在這些「異見」成員國看來,「歐盟戰略自主能力構建」在愛麗舍宮的直接操縱下極有可能變為以「採購法系軍火產品」為核心,進而要求歐盟其他成員國在重大戰略安全議題上與巴黎方面保持一致的政治與經濟結合的雙重強制。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法國總統大選周期的臨近,馬克龍當局所面臨的是,來自國內強硬民族主義——以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國民陣線為重要代表——的壓力與日俱增。重壓之下,這種內部問題外部化的舉措將成為常態。

2017年4月19日,法國極右翼總統候選人,國民陣線主席勒龐在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參加競選集會。(Getty Images)

同時,馬克龍本人也大有借德國換屆之機,促成法國成為「歐盟一哥」的圖謀。兩相合力之下,類似的「全歐聯動」之謀將會接連出現。此番借澳洲軍購爭端之機,挑起的「聯歐制美」風潮只是開端。

而由於北歐和中東歐成員國的「軟抵抗」,法國的「聯歐抗美」之路註定不會平坦。屆時,整個歐盟內部或將上演更為精彩的合縱連橫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