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給中國的金融警示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中方始終認為,制裁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效辦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3月28日如是說道。這也是自烏克蘭局勢爆發以來,中國一直秉持的理念。

而事實上,歐美一方「缺乏國際法依據、沒有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而俄羅斯一方無所不用極其的自救,儼然已經是一場金融戰,不僅沒有解決問題,而且「如果進一步升級,還會引發全球經貿、金融、能源、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等發生嚴重危機,使本已困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毫無疑問,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祭出「極限制裁」,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一個無論面積還是人口規模都堪稱世界主要國家的國家政體,遭遇到系統的貿易和金融領域全面制裁。在這許許多多各式制裁方式裏,有些俄羅斯政府是早有準備的,也出現了戰略誤判。

對此,中國都應該有所警示。

俄羅斯的有所防備與戰略誤判

自2014年,烏克蘭爆發危機,俄羅斯遭美國連番制裁起,俄羅斯就一直在為這一天的到來而準備着。俄羅斯國家戰略,早已從「發展」轉向了「安全」。

俄羅斯自2014年起,已投入相當多的精力去努力籌措外匯儲備。至2020年末,若是將金銀等貴金屬儲備也計算在內,俄羅斯外匯儲備總量已接近6,600億美元規模(按照2021年末匯率),已躋身全球外儲大國第四名位置。截至2021年下半年,俄羅斯國內的各企業債務佔GDP比例,已降至50%以下。而政府債務佔GDP的比例,更是已經低至20%以下。

截至2021年年中,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例降至16.4%。(視覺中國)

基於此,其一,當俄羅斯主要銀行等金融機構被排除在SWIFT結算系統之外,輿論紛紛認為這是對俄羅斯投放了一枚「金融核彈」,但對此俄羅斯早有準備。

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美國就曾多次威脅俄羅斯切斷SWIFT系統,此後俄羅斯就已經為「去美元化」做了充足準備,包括增加外匯儲備中人民幣、黃金等佔比、開發俄羅斯自己的國際交易清算支付系統(SPFS)等。

其二,俄羅斯一半的外匯儲備因制裁被凍結,這是一次戰略誤判。從2021年年中數據可見,截至6月30日,俄羅斯外匯儲備當中,美元資產比例降至16.4%,歐元佔比增至32.3%,人民幣增至13.1%,英鎊從5.9%增至6.5%,其他貨幣從7.2%增至10%。俄羅斯雖然做了「去美元化」的準備,但並沒有預估到歐洲會跟隨美國凍結其外匯儲備。

更嚴格意思上來說,俄羅斯沒有真正搞懂國際貨幣運行的底層邏輯。在當前國際格局的常態下,歐洲對美國是順差,順差的歐元自然會流入美元;而非常態下,歐洲作為美國在政治尤其是軍事維度的「附庸」,美國發起制裁,歐洲又不得不跟進。因此,俄羅斯着手「去美元化」時,將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轉為歐元是徒勞的。

此外,在2月初,在普京訪華出席冬奧會之際,中俄簽署「遠東天然氣供銷協議」的能源合作大單。 根據協議,項目全面運行後,俄羅斯對中國的管道天然氣供應量,每年將「增加100億到480億立方米」——如此一筆大單也是用歐元結算。

可見,在當時,普京都還沒預料這個變數會發生。

普京2022年2月4日訪華,並與習近平舉行會談。中俄簽署「遠東天然氣供銷協議」的能源合作大單在此背景下簽署。(AP)

其三,也即俄羅斯積重難返的老問題:俄羅斯長期經濟結構性失衡,國內產業鏈不完整。

俄羅斯的總進口中超過75%可以歸類為工業製成品,這意味着「製成品能力弱和依賴進口」是目前俄羅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結構性短板」。除軍工、航天、原子能等領域保持高端製造外,蘇聯時代形成的「工業製造強國」 地位已經不復存在。這直接造成俄羅斯在全球經濟中特別是在製成品的全球價值鏈位置中,僅是一個「邊緣參與者」。

恰恰由於俄羅斯產業鏈集中於全球價值鏈體系的原材料段,其價值鏈與世界的聯繫具有相當的外部性和脆弱性。例證就是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兩個低谷,分別對應着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4年的西方制裁。

其實,很顯然,在俄羅斯同歐美的數次博弈,俄羅斯都是依靠地緣政治博弈,以資源和管道覆蓋「綁架歐洲」。這套路數,歐美也在不斷消化,並找替代方案。

這次烏克蘭戰爭發生後,美歐陣營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甚至與其全面脱鈎。能如此做,就是因為俄羅斯在全球價值鏈位置中僅是一個「邊緣參與者」,而缺乏全產業鏈和全球價值鏈能力的俄羅斯,孤立地依靠國內市場,也終會走進死衚衕。

第一個啟示:人民幣國際化加速

以上,俄羅斯預估到的、預判失誤的,以及血的教訓,都對中國有深深的啟示:

首先,美歐對俄羅斯全方位金融制裁、踢出SWIFT,沒收俄羅斯外匯儲備等在西方的資產。足可見,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已經被徹底武器化,所謂國際規則,美國可以隨意更改。

印度央行行長警告:美國這種做法為每個國家敲響警鐘。(AP)

無底線的制裁動搖了「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神聖信條,瘋狂的制裁着實嚇壞了很多國家,譬如印度。據《印度時報》3月22日報道,印度央行行長達斯(Shaktikanta Das)表示,印度央行已經將其外匯儲備「多元化」,從美元儲備分散為不同貨幣和黃金儲備。

俄羅斯利用自己的能源優勢來了一招釜底抽薪——盧布換能源。用曾在美國財政部和紐約聯儲任職的瑞士信貸全球短期利率策略主管Zoltan Pozsar最新報告的說法:(標誌着)世界正在進入「布雷頓森林Ⅲ」體系,也即以金塊和其他商品為支撐——換言之,世界正在重回「商品貨幣」時代。

報告甚至提出:在新的貨幣體系裏,美元趨微,人民幣趨強。由於G7的制裁,俄羅斯與非俄羅斯國家商品價差(如原油)正在擴大,這相當於貨幣出現了兩種商品價格,不符合「一價定律」。

Pozsar認為,只有中國能讓兩種價格收斂,可行的方式是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因此獲得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如同英鎊或美元,曾經也是因為與黃金綁定而成為世界貨幣的一樣。

一個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加入「去美元化」行列。但對於Pozsar所提人民幣藉由「商品貨幣」的概念取代美元而成為「布雷頓森林Ⅲ」體系的核心貨幣的構想,應持謹慎態度。

其一,俄羅斯此舉確實打破了很多習以為常,但並不表示會回到「商品貨幣」時代;其二,就算能夠有21世紀「石油人民幣」,其地位也已難等同於19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不要低估了俄烏衝突會加速全球的能源轉型;其三,人民幣國際化更需建立在金融強國而不是局限於貿易大國上。這方面任重道遠。中國雖然已經開始被認為是金融安全資產,但對國際投資者吸引力仍有待提高。

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烏衝突確實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戰略機遇期。如果將2008年金融危機視為「舊全球化體系之崩潰」,那目前就處在重構的過程中。而俄烏戰爭更放大了所有「去美元化」的有利條件。

其實,趨於新均衡的過程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貿易戰和貨幣戰均是「分配」的手段。中國突圍的關鍵,是建立國家金融能力,人民幣國際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國際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民幣所體現出來的公共品屬性:消費者是否需要人民幣來購買中國的製成品;生產者是否需要人民幣來購買中國的中間品或技術;投資者是否需要人民幣來存儲價值,或實現價值增值。

離岸人民幣建設就是人民國際化進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而當下,也處在一個戰略機遇期,加速推進離岸人民幣建設,打造可以繞開西方的獨立自主的離岸支付體系。做到這一點,才能把自己的離岸權益資產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才能跳出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陷阱」。離岸貨幣的本質是用於國與國之間貿易的「橋」。貿易順差形成的離岸債權要掌握在順差國自己手中,而不被美元所「掌握」,才能不被威脅。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報告稱,2022年1月,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由去年12月的2.70%升至3.20%,創出紀錄新高,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的位置。(視覺中國)

第二個啟示:全球產業鏈的不可替代

其次,美國揮舞金融武器玩制裁也不是第一次。回頭看看,相較於那些被美國金融制裁過的國家——朝鮮、伊朗、阿富汗等等,這次制裁俄羅斯算是最大規模的行動,也頗為費勁。

看看這些國家,可以一目瞭然地得知,為什麼金融制裁如此容易奏效:一是目標經濟體體量較小,經濟結構單一,一旦控制美元支付和融資渠道,相當於遏制其對外經濟貿易;二是美國對其依賴度較低,制裁引起反噬作用小。

一言以蔽之——中國必須鞏固全球產業鏈核心地位,關鍵在發揮不可替代性。

美元霸權是美國得以如此肆意對他國發動制裁的原因。美元霸權又是從何而來?是美式全球化的「果」。美式全球化又是如何開啟的?從198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不斷擴張,進入了美國的獨霸時代,這個過程可以被稱為「美式全球化」。

請記好,這是一個分界點。在此之前,美國領先的產業技術,幾乎可在國內生產各類工業製品。美國在二十世紀初已經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鋼鐵業、汽車工業、石油化工、電氣設備、航空工業無不是佼佼者,而後1950年代製造出集成電路,奠定美國在電子技術及電腦科技的領導地位。

美國的工業基礎,讓美國在這一輪全球化世界中穩居領導地位。事實也證明了,只要這個體系在持續運轉,其他國家就不可能在規模和質量上真正超越美國,這是由全球化遊戲的結構和分工機制所決定的。

二戰後,無論是蘇聯、日本還是歐盟,其經濟規模和競爭力都無法超越美國,原因即在於此。

鋼鐵業產量是實體經濟的雨晴表指。但該產業在美國不斷萎縮。圖為美國新澤西州一個碼頭,工人在搬運鋼鐵。(視覺中國)

1979年列根(Ronald Reagan)政府雖然平抑當時的經濟問題,但製造業的空心化,尤其是傳統工業州的衰落也成為定局。1980年代後,美國的勞動密集產業開始出現外移趨勢。1990年代後,美國一系列去工業化政策導致其產業空心化問題開始出現。但由於以美元信用和美國消費市場為基礎的「美式全球化」體系已經形成,其他經濟體的所有進步和努力,都會讓美元的購買力更加強大,而美元信用的創造是無窮的,這又讓美國「獨領風騷」了十餘年。

但欠下的債,早晚都須還。終於次貸危機將許多隱藏已久的問題徹底暴露——美國的「惡性腫瘤」持續佔據越來越大比例的身體能量。長在美國身上的「腫瘤」是華爾街金融部門,引發金融泡沫和危機導致美國聯邦債務和美國聯儲局資產負債表分別擴張了數萬億美元。

而與此同時,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美國第三產業佔80%,工業製造不足GDP的20%。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不僅成為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更讓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地位基礎發生了動搖。

美國自身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掌握全球產業鏈的不可替代性有多麼的重要。

拜登的戰略佈局目標,關乎美國最根本的利益——產業回流。(Getty Images)

而中國相較於俄羅斯經濟結構情況,已經具備很好的抗壓性。坦白說,中國不缺乏底牌,220類行業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而且事實上已經經歷了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衝擊兩輪考驗。

供給的視角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供應鏈中樞,並已成為亞洲絕對的產業鏈中心,取代了2000年時日本在亞洲的中心地位。中國的貿易支柱地位短期難以撼動。而由於中國經濟保持較好韌性、基礎設施良好,產業鏈位置也不易替代。

以蘋果產業鏈為例,儘管近年來其代工商在越南、印度等國紛紛設廠從事下游產品組裝,但中國在中上游供應鏈的地位不降反升。據2021年蘋果供應商責任報告,中國大陸2020年新增12家供應商,首次成為蘋果第一大供應商來源地,同時越南等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也出現了中資企業的身影。

更加難能可貴,在世界其他國家都難以想象的是中國自上而下的憂患意識。習近平2020年就曾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刊文:「疫情衝擊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風險隱患。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產業備份對供應鏈來說是極大保障。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3日下午,習近平在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步行察看街區風貌時,向當地群眾和遊客揮手致意。(新華社)

此外,中國內需市場還遠沒有開發,加之熟練工人和工程師儲備也是全球前列,這些都賦予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但中美貿易戰中,華盛頓對北京在技術領域的打壓,也着實暴露了中國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的不足。貿易戰,以及此番西方對俄羅斯科技企業全面封鎖,都告訴了中國,在某些領域實現技術自給自足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危機感也是一大動力。早在中國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中,就曾透露中國在「工業四基」: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方面能力薄弱。而後也注意到中國部署了十大先進製造領域的突破工作。習近平也親自撰文指出,「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係,形成對外方人為(對中國)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

除了「卡脖子」的問題外,還有一點亦值得注意。拜登任美國總統後,積極重塑「基於價值觀」的貿易規則和產業鏈格局。而歐美高級別官員也頻頻作出「審查供應鏈、增強本國產業鏈韌性」的表述,近來《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工作也遇到阻礙。而日本方面,去年二季度,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供應鏈多元化支持計劃」,幫企業將產業鏈遷回日本本土或遷往東南亞。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華為2021年年報發布會演講。華為受美國制裁影響2021年營收首度下滑。但面對斷供,華為自主研發了麒麟晶片。(華為官網)

中國如今在全球產業鏈的核心位置,無需過度擔憂。繼續對內優化經濟結構,更好的培育起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提高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韌性。對外堅持擴大開放,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穩住外資,同時鼓勵具有競爭力的中資企業出海投資,積極將以中國為樞紐的產業鏈向外延伸,進一步嵌入全球產業鏈。如此,就能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中美貿易戰,打了三年,為何華盛頓還是必須回到同北京的談判桌上,就已經很說明問題——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就是啟示之二:讓歐美無法遏制經濟貿易,令其遭到反噬。如此,制裁大棒才能起不到作用。

31年以前,鐵幕隨着蘇聯的解體而終結;21年以前,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獲得了難得的發展窗口期。然而站在2022年的節點上,回望往昔、放眼未來,深深地感覺到這個世界已經在「温室」中待得太久了。

這場針對俄羅斯的「圍剿」,讓我們知悉了美國的基本牌面,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具參考意義的「反圍剿」範例。俄羅斯用實際行動告訴中國,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西方國家的制裁,只有先做到自己不怕被制裁,才能做到最終免於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