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選|通脹、氣候、中澳地緣難題纏身 工黨接過「燙手山芋」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21日的澳洲大選結果幾定,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NP)聯盟大敗,在野9年的工黨料將重新執政,是為二次大戰之後的第四次。在本文出街之時,點票仍在進行,我們尚未能夠肯定到底工黨會否奪得多數,還是要與本次選舉大有進漲的「青色」獨立派和綠黨合作。

但無論如何,預計將在日內宣誓就職的工黨領袖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甫上任就即將要面對多個大挑戰。

民生開支問題

首先,正如世界各國一般,澳洲也正面際多年未見的通脹。澳洲在本年首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5.1%的20年未見的按年增幅高點。相較之下,薪金增幅則只得2.3%。這也使生活開支變成了澳洲人最關注的議題。

本月初,澳洲央行就將基準息率提升了25個基點至0.35%,是為2010年以來首次。

對於民生開支的問題,自由黨和工黨也沒有明顯有效的應對方針。阿爾巴內塞曾提出要將最低工資提高5.1%以追趕通脹率,但這種以提漲薪金增加購買力的方式,有可能會落入「工資-價格惡性循環」的圈套中。

工黨的其他主張也主要集中需求面的層次,例如對各級收入人士的稅務抵免、對買樓人士可高達樓價四成的資助等(此份額日後將由業主贖回)。

在供應面的層次,工黨提出5年建設3萬戶廉價房屋,並提出對託兒服務最終可達至開支九成的資助,以鼓勵女性就業。

由於通脹是全球性的問題,一國政府難以左右大局,但政治責任卻要由各國政府負責,民生開支問題有可能在工黨上台之初就成為其政治負擔。

澳洲大選:澳洲總理莫里森與工黨黨魁阿爾巴內塞5月11日在悉尼進行電視辯論,圖為2人辯論前握手。(AP)

氣候轉向能否成功?

阿爾巴內塞所領導的工黨,在此次選舉中汲取了2019年的教訓,只敢打起不太鮮明的氣候旗號,以免得失產煤區選民支持。不過,澳洲這幾年來經歷大火、水災不斷,見證着氣候轉變的嚴重影響,民情漸變。根據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去年的民調,有高達六成澳洲人認為「全球暖化是嚴重且緊急的問題,即使代價沉重,我們此刻也該着手應付」。這就解釋了此次選舉中以親商、支持氣候政策為宗旨的「青色」獨立派和綠黨的興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上月發布的報告,就曾點名澳洲,指該國的化石燃料企業等既得利益者影響政府政策,成為限制氣候政策雄心的障礙。

這種障礙也顯現在工黨的政綱上。工黨提出2030年減排43%(相較於2005年)的目標,比其2019年目標為低,而且阿爾巴內塞也支持新煤礦的設立。根據墨爾本大學的模型估算,如果澳洲要公平地為其對全球暖化的責任按比例負責,且要達成將暖化限制在比前工業化時期高1.5℃以下的水平,其在2030年需減排75%。

不過,工黨的減排目標明顯比自由黨的26-28%為高。而且,工黨亦願意推出支持電動車、花費巨額興建再生能源傳輸網絡等。而且,工黨也將善用自由黨長期不作利用的碳定價機制,為工業排放設置上限,而對高於上限的碳排放收費。

工黨上台,對氣候而言,至少是一個正面發展。但工黨能否抵受得住來自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業界壓力則仍屬未知之數,特別是在工黨不必獨立派或綠黨支持即能以國會多數執政之際。

在勝選後的演說中,結束澳洲國內的「氣候戰爭」是阿爾巴內塞提到的其中一個執政目標。但要達成這個目標卻毫不容易。

澳洲大選:澳洲工黨勝出2022年5月21日舉行的大選。圖為2022年5月22日,候任總理、工黨黨魁阿爾巴內塞(右)與候任外長黃英賢在悉尼的工黨活動上慶祝勝選。(AP)

中國因素與地緣政治

雖然工黨向來被以原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為首的自由黨人以各種宣傳手段包裝成「親華」政黨,但澳洲的民意已決定了任何未來澳洲政府都難以在對華政策上帶來任何的轉向:根據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2021年的調查,高達63%受訪澳洲人認為中國是安全威脅多於經濟夥伴,此比例是2018年同一調查的5倍。

無論是阿爾巴內塞本人,還是其馬來西亞華裔的候任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都曾表態認為中國的行為愈來愈有「進攻性」,澳洲必須應對。對於上月所羅門群島與中國公布已簽訂雙邊安全合作協議,兩人更藉機批評自由黨政府外交政策失敗,未有認真對待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外交行動。

本年較早前曾批評莫里森當局政治化國家安全議題是為中國利益服務的澳洲情報部門前主管Dennis Richardson,就直指莫里森只是在兩黨之間製造對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分歧的認知。

加上工黨無論在自由黨政府的軍費開支增加,還是針對中國的澳英美聯盟(AUKUS)議題上,都持有支持態度,如今阿爾巴內塞上台後首務就是要參加24日在東京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都可見阿爾巴內塞即使在對華言詞上可能更為謹慎,但其戰略方向也將與自由黨政府類同。

投票日當晚,莫里森承認落敗。(AP)

問題是,莫里森政府跟隨華盛頓的印太站隊,並不能解決中國在區內地緣實力加強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例如澳英美聯盟的主打核潛艇計劃,可能要到2040年後才能夠落實。到時候在印太區域的中美競爭可能早已結束,而競爭的結果也不一定對美國(以至站隊美國的澳洲)有利。而且,這種站隊英語國家的政策方向,也欠缺了對域內國家的經營,過於「離地」。

有見及此,阿爾巴內塞更有可能會像取代特朗普的拜登一般更為重視盟友外交。在澳洲的地緣格局之下,這就是睦鄰政策。對於南太平洋島國,工黨提出未來四年新增超過5億澳元的援助,以鞏固澳洲作為區內第一大援助國的地位。而工黨對氣候政策的重視,也將助力澳洲改善與這些可能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而家破國亡的國家的關係。

同時,工黨此刻已提出將與在地理上區隔於中澳之間的印尼推動氣候和基建夥伴關係,阿爾巴內塞也選定了該國作為其上任首訪的國家之一,表明希望與這個他口中的未來「超級強國」打好關係。同時,他亦將建立一個專責東南亞的外交和貿易辦公室,並任命一位駐東盟特派代表。

不過,就在澳洲大選投票之前,有媒體就報道,中國已正在與南太平洋的其他島國接洽,意圖簽訂類似其與所羅門群島簽下的安全合作協議。長期視該區為「後花園」的澳洲要如何維持「老大」地位,似乎沒有明顯可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