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軍演|「反介入/區域拒止」對壘? 來自俄烏戰爭的教訓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Denial,簡稱「A2/AD」)是近年討論各國對抗美國軍力時所用到的一個關鍵軍事概念。在印太地區的關注點在於南海、台海、東海等等,在歐洲的關注點則在於東歐,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落入俄國控制之後的黑海地區。此概念在媒體中的一般軍事討論中極其流行,一位拉脫維亞的前防長更曾笑言,「就連家庭主婦也在討論東北歐的A2/AD挑戰」。

對於這個概念一個較早期的定義,出自2012年美國國防部2012年的《聯合行動介入概念》(JOAC)文件

「反介入」(A2)是指用以防止敵軍進入一個行動區域行動或能力,通常是長程的;「區域拒止」(AD)則是指那些並非用以阻止敵軍進入而是用以阻止其在某區域自由活動的行動或能力,通常是短程的。

精準打擊能力的普及化

這個概念的出現主要是因應近年精準打擊能力的普及化所致。西班牙智庫埃爾卡諾皇家學院(Real Instituto Elcano)的高級分析員Luis Simón在2017年就指出:「在差不多40年之間,美國及其盟友在精準打擊系統的實然壟斷,使他們有全球自由移動和不被牽制地介入(的能力)……在過去廿多年,新的發展是精準打擊的普及可能使軍事技術的競技場域變得愈來愈平等。」

以往,美軍所關注的是當美方人員和軍事資產投入戰區之後要如何制敵取勝。如今,隨着中、俄等國的「A2/AD」能力不斷增加,美軍所要擔心的已變成其人員和財產能否進入戰區,能否在戰區內自由活動。在台海的背景之中,這就關乎到美軍在第一、第二島鏈上軍事基地的安全、美國航母能否安全進入台海周邊範圍等議題。

根據《經濟學人》2021年5月的綜合分析,中國防空和反艦導彈系統已幅蓋台灣島全境,而且其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可攻擊1,500公里內的目標,轟-6轟炸機可攻擊關島美軍機場,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則可攻擊4,000公里內的目標。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本年有關解放軍封鎖台灣的報告亦指出,擾亂中國的封鎖需要美國將軍力靠近台灣,如果美國將太多海、空軍資產置於中國攻擊能力的範圍之內,將可能面對中國先發制人的攻擊。

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圖例,由各種武器射程的泡沫圈所組成。(《經濟學人》網站截圖)

「A2/AD」泡沫的「既定事實」錯覺

「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媒體討論,往往以一張又一張地圖上一個又一個的圈圈為象徵。圈中盡是各種地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巡航或彈道導彈、戰機或轟炸機的射擊或飛行距離。在人們的腦海中,這就造成了一種「既定事實」的印象——圈中的地域都是有關國家「A2/AD」的泡沫,任何敵對勢力嘗試進入泡沫內的範圍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不少軍事專家對「A2/AD」這個概念的使用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反對意見。例如,前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理察森(John Richardson)就認為此概念過於廣泛、沒有新意,而且忽視了「反介入/區域拒止」只是一個「願景」而非「既定事實」。芬蘭軍事分析師Robin Häggblom亦在英國智庫漆咸樓(Chatham House)撰文,指人們往往忽略了「A2/AD」能力的技術細節,例如其反介入/區域拒止攻擊對象本身的活動能力、認定對象能力的距離限制(地表地理特徵、地球弧度對感應器的影響;雷達、衛星、無人機等的實際監視距離等)、從情報獲得到作出攻擊的連接鏈、精準彈藥價格高昂和數量少等問題。

在「A2/AD」的討論中,解放軍的實力提漲一直備受關注。例如在蘭德公司2017年的一項報告中,中國海軍攻擊艦、潛艇、兩棲艦隻、自走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空軍軍機、北斗衛星系統、無人機、地對地導彈、地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導彈防禦系統等各個層面的軍力發展都被列入中國系統性的「A2/AD」能力之中。該報告也特別點出台灣如何被中國武力所幅蓋,例如射程350公里的東風-11已能幅蓋台灣全島、衛士型火箭炮多種型號也有足夠彈程能直接越過台海攻擊台灣本島。

解放軍自8月4日起連日軍演,其間的導彈射擊、軍艦、軍機、無人機近台或繞台的行動,也都顯示着這種幅蓋能力,同時展現出其封鎖台灣的實力。

不過,這種表明「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既定現實的行動,在實戰之中,往往只是一種願景,問題在於這種願景與現實的距離有多接近。

「A2/AD」的理想與現實

在俄烏戰爭的戰場上,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這種願景與現實的距離。自從俄羅斯奪得克里米亞之後,黑海西沿已被劃進了俄羅斯的「A2/AD」泡沫中,如果這種泡沫果真是一種「既定事實」的話,烏克蘭理該不能在此區域中不付出重大代價而能對俄軍作出嚴重攻擊。

但事實卻非如此。本年4月,烏克蘭在土耳其無人機的定位之下,以烏克蘭自家製的「海王星」(Neptune)反艦導彈擊沉了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導彈巡洋艦「莫斯科號」(Moskva)。到6月底,俄軍在開戰之初迅即佔領的蛇島,本來是俄方在黑海西沿另一反介入/區域拒止的前線部署,更是莫斯科號被擊沉之後用以取而代之的「不沉戰艦」,島上配有防空導彈系統,但最後島上俄方守軍卻在烏方以土耳其製無人機、大砲和飛彈轟擊下敗走,使該島重新回到烏軍控制之中,也讓烏方更有信心使用黑海西沿航道出口糧食。

2018年俄羅斯基於克里米亞在黑海「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示意圖。(Ukraine World)

這些事件也證明了「A2/AD」地圖上看似完美無缺的泡沫,其實有可能充滿漏洞,特別是在面對低成本、可達高數量的無人機攻擊之時。

在台海的角度而言,這種教訓可能會使美軍在中國「A2/AD」泡沫中更敢於活動。

「A2/AD」能力的較量

傳統上,要對抗敵軍的「A2/AD」能力,討論往往特別集中在制空權的奪取(即阻止敵軍軍機在域內飛行),正如烏方在戰爭初期要求北約對烏克蘭實施禁飛區一般。這種思維代表着一種「A2/AD」能力的爭奪——所謂的北約禁飛區,其實就是要北約擊毀俄方在烏國範圍可應用的「A2/AD」能力,並以自身的同一能力取而代之。這代表着爭奪制空權的一方要冒險打擊對方的「A2/AD」能力。但軍事分析網站「War On the Rocks」6月中就曾刊登文章,指出這一種爭奪制空權的戰略成本過高——這牽涉到空對空、空對地隱形戰機的攻擊、網絡攻擊能力、潛艇、各種射程的導彈等等,但以「A2/AD」能力作防守一方,則有各種低成本、高機動性的武器可用。

相較之下,烏方爭取北約禁飛區不果之後,則以一系列像無人機、人手可攜的防空火箭砲等成本較低的武器,去阻止俄方取得制空權。這種戰術導致俄、烏雙方都一直無法取得烏克蘭制空權。上述的文章就認為烏克蘭的戰事開創了一個戰爭的新範式:作戰各方不應該再爭奪制空權,而是要着重低成本卻能與對方維持空中控制權爭奪狀態的能力。

在台灣的背景而言,這就是所謂的「反A2/AD」戰略。此戰略不尋求爭取解放軍的「A2/AD」領域,而是以低成本的「A2/AD」海空力量,擾亂對方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像烏克蘭一樣,使空軍力量遠勝於己的俄方在制空權仍在爭奪中的情況下,不敢貿然行動。這可算是雙方「A2/AD」能力的對壘,符合美國軍事專家此刻正努力說服台灣接受的所謂「箭豬策略」。而這種「範式轉移」長遠而言也應改變美軍着重高性能、高成本軍事資產的傾向。

不過,這種「反A2/AD」的戰略在烏克蘭戰場上雖然達到了大大緩減俄國攻勢,甚至為烏方創造出反攻機會的效果,但在雙方經濟和軍事實力懸殊、烏方只能依靠外援的背景之下,俄國依然具有更大的勝算。交戰各方的「A2/AD」能力對壘雖然正在改變當下的或未來的戰爭樣態,但決定勝負的基本盤似乎並未有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