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內愈吵愈烈的「對華政策」爭論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近來,澳洲國內就「澳洲對華政策」的爭議正逐漸加大。

一方面,現任莫里森(Scott Morrison)政府在香港、中美關係等問題上的路線進一步清晰,似乎越發沒有轉圜餘地。譬如繼去年7月針對《港區國安法》為香港人開放「避風港」移民途徑後,最近堪培拉方面揭曉相關細節,允許持有數種臨時簽證的港人以「極低門檻」申請永久居留簽證,且在不改變澳洲每年16萬永居移民上限的情況下,對香港移民「不設上限」。

另一方面,面對中澳關係因莫里森政府這類作為而惡化的現況,澳洲國內「另闢蹊徑」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誰在「火上澆油」?誰又「看不清時勢」?

實務維度,一些地方政府不顧澳洲現任莫里森政府的對華政策,開始助自己的企業直接跟中國對接。譬如西澳州州長麥高文(Mark McGowan)於上周末表示將在疫情緩和之後立刻訪問中韓日三國,開啟「重新聯繫之旅」(reconnection tour);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Daniel Andrews)則在數日前派遣龐大商隊前往上海參加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維多利亞州曾於2019年10月同中國簽「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被澳洲政府首次引用新法《外交安排政策法》取消)。

澳洲維多利亞州近年來積極與中國發展商貿文化往來,圖為該州駐華特派專員於今年3月31日在上海出席「留學墨爾本上海中心」的開幕式。(Global Victoria官網)

輿論維度,澳洲內部近月以來逐漸升溫的「對華政策」討論也進一步升溫。譬如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於9月稱中國雖然正變得愈發強勢,習近平愈發集權的跡象也令澳洲擔憂,但澳洲現政府卻正以不負責任的方式為兩國關係「火上澆油」(throwing petrol on the fire)。

而後在本周三(11月10日),基廷(Paul Keating)這位在「六四」之後於1990年代重新構建中澳關係,並為澳洲奠定了隨後多年對華政策的前總理,在中澳問題上沉寂了好多年之後,突然高調在澳洲國家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了一席質疑莫里森政府對華政策的表態,惹得莫里森不滿。莫里森痛批基廷「看不清時勢」、「出格」(out of line),「很多澳洲人都認為我們要搞好跟中國的關係,相互貿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被隨意擺佈」。

時隔26年高調表態 基廷都就講了什麼?

二人的爭執引發澳洲廣泛討論。畢竟,這是基廷卸任總理之後近26年來首次在澳洲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言。基廷大致的宗旨是,中國是澳洲面臨的最大外交挑戰,而目前澳洲面對這個挑戰正做得一團糟。

基廷時年77歲,曾於1991年12月至1996年3月以工黨黨魁身份擔任澳洲總理。(澳洲全國記者俱樂部官網)

基廷認為,中國的崛起過程是正當的,包括帶國民走出被半殖民的恥辱,為全球20%的人口解決貧困,尋得尊嚴——而基廷認為本質上中國正在國際社會尋求的,就是世界對這些成就的認可。

他認為,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後秩序為中國崛起提供了環境,譬如西方的消費市場為中國7億人的脫貧創造了必要條件。而過去幾十年中國大抵遵守國際秩序規章,如今也不是要篡奪國際秩序,而是要改良國際秩序。因為雖然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現存世界秩序卻沒能很準確地反應這個變化,譬如直到今日,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投票權重只有美國的約三分之一,甚至仍然低於日本,也譬如「當中國10年後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總體量是美國的兩倍有餘,而美國還期待中國在美式秩序下擔當一個次要角色,這在中國看來是可笑的」。

基廷認為中國有諸如侵犯人權、極度專制等問題,但「中國問題」對澳洲乃至西方而言的代價太大了,澳洲的對華政策不能僅由人權問題分歧決定。

2019年8月31日,澳洲墨爾本民眾集會聲援香港反修例示威者。香港、新疆等人權議題是近年來澳洲輿論討論「中國問題」時的一大焦點。(Getty)

基廷認為現在的國際地緣格局比20世紀冷戰時期複雜得多,即便現在不是「後美利堅時代」,美利堅的影響力也沒有過去幾十年那麼大。歐洲在盛談「戰略自主」,就算世界進入「新冷戰」,歐盟也不會捲入其中。同屬「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印度和日本,也都通過各種方式跟中國有所捆綁,哪怕是對中國態度最激進的印度,也通過上合、金磚、乃至印俄關係而跟中國綁定——可是如今澳洲卻望眼欲穿地期待美英這些老盟友,殊不知美英已不具備以前的那種絕對主導力。

所以,基廷認為中國大到無法被孤立,澳洲必須跟中國接觸,何況與中國接觸也是在給自己尋得一個更好的政治框架。

關乎太平洋地緣政治,基廷一方面認為澳洲不應被捲入中美潛在的台海衝突。因為中國的訴求是不受美軍限制,得以進入馬里亞納海溝,進入太平洋深海,而這不影響澳洲的國家利益。且澳洲雖然是「美國秩序中的持份者」,若美國受到軍事打擊,澳軍有盟約義務參與;但若美國主動發起軍事打擊,澳洲則不該被捲入其中。至於台海,「台灣不屬於澳洲的核心利益。我們跟台北沒有聯盟,我們也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2018年5月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左)在澳洲時任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陪同下,於悉尼造訪澳洲花園島海軍基地,登上澳洲皇家海軍「沃勒」號潛艇及「堪培拉」號戰艦參觀。(視覺中國)

台海之餘,基廷在談及太平洋地緣的時候,也否定諸如「新冷戰」的看法,質疑澳洲加入「澳英美聯盟」(AUKUS),因為這將澳洲從和平防守轉變為激進進攻,且即便拿到了核潛艇,這些核潛艇也無法跟中國的媲美。何況這個聯盟還得罪了法國這個重要太平洋大國。

基廷的疑惑 澳洲的疑惑 世人的疑惑

基廷最大的疑惑在於,中國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或者說是習近平究竟想做什麼?中國說「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但中國也說「一山不容二虎」。如今美國確實是一個有缺陷乃至虛偽的大國,但中國呢?一個由「專制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會是怎樣?人們不知道,尤其是西方人不知道。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於Twitter發文批評澳洲現任自由黨總理莫里森就「中國問題」對工黨的指責。與眾多西方國家一樣,「中國問題」已愈發成為各國選舉政治的核心議題↓↓↓

這也是澳洲人乃至很多國家的人之疑惑。如今中外世人所共同面臨的情況,就是一個自己熟悉的世界正在變化,諸多舊有的認知無法再解釋和適應新的環境,這時便需要有所改變。

但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景象,譬如一個「由中國發揮極大影響力的世界秩序」,便會有所憂慮——畢竟,恐懼往往是源於未知。更何況,當人們以一些過於簡化的眼光乃至刻板印象去嘗試理解這些改變,譬如「中國侵犯人權,中國越來越專制,中國影響力越強就越威脅民主」,就更會憂慮擔心。

不過,面對這些擔心,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其實就是接觸、了解,通過了解「未知」來破除恐懼。而正如基廷在會上強調的那樣——澳洲在思索自己的對華政策時,不能僅考慮人權問題分歧,而應通盤考量——當面臨一個「中國」這類附加巨大代價的問題時,即便感到恐懼和憂慮,也不能讓自己的評估過程被某個單一因素所壟斷。古人「一葉障目」的警戒,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