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正為烏克蘭準備一場倉促的表演

撰文:茅岳霖 吳迪
出版:更新:

進入2月中旬,在歐美政客口中維繫了數周的「烏克蘭危機」又進一步升温了。

繼英國、加拿大、澳洲、荷蘭、韓國、日本先後撤出「僑民」、「外交官」乃至「軍事顧問」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又稱俄羅斯即將於2月16日對烏克蘭進行「襲擊」。雖然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其後作出更正,稱俄方可能會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前」發動攻擊,但無論如何,白宮所傳遞的訊息進一步加劇了緊張的情緒。即便此舉可能是倉促的。

回望過去,烏克蘭戰事在2020年和2021年有過兩次明顯的炒作風潮。當時,西方媒體不斷渲染雙方在兩國邊境地區部署了「大量軍事人員和裝備」。美國、烏克蘭和北約聲稱俄羅斯在俄烏邊境集結重兵,可能準備「入侵」烏克蘭。這兩次風潮都引發了市場一定幅度的波動,有效對沖了美國國內因政治、新冠疫情而來的不安情緒。

另一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情報機構對於烏克蘭戰事情報的操縱近乎於金融機構對於股票行情的操縱。這不僅包括西方媒體在白宮一再表態的引導下對「俄羅斯入侵」的單向描繪,西方大國在對俄態度上的整齊劃一,上述操作的結果也切實影響了市場行情。

根據烏克蘭方面的情報,俄軍幾乎要對烏克蘭展開一場滅國性質的全面打擊。其出兵方向甚至包括白俄羅斯。而今,檢驗情報真偽的時候到了。(liveuamap網頁截圖)

操盤手的表演

也就在1月下旬,隨着美國宣佈撤出其在基輔的外交官,歐美股市在1月24日也出現大幅波動:當日,英國富時下跌2.63%;法國CAC下跌3.97%;德國DAX下跌3.80%;波蘭WIG下跌4.40%;這種肉眼可見的避險風潮已展示了歐洲資本在「戰爭風險」下流入美國的趨勢。由於烏克蘭戰事還會涉及全球糧食、油氣供應,前方的風吹草動也有助於進一步吸納避險資本。

隨着烏克蘭經由波羅的海三小國購買了美製導彈等武器,白宮也威脅德國放棄俄羅斯輸出天然氣的「北溪二號」管道項目,美國軍工、能源集團的利益已一目瞭然。

從這裏看去,「烏克蘭危機」對美國的意義就頗具諷刺性。美國一方面需要營造戰爭氣氛,製造一定戰略緊張度;另一方面,則要避免弄巧成拙地令「戰爭」從表演變為事實。在這一點上,近期呈現內鬥態勢的烏克蘭就越來越不適合扮演消息發布者的角色。更不用說烏軍在這一戰事中也顯出了低於烏東民團的戰鬥力。面對烏克蘭方面的拙劣表現,美國不得不親自下手,當操盤者被迫走上前台時,他就在等待市場反饋前呈現了行動的倉促。

對此,美軍在2月上旬開始向東歐增派少量部隊。在2月2日,美國宣佈向羅馬尼亞、德國和波蘭增派約3,000名士兵,以「支援北約東翼的盟友」,還在2月中旬調遣潛艇部隊突入俄羅斯遠東領海。其次,美國還裝模作樣地提交了一份旨在「應對俄羅斯入侵」,「制裁」俄羅斯領導層的《2022年捍衛烏克蘭主權法案》。這種短期操作較之此前的長期控盤要粗糙許多。

當然,對華盛頓來說,他們的行動基本符合此前長期把控的需要。美、俄、歐之間的客觀環境容許烏克蘭局勢的波動。只不過拜登方面在2月12日由於情報協調問題,發布了一個「俄軍會在2月16日發動物理攻擊」的未經證實的消息。這種近乎於發布砸盤時機的行動就有些欠妥了:這一消息可能只是美方掌握的粗糙情報,而非經過整體評估之後的有效訊息,甚至在美國政府內都尚未形成共識,但遺憾的是,這種消息還是被華盛頓散布了出去。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Maria Zakharova)隨即批評美方這一發言是對常識的嘲弄,此舉也意味着拜登一方正針對烏克蘭問題準備一場倉促的表演,其成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烏克蘭方面也許會不時向東烏克蘭方向發動有限打擊,但這一成效終究是有限的(美聯社)

有恃無恐的白宮

說到底,烏克蘭危機發展至今,其根源都在於蘇聯解體後的遺留問題。一者是冷戰結束後北約不斷謀求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安全空間。二者是烏克蘭內部長期懸而未解的民族認同,無論克里米亞還是頓巴斯都是此理。

尤其是第二點,自2014年烏克蘭政變後,東部俄羅斯族聚集的頓巴斯地區不認可隨後的中央政府,形同獨立。基輔方面幾度試圖以武力解決,都因為烏東民兵的抵抗和俄羅斯的協助而未果。

如今,無論是「2月16日」還是「北京冬奧會結束前」,如果基輔果然再度揮軍頓巴斯,那普京是反應還是不反應?倘若不反應,那烏克蘭就武力鎮壓頓巴斯,俄羅斯永遠失去烏克蘭這道抵抗西方的屏障;倘若反應,那就形成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局面,遂了美歐政客的話術。

所以,白宮這一系列表態分明就是既排演「烏克蘭危機」的好戲,推動資金回流,又有恃無恐地對基輔說,「你快打烏東吧,我撐你,就不信莫斯科敢插手。倘若普京真的插手,我便讓他體驗平生未見的經濟和金融制裁」。

這可就苦了夾在美俄當中的烏克蘭。這也形成了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詭異的局面:按理來講,面對「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才應是最緊張的那一方,理應在國際場合大聲呼籲歐美的幫助,然而事實上烏克蘭方面反而是一再試圖為局面降溫,一再表示「如今局面與過往數年沒有區別」。

這無疑說明烏克蘭對這場美國的倉促表演一直都有所認識。但遺憾的是,其命運終究還要看拜登這場表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