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翼崛起勢難當 馬克龍何以成為20年來首位連任總統?

撰文:陸蓮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4月24日20時,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結束。據法國商業調頻電視台援引埃拉貝民調公司(Elabe)的統計數據報道,現任總統、共和前進黨候選人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得票率為58.6%,極右翼政黨「國民集會」候選人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的得票率為41.4%。馬克龍成為繼希拉克之後,法國20年來唯一連任的總統,勒龐承認敗選。

按照規定,第二輪大選投票結束後,憲法委員會需要查閲選票數據,處理爭議問題,最終將在4月27日,由憲法委員會主席洛朗·法比尤斯來公布選舉結果,正式官宣法國的新總統。馬克龍第二任正式就職會在5月13日之前。

現在,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在為6月的立法選舉做準備。馬克龍需要努力保持前進黨在國民議會的多數黨地位。如果前進黨不能獲得多數,馬克龍將被迫實施「共治」。而勒龐在宣佈敗選時也已經同時表示,這場鬥爭還沒有結束。立法選舉中,她將繼續成為馬克龍的強大反擊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戰期間,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議題上,馬克龍和勒龐為法國提出了未來五年內兩個截然不同的構想。在歐洲、經濟、購買力、與俄羅斯的關係、養老金、移民、環境等諸多問題上,兩位候選人的方案相互對立。

從上一次大選到這一次,極右翼力量有了很大進展。兩人在2017年第二輪對決時,馬克龍以66.10%的高票當選,而勒龐僅獲得33.90%,這一次,勒龐的支持率達到了41.8%——這是極右翼候選人有史以來的最好成績。在當今法國的政治版圖上,政黨「碎片化」已是事實,傳統右派共和黨以及傳統左派社會黨均已邊緣化,而勒龐和她的國民聯盟在對抗勢力中獨佔鰲頭。

2022年4月24日,馬克龍在巴黎與支持者一起慶祝贏得連任。(AP)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歐洲中心主任孫海潮認為4月24日之後的法國必定會與今天的法國大不同。德國紅綠燈政府導致施政不靈在前,法國政壇變幻莫測在後。勒龐已表明反對「法德軸心」的提法,既反對德國向美靠攏提高軍費擴大影響,又提出退出法德聯合軍備計劃,法德雙邊關係已在醖釀重大變化。法國政局的大不同,必會牽動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大動盪,大變革,大改組,令人眼花繚亂,方興未艾。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智庫研究員薛晟稱,若馬克龍能夠攜勝選之勢,成功拿下立法選舉,將迎來對執政最有利的局面。但是,馬克龍所提出的諸多改革措施依然會受到民眾的抵制。在馬克龍不願意開啟「全民公投」的情況下,強烈的抵制行動如「黃背心」運動會不會死灰復燃?

若馬克龍未能在立法選舉中獲得絕對多數,則可能出現兩種局面:一是馬克龍需要同其他政黨聯合獲得多數席位。從馬克龍的選綱來看,鑑於共和黨在諸多政策上與其有着重合性,所以他將視共和黨為組織聯合政府的首選合作政黨。但是,馬克龍可能免不了在諸多問題上做出妥協,這或將導致如同德國當前聯合政府狀況的重演,即部分改革措施無法實施或無法實施到位;二是其他政黨獲得多數席位,形成真正「共治」態勢。雖然法國當前的政治生態「碎片化」使得出現這種局面的可能性極小,然而萬一「共治」成局,法國將會再次進入「無所作為的五年」。

馬克龍和勒龐為法國提出了未來五年內兩個截然不同的構想。 (視覺中國)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儘管近年來勒龐極力減少「國民聯盟」的極右色彩,甚至不惜與創黨的父親決裂。但「國民聯盟」在法國政壇中的非主流地位仍然沒有改變。多數法國選民在政治觀點上南轅北轍,但在反對極右翼上台執政上,具有共識。

在馬克龍和勒龐進入第二輪投票後,許多法國選民都抱怨這是讓他們在「瘟疫和霍亂中間選一個」。但在左翼候選人的引導下,許多法國人還是選擇「兩害相較取其輕」,將選票投給馬克龍,或者至少不給勒龐投票。這讓本次大選中,又一次出現法國左中右翼聯合組成的「反勒龐聯盟」,並成為了馬克龍擊敗勒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打着「中間派」和實用主義旗號的馬克龍,又一次成為法國政壇中的「最大公約數」。這一結果,讓法國極右翼勢力遭到挫敗,同時也讓在一旁屏息觀望的歐盟領導人鬆了一口氣。

儘管馬克龍已經基本鎖定了大選勝局。但從選前最後一次民調來看,對政府和國家的負面情緒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或導致民眾認為在無法阻擋馬克龍再次當選的情況下進行抗議投票,通過選出一個與馬克龍不屬於同一政黨的政府,以阻撓其部分改革措施。尤其是在在總統選舉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這種不滿情緒或許會在立法選舉中表現出來。有鑑於此,無論馬克龍是否成功贏得立法選舉,其改革措施推進或依然艱難。在總統選舉中無法表達的不滿或在立法選舉中爆發。

觀乎過去五年的發展,馬克龍的中間派並未能削弱極端勢力的支持,反而使他們變成了法國人民反對現屆政府的唯一出口。當馬克龍被迫告別總統之位的時候,極右(或極左)上台將會是一個無可避免的可能性。因此,無論這次選舉結果如何,法國的政治長遠而言將會構成歐盟以至全球政治的一個不穩定因素,像人們擔心2024年特朗普回歸的美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