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 拜登政府為何總是在折騰?

撰文:吳迪
出版:更新:

關於美國對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外交抵制」,中美兩國政府這幾日又展開了一番隔空爭執。

12月初,美國拜登政府以中國政府侵犯新疆人權等問題為由,宣佈對2022年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diplomatic boycott),而後又在12月底確認正在為數十位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辦理中國簽證,以便在奧運期間為美國運動員提供安全和醫療支持。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於12月27日批其「出於政治操弄的目的……自導自演」,而中國會對美方「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團隊來華並提出簽證申請」的情況,「根據國際慣例、有關規定和對等原則進行處理」。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則於12月28日表示,「我們確實打算為運動員提供「領事和外交安全服務」(consular and 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s),但這不同於派遣官方外交代表出席冬奧」。

這類爭議固然是中美在兩國關係「新常態」之下的日常鬥嘴,也更顯示了美國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自我矛盾的兩面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12月21日發表講話,在總結國務院一年來工作時,強調美國對全球事務的參與和美國的領導力。(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官網)

一邊是負責「精神」的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一再於國際上就香港、新疆等問題批評中國,希望倚靠「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來喚起盟友共鳴,至少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宣傳中,向西方各國平民傳遞相關論述,寄望於各國在下次選舉中推出一屆與美國更有共鳴的政府。

而另一邊呢?負責「現實」的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則要負責管控與中國的衝突,避免軍事衝突自是不消多提,甚至不能讓兩國關係過於惡化。否則或是美國經濟傷筋動骨,乃至因民生受損而影響到選舉政情,或是資本這「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因私利受損而愈發不滿,從而發動其強大的遊說、助選和輿論力量顛覆拜登賴以施政的權力基本盤。

拜登政府一年多以來的對華政策就是這樣來回拉扯。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美國與中國政府接觸時多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出面。(Getty)

言及至此也是令人感慨,拜登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發起「外交抵制」、試圖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打擊新疆產業鏈、就香港制裁兩地官員、軍機和議員抵台——這些雖然看上去更刺激神經,但要說實際影響,跟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大打貿易戰、科技戰還是無法比較。拜登明顯在打的同時,又急着要跟中國談。

這固然是因為拜登不似特朗普那樣不管不顧,但更關鍵的原因還是拜登如今的形勢更嚴峻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國經濟的情況已然岌岌可危。

疫情之後,股市、房市和債務都已到歷史性高位,還有什麼工具可供救市呢?與此同時,美國通貨膨脹開始飆升,再不想辦法控制通脹,就將被迫提前加息。而在這種形勢下加息,將面臨的就是「股、債、房三殺」,風險實在太大。

過去十幾年,一直是中國為美國緩解通脹壓力。現在美國一面持續飲鴆止渴,持續貨幣超發,一面抵制「中國製造」,為自身通脹火上加油;而人民幣又持續升值,成為美國的又一大輸入通脹壓力。這種情況下,拜登就只能頻繁找中國溝通。

根據美國勞工局12月10日公佈的數據,美國通脹高達6.8%,為1982年以來最高水平。(Getty)

這就是「精神」與「現實」的衝突。在美國,太多的人將焦點放在精神世界和意識形態,所謂「制度對手」、「模式挑戰」就好似不同宗教之間的爭論,「是你的信仰更順從天主,還是我的信仰更貼近基督」。而在此過程中,卻忘記了大家都要生活,都要過活。

面對這種現況,拜登又堪謂二戰後最弱勢的美國總統,國會裏的民主黨勉強維繫的陣線,在面臨巨大壓力的重大抉擇時,也很難做到上下一心,近來民主黨議員曼欽(Joe Manchin)對重建美好法(Build Back Better Act)的不支持就是最新的例子。而現在反華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弱勢的拜登政府面對黨內山頭群立和共和黨的發難,又能如何強勢?如何堅定?如何不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