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權力意志」必將在歐洲再次崛起|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法國著名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又譯葛岳傑)曾經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們所有的思辨,無論是個人的或是群體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後經歷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通常稱之為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如果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歷史定義成為一種社會大試驗,那麼建立在這一社會大試驗基礎框架上的現實主義,那種能夠對接歷史與現實的現實主義,經得起歷史經驗考量和檢驗的現實主義,那種具有歷史實證精神的現實主義,就是歷史現實主義。

這一國際關係概念意味着,現有國際關係領域的現實主義必須要放在歷史的框架中加以衡量,必須依靠歷史所提供的客觀經驗,去解釋世界、認識世界和定義世界。只有這樣,歷史現實主義才有可能會熨平以往的現實主義有意忽略掉的一些關鍵因素,維繫最基本的有關人、社會和文明的尊嚴。

我想指出的是,歐洲正在發生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眾所周知,就是正在進行的烏克蘭戰爭。第二件大事,就是法國正在進行的大選。一種可見的現象是,如火如荼的烏克蘭戰爭,可能掩蓋了另一件事——歐洲的政治版圖正在發生巨變。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法國正在舉行的大選可能改變世界。法國極右翼勢力的代表人物是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作為法國國民聯盟的領袖,她今年第三次競選總統。過去幾周裏,她的支持率急劇上升。這種支持率的變化,並不新奇,在歷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遠在二戰爆發前,世界經濟結構也出現過巨變,導致各國的經濟調試過程非常艱難,典型的現象就是通貨膨脹、供應鏈的結構調整和就業困難。現在這樣的歷史情景再次出現,在法國過去一年的油價飆升35%之後,數百萬法國人正在為生計掙扎。社會的憤怒情緒不可能不對法國政治帶來巨大影響。

4月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出席會議後向支持者揮手。(AP)

所以馬林勒龐選擇把她的政治重點放在法國人的生活費用問題上。對法國極右翼來說,這個選擇非常正常,也肯定有效,這意味着極右翼爭得了法國「麵包問題」的主導權。上世紀30年代,希特拉的納粹黨也是用同樣的辦法,利用各國在一戰後職業政客系統的麻木和愚蠢,贏得了德國社會的普遍支持,讓「權力意志」登上了歐洲政治的頂峰。在4月11日的法國大選首輪投票中,馬克龍與馬林勒龐以27.6%和23.41%的得票率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兩人將進入第二輪角逐。

西方社會對於「權力意志」再現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熟悉,所以出現了一定的驚慌失措。他們唯一期盼的是,事情最好不要發生。問題是,如果她真的當選,一切無可避免,那麼法國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儘管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馬林勒龐在一定程度上與普京保持了距離,但她對普京的戰爭理由表達了明確的同情,並拒絕接受跨大西洋聯盟對俄羅斯採取的一系列強硬措施。在最近的一次電視辯論中,當被問及法國是否應該切斷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時,馬林勒龐直言,「我們想死嗎?經濟上,我們會死!」「我們必須為我們的人民着想」。她的回答非常經典,不提供解決方案,但站在解決方案的一邊,並設法讓政治對手無可逃避地站在另一邊。

馬林勒龐的簡歷,簡直會讓美國、英國無法容忍。馬林勒龐是她父親創立的極右翼反移民政黨的前鋒,在西方政治的傳統圈子裏,她的姓氏就是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的代名詞。更重要的是,馬林勒龐一直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崇拜者。這絲毫不令人奇怪,因為這些人都是「權力意志」的敬仰者。馬林勒龐與普京都是,只是國籍不同,利益取向不同。他們與西方國家的那些朝九晚五上班的職業政治精英們,在道路、思想和範式上完全不同。

2012年5月1日,勞動節,時年80歲的老勒龐(Jean-Marie Le Pen)與女兒馬林勒龐共同出席集會活動。(Getty)

簡單來說,如果以要求不高的標準來看,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政府勉強與莫斯科劃清了界限,他一直並不成功地試圖扮演調解人的角色,同時法國給予烏克蘭武器和資金方面的援助和支持。英美軸心(注)有理由擔心,馬林勒龐進入愛麗舍宮之後,將會打破歐洲現有的多邊主義局面。她會以法國人民的名義,促使其他歐洲領導人放棄支持烏克蘭的聯盟,從而使多邊主義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徹底破產。

(註:2019年英國脫歐程序啟動後,安邦認為,脫歐之後的英國會加大靠近美國,與美國形成新的英美軸心;與此同時,美國與歐盟的裂痕加大,形成新的美歐競爭局面。對於這個大背景,有很多的稱謂和說法,如「盎格魯國家聯盟」、「英語國家聯盟」等等,但指的是同一件事,即「英美軸心」的建立和成形。「美英澳三方協議」實際上就是「英美軸心」的具體實現形式。)

如果未來烏克蘭戰爭發展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並導致整個歐洲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進一步加劇,那麼整個歐盟的多邊主義格局將會被粉碎,法國將會「脫歐」,或許還有更多的歐洲國家也會這樣做。

這不是沒有可能。馬林勒龐的政治路線已經非常明確。她反對制裁俄羅斯和交付武器給烏克蘭,此外,她還在烏克蘭及北約問題上,一直與克里姆林宮的觀點保持一致。她的政治綱領就包括離開北約的軍事指揮部以及一系列反歐盟封鎖的措施。這些自行其是的主張,完全背離了歐盟的路線,法國相當於可能正走在「脫歐」的路上。不過,據說這次大選期間,因為馬林勒龐害怕嚇到自己的選民,所以才把法國 「脫歐」的概念從計劃中剔除了。

法國是這樣,其他那些缺乏清晰的問題解決方案、又困在以往道德承諾中的歐洲國家同樣會如此。歐盟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利益衝突和解體的危險。職業政客們快要下班了,真正依靠民意支持的政治家開始要登上歐洲的政治舞台。那種清晰而強有力的代表民意的「權力意志」,並沒有隨着二戰的結束而走遠,現在它帶着重創一切、摧毀一切的力量,再度崛起,重登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心。

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將於4月24日舉行,這是馬林勒龐繼2012年和2017年之後,第三次參選法國總統,也是她再度與馬克龍在決選交鋒。(Getty)

我完全不相信,歐洲的這些「權力意志」最終會和平相處,甚至會攜起手來。馬林勒龐雖然與普京存在着共同點,但這種共同點更多是對權力集中、獨往獨來、我行我素的敬仰。法國的馬林勒龐與俄羅斯的普京,他們的根本利益是衝突的。資源是有限的、競爭性的。拋棄多邊主義架構之後,所有的矛盾都會集中爆發。法國的馬林勒龐為了尋求並得到「法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必須進行激烈的競爭,同法國以往的盟友,也同俄羅斯的普京競爭。反過來,俄羅斯的普京也會如此,而烏克蘭戰爭僅僅是一個開始。所以,今後世界的所有多邊主義的合作關係,將因為「權力意志」的重新出現,因為對自身國家利益的高度關注,而改變為激烈的競爭關係,變成歐洲所有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是戰爭。

未來的歐洲聯盟,恐怕是以那些願意攜手合作,願意付出犧牲,無懼艱苦歲月,而且更多地源自於民意基礎的國家作為核心的。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波羅的海周邊,它們未來有可能成為二戰前後「擴大版的瑞士」,強悍而富有戰鬥力,團結而中立,呈現出一種集體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它們是逐漸衰落的老歐洲的替代者,也是與英美軸心存在密切關係以保持自身安全存在的合作者。

最終分析結論:

馬林勒龐代表的極右翼力量在法國大選中的崛起,顯示歐洲政治格局正在出現變化。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權力意志」現象,正在歐洲再度崛起。這不僅會改變法國,也會改變歐洲,進而影響世界。

作者陳功,安邦智庫創始人。
本文轉載自安邦智庫4月12日「每日經濟」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