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防疫措施被指歧視 被掛上黃牌的中韓關係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在1月8日重新開放邊境後,去韓國的中國旅客時隔三年踏出國門,心情不但沒有很愉悅,感覺還很受氣。

韓國是近來對中國旅客實施額外入境限制的國家之一。過去幾天,一些中國旅客入境韓國後,紛紛在社交媒體吐槽韓國對中國旅客實施的區別待遇。

有中國網民宣稱,韓國的防疫措施只針對中國人,被拒絕入境的中國旅客被帶至「小黑屋」扣留,自費隔離點的條件極為簡陋,甚至沒有床和熱水。

最讓網民不滿的是,中國遊客一下飛機就被發黃牌,而且必須掛在脖子上,在軍人的「護送」下被帶往指定區域。網民認為,這像是把中國遊客「當作罪犯在街上遊行示眾」。

這個課題在微博上登上熱搜排行榜,韓國的舉動被質疑:是為了防疫?還是「赤裸裸搞歧視」?評論區的不少網民留言說,應該抵制去韓國旅遊。

但也有網民反駁了「小黑屋」和「掛黃牌如被當作罪犯」的說法。

韓國針對來自中國的旅客的入境防疫措施引起了不少爭議。(Reuters)

據河南《大河報》報導,一名前往韓國參加考試的中國學生劉希證實,每名乘坐從中國飛往韓國航班的旅客,不分國籍,都會被要求佩戴黃色的標識牌,走特別通道。從其他國家赴韓的遊客則不用佩戴該黃牌。

劉希認為,黃色牌子的初衷應該是為了方便工作人員辨認需要做落地核酸的遊客,對於不會韓語的遊客可能有一些輔助作用。

劉希的航班按照六人一組劃分,每組由兩名軍人引導去拿行李、做核酸。之後,他們會給帶到等待區,等候核酸結果。她說,等待區提供食物和水,有充電插頭,並非網民形容的「小黑屋」。

劉希在機場等了四個小時後被告知核酸結果不明確,需去另一處等待再次檢測。她在那裡待了一整晚,隔天早上才接到核酸結果為陰性的最終通知,獲准離開機場。

據《天目新聞》報導,從南京前往韓國首爾的周敏(化名)也有相同經歷。她說,入境的中國旅客在接受核酸檢測後,被集中在一個類似候機大廳的場所,現場等待的約有六七十人,有老有少。大廳內也有多名韓國工作人員在旁「巡邏」。

周敏形容,整個過程感覺很嚴格,而且只針對中國入境的遊客。「我覺得很過分,全程看守著,就怕你逃跑一樣的。」

其實,周敏恐怕沒說錯,韓國方面可能真的就是要防止他們逃跑。據韓聯社1月4日報導,一名赴韓中國遊客在仁川國際機場接受冠病檢測,結果呈陽性後,拒絕接受酒店隔離,從酒店潛逃,隔天才被韓國警方在首爾找到、逮捕。

周敏等待了兩個多小時後取得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出了機場坐上大巴。她說:「前前後後折騰了四個多小時,好在還是入境了。」

中國《環球時報》於1月10日發文指出,韓國是目前針對中國採取「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最為嚴苛的國家之一。文章寫道,就連《東亞日報》等韓國媒體都承認,「韓國政府的此次對華防疫措施與美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相比強度更高」。

韓國保健福祉部指,隔離客房的規格不低於中國遊客常住的旅遊酒店。(Reuters)

韓國政府回應

針對中國網民的一系列歧視指控,韓國保健福祉部(下稱「福祉部」)於11日在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記者會上進行反駁,並指這些指控「不符合事實」。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政府指出,防控措施只針對中國人的說法不屬實,因為所有從中國入境的人員,不論國籍,都要在入境前後接受新冠檢測,其中包括韓國公民。

至於「掛黃牌」,防疫部門附上一英國籍自華入境者掛黃牌的照片,稱該措施為引導旅客前往機場檢測中心,適用於自華入境的所有國籍人員。

針對隔離場所條件簡陋的指控,福祉部指這些隔離客房的規格不低於中國遊客常住的旅遊酒店,並稱酒店客房是韓國人也使用的客房,床鋪乾淨,衛生間供應溫水。

福祉部還說,專門供應盒飯的企業每天都會提供不同的餐食,需要用藥時還會提供事先準備好的退燒藥、感冒藥和消毒產品等。

不過,中國網民對韓國政府的解釋不買帳,並指韓國明顯對中國旅客有區別待遇。有網民指出,就算是中國執行清零政策時,入境限制措施也是一視同仁,沒有針對任何國家人民。

有網民更是調侃說:「韓國搞得好像自己國內清零似的」。

自1月2日起,中國旅客登機前和抵達仁川國際機場後,都須接受核酸檢測。(Reuters)

中國旅客感染人數的爭議

考慮到中國當前的疫情形勢,韓國從2023年1月2日起規定,中國旅客登機前和抵達仁川國際機場後,都須接受核酸檢測。同時,韓國也暫時限制對中國旅客發放赴韓短期簽證,也規定來自中國的航班只能在仁川國際機場降落。

中國在本月10日中午宣佈暫停簽發韓國公民赴華短期簽證。這是全球數十個國家最近對中國旅客實施入境限制後,中國採取的首個反制措施。

中國駐韓國使館稱,這項措施是「根據國內指示」,並強調將視韓國對華歧視性入境限制措施取消情況再作調整。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發表評論也稱:「應當說,這是根據對等原則,中方作出的必要且合情合理、適度的反應。對於來自中方的反制,韓國方面不應感到意外。」評論指出,實際上,1月2日至9日自中國入韓旅客落地檢測呈陽性率為17.5%,10日更降至5.5%。這個比例是否對韓國公共健康構成威脅,韓國相應措施是否適度,並沒有科學論證。

韓國則回應稱,韓國一半以上的新冠輸入病例都來自中國。

韓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崔勝浩(Seung-ho Choi,音譯)本周二(10日)告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韓國高達80%的「輸入確診新冠病例」來自中國。崔勝浩說,從2022年11月到12月,在中國旅行後入境者,新冠檢測呈陽性的人數增加了14倍。

崔勝浩表明,由於中韓兩國地理位置臨近,中國的感染率激增可能會使韓國處於危險之中。「中國的疫情正在惡化……這有可能造成病毒新變種出現。」

他強調,韓國的限制政策是在與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深入討論之後作出的。這些措施主要考慮到中國政府對疫情資訊的透明度不足。

當今世上埋怨中國疫情資訊透明度不足的不是只有韓國。中國去年12月初對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鬆綁後,各地不再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當局也沒有建立抗原自測上報的平台,使疫情監測不確定性大大提高。中國也停止公佈無症狀感染者資料,又將新冠死亡病例的定義收窄至新冠檢測呈陽性並死於呼吸衰竭者,更使外界難以掌握中國疫情形勢。

中國旅客目前在東南亞的入境防疫措施相對十分輕鬆,圖為泰國曼谷機場。(Reuters)

世衛:中國疫情透明度欠缺 檢疫措施可理解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就稱,儘管中國正在提供更多有關國內冠病疫情的更多資訊,但當地的冠病死亡數被「嚴重低報」(heavily underreported)。

據彭博社報導,世衛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里安在本月11日的發佈會上對中國疫情表示關切,並指官方統計數字沒有顯示目前新冠病例激增的真實寫照。

里安警告,儘管加強了合作,世衛仍然沒有足夠的資訊來對中國疫情進行全面的綜合風險評估。他說,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各國對來自中國的入境人員採取檢疫措施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方面的顧慮,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除了馬來西亞在國際入境口岸為中國遊客提供特別通道,以及馬來西亞和泰國對飛機廢水進行病毒檢測外,東盟10個國家對待來自中國的旅客,和對待其他國家的遊客沒有任何差別。

其中,印尼表示將「鋪紅地毯」歡迎中國旅客。泰國三名部長級官員還在開放首日到機場接機,向入境旅客獻花,高調歡迎中國旅客赴泰旅遊。

對於泰國對中國遊客的熱烈歡迎,韓國媒體也競相報導。韓國MBC電視臺稱「連副總理都來迎接了」。韓媒now news則形容,中國遊客享受了「國賓待遇」,像明星一樣受歡迎。

入境限制或受中韓關係牽動,圖為2017年當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右)在外交部會見韓國特使李海瓚(左)。(Getty)

入境限制被中韓關係牽動

實際上,韓國與中國的入境限制風波,或多或少也被兩國關係牽動。

一直以來,韓國努力嘗試在盟友美國和強鄰中國之間取得平衡。韓國是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友,也是美國盟友中少數與中國關係較好的國家;中國是韓國最大的交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交易夥伴國。

曾幾何時,中國1992年曾不顧「血盟」朝鮮的不滿,與韓國建交;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2015年也不顧盟友美國的杯葛,親身飛到北京登上天安門城樓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

不過,在朝鮮半島核危機始終無法化解下,韓國2016年儘管面臨中國強烈反對,仍宣佈部署美軍「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應對朝鮮核武威脅,使中韓關係陷入低谷,中國更推出一系列「禁韓令」,讓兩國關係漸行漸遠。

雖然過後曾出現過一段回暖期,隨著美中戰略競爭加劇,韓中關係也出現微妙變化。韓國現任總統尹錫悅在2022年5月上任後明確向美國靠攏,更令中韓關係急速降溫。

韓國在2022年5月提出正式加入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2022年6月加快推進薩德基地恢復正常運轉;美國、日本和韓國2022年8月舉辦了五年來首個彈道導彈防禦演習;韓國表明有意加入美國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均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

官方關係遇冷之餘,過去幾年,韓國人對中國的態度也急劇向下。

據美國網路時政雜誌《外交學者》(The Diplomat)報導,調查顯示,81%的韓國受訪者對中國表達了「負面」或「非常負面」的情緒,是受調查56個國家中的最高水準。調查顯示,新冠疫情以及來自中國的霧霾,對韓國人對華負面情緒的影響尤為明顯。

這項調查由捷克帕拉茨基大學探索對華看法的「華語區邊境地帶專案」(Sinophone Borderlands Project)發佈。一共有1364名韓國成年男女於2022年4月至9月參與了調查。

最新的調查結果與七年前的類似調查結果截然不同。2015年,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進行了類似問卷調查,當時對華持負面態度的韓國人僅占37%。

中國如果進行類似的民調,結果會如何外界無從得知,但從中國旅客、網民、媒體的情緒和反應來看,讓人想到了一句流行語:「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中韓站在建交30周年的十字路口上,兩國要如何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放下分歧,重建互信,當前恐怕難有答案。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