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氣球闖美國 炒作「中國威脅」的虛與實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美國國防部2月2日公開宣布美國當局正在追蹤一個進入美國空域、疑似來自中國的高空偵察氣球,引來全球英語媒體以頭條方式大肆報道。有資深美國國防部官員向媒體表示,美方對氣球屬於中國的判斷非常有信心,同類活動在過去幾年,包括特朗普在任期間,也曾被監察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知悉事件,出於對地面人員安全的考慮,決定不會擊落氣球。美方官員強調,氣球所在的高度高於一般商務航空交通,不會對地面人員造成軍事或物理威脅,強調美國已採取措施防止敏感資訊被收集的行動,亦已派出F-22等戰機起飛應對。

該條氣球據報飛越美國西北部與加拿大接壤的蒙大拿州(Montana),該地正好是美國搭載核彈頭的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Minuteman III)的部署所在,引來不少軍事觀察者關注。

圖中紅色處為義勇兵導彈部署地所在;圖中左上的州份是蒙大拿州。(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一個氣球 為何大肆報道?

雖然從CNN到《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皆以「中國間諜氣球」起題報道,甚至加以多篇文章詳細跟進,但綜觀各大媒體的報道內容,美國國防部其實並沒有提供該氣球來自中國、正在進行間諜任務的任何確實證據。

Twitter上有氣象學家迅速透過氣流模型計算將氣球來源地指向中國中部,有美國官員亦向《華爾街日報》指該氣球經過阿拉斯加(Alaska)的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和加拿大才飛到蒙大拿。不過,這些說法依然是未見證據的道聽途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疑似中國間諜氣球」的報道,並沒有作出直接否認,強調中國一直嚴格遵守國際法,無意侵犯任何主權國家的領土及領空,亦表示在事實真相澄清之前,猜測及炒作無助於妥善解決問題,而中方正在了解核實情況。

美國夏威夷上空去年2月也曾出現過高空氣球,美方至今未有確認該氣球的來源地。(《Star Advertiser》網站截圖)

與美國一同以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合作監視北美空域的加拿大則表示,正在監視潛在的第二宗氣球個案。對此,人們不禁納悶為何加拿大對間諜氣球闖入領空起初默不作聲,反而在美國炒作事件之後才出言跟進。

同樣讓人有感莫名其妙的是,從美國國防部對於此高空監察氣球的描述來看,這其實根本是小事一宗。國防部官員聲言,無論氣球上有何種監察儀器,比起中國透過低軌衛星已經監察到的資訊而言,氣球並沒有增加任何重要價值,強調美國對於氣球實際位置及其飛越的地點都盡數知悉。言下之意,就是讓氣球繼續盤旋在美國上空也沒有什麼安全威脅。既然如此,加上過去數年也有同類事件,為何此刻需要大張旗鼓的宣傳?

對此,除了渲染「中國威脅」的宣傳目標以外,似乎沒有任何合理解釋。而事件剛好發生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正計劃訪問中國的時節,這正好就是宣傳中國對西方構成安全威脅的公關良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計會在2月5、6日訪問中國。(Reuters)

不過,雖然以氣球作為情報監察工具的做法看起來是「前衛星時代」的歷史陳跡,但近年各國的航空和國防發展確實開展了對氣球現代軍事用途的重新探索。

高空氣球的現代發展

例如在2021年5月,有軍事觀察者就發現美國東西海岸對開都有多個先進氣球在空中飄浮,分析認為是美國企業Raven Aerostar旗下的「Thunderhead氣球系統」發展出來的項目,該項目的氣球可在高達9.2萬呎高空停留活動。

根據該公司2020年的宣傳影片,Thunderhead氣球可在爭議空域的極端高空停留,能與一組氣球組成網絡,運作數個月時間,有先進網絡溝通功能,可裝備各類先進雷達感應器、電子情報收集系統、電子戰系統等等。其高度也超出不少便攜防空武器的適用距離,例如在烏克蘭戰場上大派用場的美製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就只能應付離地面1.57萬公尺的目標。

而美國陸軍也有計劃使用高空氣球配合無人機進行聯合軍事行動。

中國方面也有類似的發展——雖然其公開用途通常限於科學層面。例如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去年5月就以其「極目一號III型浮空艇平台」搭載多種天氣分析儀器飛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達到海拔9,032米(約2.96萬呎)的高度。有西方民間情報在2021年也透過衛星照片對中國西北一處大型機庫建築的分析,指中國正在製造大型的飛行船。三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者2018年也曾在《中國航空學報》上討論過被認為可用作高空監察用途的氣球技術,當中也提供了一些中國製飛行器的圖例。

上述《中國航空學報》論文中的飛行器圖片。(文章PDF截圖)

有軍事分析指出,氣球不容易被發現,比起低軌衛星更有停留監察能力,能免卻衛星監察需多方資料比對才得出情報的麻煩。

近年來,各國上空發現疑似高空氣球也是時有發生的事件。2020年6月和2021年9月,日本青森縣、宮城縣上空出現過神秘氣球;2022年1月,印度布萊爾港(Port Blair)上空有類似氣球出沒;2022年2月,台灣政府稱台中市上空有多枚氣球飄過,認為其來自中國大陸,用於氣象科研;2022年2月,美國夏威夷也出現過高空氣球,美方出動了F-22升空應對,但至今美國也沒有表明氣球源自何方;2022年12月,菲律賓呂宋島也有人指得上空的疑似高空氣球物體,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廣傳。

從這些頗為密集發生的神秘高空氣球事態可見,高球氣球的發展和應用已成為了一個普及的趨勢。因此,氣球再次變成軍事觀察界的討論話題,也是正常不過之事。

隨着中美軍力競爭的形勢愈見明顯,雙方彼此的情報監察也自然會愈來愈頻繁,例如「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台」(SCSPI)的數據就顯示,美國去年大型偵察機在南海偵察就有近600架次。如果每次出現對方情報監察的事件,官方都大肆宣揚的話,這只會使中美本來已甚為緊張的關係愈來愈難被合理地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