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對中國而言是永不過時的清醒劑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前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去世之後,葬禮將於9月3日舉行。西方世界對其讚譽有加,俄羅斯社會對其態度五味雜陳,中國方面雖然有外交部出面表態哀悼,但民間輿論普遍對其嗤之以鼻。

這種態度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長期社會認知積澱的產物。蘇聯解體後中國學界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其做了大量的研究。戈爾巴喬夫是一個馬列主義共產主義叛徒的定性已經深入人心。

蘇聯解體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戈爾巴喬夫去世之際,中國人對他的嘲諷,再次說明,他對中國來說是一劑永不過時的清醒劑。

戈爾巴喬夫在任時間六年,將蘇聯解體完全歸罪於他確實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他的無能和懦弱加速了蘇聯的解體,這是事實。1971年,40歲的戈爾巴喬夫就成為了最年輕的蘇共中央委員,1985年3月,54歲的戈爾巴喬夫被選為共產黨總書記。在蘇聯的體制內他是如何攫取最高權柄的?為什麼這樣一個無能的人可以獲得最高權柄,為什麼蘇聯這樣的體制選拔出來的人如此不堪大任?

為什麼公開向西方價值觀念皈依的是最高領導人?如何防止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登台?中國人不止要問,蘇聯為什麼出不了鄧小平,還要問如何能夠確保鄧小平式的英雄輩出?這些對中國來說都是值得繼續深思的話題。

1985年11月19日,時任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與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瑞士日內瓦的一個船屋裏舉行了歷史性的「爐邊談話」。戈爾巴喬夫本人後來也感到受騙上當了。2009年10月5日他曾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演講說北約擴張背棄了當時里根和他達成的共識。(Getty)

戈爾巴喬夫任內主動放棄同美國的軍備競賽削減核武器,並在經濟上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得以進入,表面上看陸續在政治、言論和信仰方面放寬了諸多限制是民主進步的改革,實際上是不設防的西化。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度對西方抱有幻想,幻想能夠同西方改善關係、和平共存。但是面對北約持續不斷的東擴,俄羅斯在普京的帶領下不得不走向紮緊籬笆抵禦威脅的道路。正在進行的烏克蘭戰爭背後是俄羅斯不曾有一刻感到安全。這再次說明了西方的不足信以及戈爾巴喬夫的政治幼稚。和西方社會交往,戈爾巴喬夫式的一廂情願已經讓蘇聯和俄羅斯付出了代價。中國過去不能,未來也不要對美國抱有幻想。

蘇聯解體三十多年,是證明西方毫無信用的三十多年,是證明西方道路在俄羅斯等國家水土不服的三十多年,是西方沒有通過自身發展進一步證明制度優越性的三十多年,是中國證明自己獨立自主改革開放道路可行的三十多年。

戈爾巴喬夫的誤判加速了蘇聯解體,這一事件一度讓中共不得不考慮紅旗如何繼續打下去,但是中共轉危為機,帶領中國人走向了復興的道路,重塑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今天中國社會對戈爾巴喬夫的關注,更多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之後的慶幸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