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方媒體誤讀的中國防疫示威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近來幾乎所有歐美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國新聞時優先關注的都是抗議示威。從北京亮馬河示威到上海示威,再到武漢成都南京等地高校的示威,似乎中國已經水深火熱,街頭運動風起雲湧了。這樣的傳媒報道刻畫的印象並不符合事實。

遊行示威在中國內地的存在感和傳播度幾乎為零。社交媒體和官方主流媒體沒有任何的報道。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發生了抗議示威。這和中國的輿論管控密不可分,而這也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中國社會仍然是穩定的。抗議能夠產生的影響非常有限。

11月28日,北京,民眾聚集示威,警員在旁戒備。(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歐美主流媒體的報道重點突顯了示威民眾對「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不要封控要自由」的訴求,甚至不少媒體放大一些人將口號指向中共和習近平。

但據筆者對北京上海等地學者以及民眾的採訪,中國國內反對地方政府層層加碼、一刀切防疫的聲音確實是存在的。民眾的訴求大多是要求落實中央20條政策,而超出疫情範疇之外的政治抗議,並不普遍存在。內地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並沒有改變,不滿情緒更多針對的是地方政府以及採取附加封控措施的社區居委會。

中國內地對於大規模核酸、建設方艙、封控社區等嚴格限制社交距離的防疫政策出現了普遍的討論聲音。有呼籲放開的,也有堅守封控的。有將世界盃期間他國民眾狂歡和內地封控作對比的,有討論長期戴口罩會否引發肺部結節的,還有呼籲徹查核酸造假的。諸多聲音紛繁複雜,不一而足,並沒有定論。

11月27日,上海,一名示威者被強行帶上警車。(美聯社)

防疫三年多來,收入下降的一些民眾確實對防疫政策意見頗大。但這些不滿更多停留在情緒層面,幾乎沒有發酵為政治抗議的空間和可能。因為底層民眾在政治表達和實現上能力有限,中產階級更關注個人利益和權益受阻,寄希望於調整遠大於顛覆,上層既得利益階層從長遠審視中國的發展更多持觀望的心態。

目前,中國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方政府在貫徹20條措施上着墨頗多,相關爭議引發的政策調整事實上正在進行。中國政府紓解民眾不滿情緒的努力未來可能會化解民眾焦慮。

歐美媒體將防疫不滿情緒歸結為政治抗議和對當局的不滿,帶有一定的偏見和狹隘性。在示威遊行隨時可能爆發的歐美社會,示威被政治化是常見的,以歐美示威的慣性審視中國示威,造成的結果就是錯誤認為示威在中國很重要,很了不起,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