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著名學者:俄烏戰爭停火還在等待一個條件|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俄烏衝突將滿一周年,戰事持續至今,停火與談判仍遙遙無期。

近日,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訪問歐洲,並出席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王毅主任在會議現場,強調中國堅持對話與和平的立場;期間還會見了烏克蘭外長庫列巴。

幾乎同一時間,拜登20日「閃電訪烏」,並宣佈價值5億美元的對烏援助及新的對俄制裁措施,再次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

在此情況下,俄烏衝突的走向是什麼?中方始終強調中立態度,但一直受到西方輿論的有意曲解與施壓,如何轉變這一情況?衝突之下,中美俄這組關係會怎麼變?針對這些問題,觀察者網採訪了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盧金(Alexander Lukin)教授。

01影片:五分鐘回顧一年俄烏戰爭

觀察者網:近期,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強調了中方對烏克蘭危機的立場——中立和平,勸和促談。此前,俄烏談判中斷,現在要重啟對話顯然十分困難,您如何看待近期各方(俄、烏、美/北約)對談判一事釋出的訊息?

對於王毅提到的,「我們不知其中原因所在,但有些勢力並不希望和談成功,不願戰事停止,不顧烏克蘭人們死活和歐洲損害,而是有更大戰略目標」,您如何理解?

盧金:中國在此問題上的立場一直都是明確的。中國主張尊重各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認真對待各方的正當安全關切,支持一切有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從理論上講,這一立場無可指責,但實際地說,難以實現——因為西方已經宣佈要擊敗俄羅斯,全力支持烏克蘭,正因如此烏克蘭當局才會相當有底氣地拒絕不設條件的談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右)2023年2月18日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應約會見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左)。(中國外交部)

我認為,王毅發言中所指的「有些勢力」的存在,直接導致了西方和烏克蘭當局現在採取的這種立場,也正是他們一直拒絕或阻撓談判。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烏克蘭領導人澤連斯基說,只有俄羅斯失敗才能保證穩定和持久的和平。而北約秘書長在慕尼黑表示,衝突升級的風險比俄羅斯勝利的可能性要小。正是他們的這種態度使得和平談判至今無法進行。

在此,我也想提醒大家一點,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持續了三年,第一年雙方積極作戰,並伴隨大量部隊推進,而後兩年,雙方才逐漸意識到完全勝利是不可能的。

觀察者網:所以,現階段出現談判的希望很渺茫嗎,假如各方要坐到談判桌前,需要哪些條件?正如王毅在慕尼黑向歐洲的喊話:什麼樣的努力才能使戰火停下來,搭建什麼樣的架構才能使歐洲實現長治久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才能使歐洲實現戰略自主?

盧金:這其實是兩個問題。停火遲早會到來——當所有各方,包括烏克蘭背後的西方支持者,意識到當前戰鬥的代價比妥協的後果要大時,停火自然會到來。

然而,歐洲的長期穩定很難實現。只有當歐洲領導人放棄將其社會和政治模式強加給世界其他文明這一不切實際的做法時,歐洲才有可能實現穩定,但這將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是幾十年。

至於戰略自主權,現在的歐洲完全不具備。歐洲的文明正在衰退,它們沒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英國在離開歐盟後完全依附於美國,而歐洲其他國家又太弱,沒有自己的安全政策。最重要的是,它們太沉浸於「享樂主義」,歐洲人甚至不願為此做出任何微小的犧牲。

美國總統拜登2月21日在波蘭華沙發表講話。(Reuters)

觀察者網:在慕安會中國專場,王毅表示中方將在俄烏衝突一周年之際發表一份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強調勸和促談。俄羅斯方面可能會作什麼回應?您如何理解中方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和關切?

盧金:正如我前面所說,俄羅斯方面並沒有拒絕談判,是烏克蘭方面拒絕了談判。因此,俄羅斯當然歡迎中國的建議,同時俄羅斯希望在沒有先決條件的情況下恢復談判。然而,基輔肯定會拒絕談判,並對北京提出的建議恐怕會是無視態度。

俄羅斯其實也明白,中國有理由對當前不斷惡化的國際局勢感到擔憂。普京總統於2022年9月15日在撒馬爾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也提到了這一點——俄羅斯理解 「你們的問題和你們對此的關切」,並且普京總統也再次澄清了俄羅斯的立場。

中國的關切可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不斷升級的局勢正在損害自己的國際貿易和經貿合作,這讓作為世界主要貿易國的中國感到擔憂;與此同時,美國及其盟友的各類活動和它們展現的進攻情緒異常激烈,不僅在歐洲、而且在亞洲加強了對中國的包圍,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各種聯盟關係,企圖限制中國的發展。

在我看來,這種情況恐怕永遠無法徹底改變,因為西方不會停止遏制中國的活動。但如果當前歐洲的局勢——包括烏克蘭危機——能夠穩定下來,西方的行動可能會有所緩和。

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一周年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2月21日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Reuters)

觀察者網:人們通常會有這樣一種印象,即在三角遊戲中,對最弱的一方往往是最有利的。最近,俄方專家弗拉基米爾·普里亞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這一概念,三角關係中三個夥伴的互動規則——弱者應該始終得到支持——在這個整體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俄羅斯作為較弱的一方,應得到支持。但我們假如回顧歷史,可以想到過去不遠的冷戰時期的美蘇中關係變化,當時的中國無疑是最弱的一方,而美中關係的走近,對蘇聯會有所影響。那麼,到了現在這個時期,這組關係又會怎麼變?。

盧金:首先,我覺得進行這樣的歷史比較,其實是膚淺的。今天的世界局勢與冷戰時期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的所作所為也發生了變化——它們變得更加意識形態化。

冷戰期間,亨利·基辛格和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等美國戰略家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待世界,美國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也在考慮當時世界的現實情況。當時他們認為,如果一個敵對勢力在歐亞大陸佔據主導地位,無論這個敵人是單一國家還是國家聯盟,都是危險的。考慮到這一點,當時美國相當務實,它們試圖利用一個較弱的共產主義國家對抗一個較強的國家。這種做法當然對世界體系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但至少可以從美國利益的角度來理解為何這麼做。

然而,美國現任外交政策領導人純粹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世界,簡單地將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劃分善與惡。他們把俄羅斯和中國列為所謂的「邪惡地區」,所以試圖同時打擊和遏制這兩個國家。

這其實反而促使中國和俄羅斯走近,甚至可能在歐亞大陸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恰恰是當前這些美國領袖的先輩曾極力避免的。

2月20日,烏克蘭基輔,拜登與澤連斯基於陣亡將士紀念牆前擁抱。(Reuters)

而且,當前在美國,沒有哪位政治人物膽敢嘗試拉近美國與俄羅斯或中國的關係,因為如果這麼做,他可能立即被認定為叛徒,並從政治舞台上除名。比方說,特朗普曾試圖與俄羅斯談判,但在各方壓力和彈劾的威脅下失敗了。

觀察者網:在這組關係中,美俄勢必會將局勢往最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您認為俄羅斯會如何對待和處理如今的中俄關系?

盧金:俄羅斯和中國是友好國家,兩國的關係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基礎上的。俄羅斯需要中國作為主要的貿易夥伴以及投資和技術來源,這在俄羅斯與歐洲的經濟關係惡化以及貿易合作急劇萎縮的今天尤為重要。而中國也需要俄羅斯作為一個可靠和友好的地緣政治夥伴,有助於中國防禦或擊退西方的地緣政治攻勢。

俄羅斯與中國共享漫長的陸地邊界,這是一條和平與合作的邊界。最後,中國從俄羅斯能夠獲得某些它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得的商品(如軍備等等),俄羅斯也能夠解決中國攀升的原料或產品需求,如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商品,如化肥、農產品和食品等。也就是說,俄羅斯能夠幫助中國實現進口途徑的多樣化,這對於確保資源供應安全非常重要。

在這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中,沒有人會利用對方的弱點或任何有利地位來損害合作夥伴的利益。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是在不違背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的相互理解與支持。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題為《亞歷山大·盧金:「當各方意識到戰鬥的代價比妥協更大時,停火自然會到來」》,《香港01》獲授權轉載。(採編:楊珈媛、朱敏潔、由冠群)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何時開始?

2022年2月24日,俄軍以「特別軍事行動」之名撲向基輔,意欲迅速拿下烏克蘭首都。當日清晨,俄軍兵分四路從東、南、北、東北四個方向入侵烏克蘭。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戰爭傷亡情況如何?

據挪威一項最新估計,俄軍傷亡總數約18萬人,烏克蘭軍隊傷亡10萬人。其他西方消息來源提到雙方各有損失約15萬人。另戰火波及死傷平民數以萬計,聯合國報告稱已確認7000多平民死亡,1.3萬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