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碩:美國該好好想想 為什麼中國能捕獲東盟的心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地緣政治競爭是中美之爭。隨着貿易和台海等問題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各國政府自然對一個被大國競爭所左右的未來充滿疑慮。但在這樣一個兩極競爭的時代,卻有一個地區成功開辟出一條和平繁榮之路。身處美中競爭的風口浪尖,東南亞地區不僅與中美都成功保持良好關係,左右逢源以獲得兩國的信任和信心;它還使中美兩國都付出巨大努力以幫助其繁榮發展。

本文原載《觀察者網》,《香港01》獲授權全文轉載。

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春秋高級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這是一個不小的成就。30年前,許多分析家認為亞洲註定會發生衝突。正如政治學家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在1993年所寫,亞洲似乎比歐洲更有可能成為「大國衝突的火藥桶」。他預測,從長遠來看,「歐洲的過去可能是亞洲的未來。」但是,儘管猜疑和競爭依然存在——特別是在中日和中印之間,但亞洲現在已進入相對和平的第五個10年,而歐洲卻重燃戰火。(亞洲上一次重大衝突——中越戰爭於1979年結束。)東南亞各國也已經受一定程度的內亂,尤其是在緬甸,但總括來說,該地區長期太平無事。儘管該地區民族複雜宗教眾多,但國家間衝突卻被成功避免。

而且東南亞還很繁榮。在過去20年裏,美國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下降,而東南亞人卻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從2010年到2020年,由10個國家組成的東盟(ASEAN)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為15萬億美元的歐盟。

這段不同尋常的和平繁榮期並非歷史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盟。作為一個政治經濟聯盟,儘管東盟有許多缺陷,但它幫助建立一個奉行實用主義和包容文化的合作性地區秩序。這一秩序彌合本地區的重大政治分歧,使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專注於經濟增長和國家發展。而矛盾的是,東盟最大的優勢恰是其相對弱小和分裂,這使得所有大國都不把它當作威脅。正如新加坡外交官許通美所說,「美國、中國和印度都無法扮演該地區掌舵人的角色,因為它們沒有共識。東盟之所以能自行其是,正是因為這3個大國無法達成一致。只要這些大國認為我們仍在保持中立和獨立,我們就可以繼續這樣做。」

面對中美地緣政治競爭,東盟精妙而務實的應對手法正愈來愈多地被其它發展中國家借鑑。全世界大多數人口生活在全球南方國家,大多數南方國家主要關心經濟發展,不希望在中美競爭中選邊站隊。中國已能極大影響非洲、拉美和中東地區。如果美國想保持和加深與這些地區國家的關係,它應該從東盟的成功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與旨在將世界劃分為對立陣營的零和博弈方式相比,超越政治分歧並願意與所有國家合作的務實正和博弈方式將在全球南方國家更受歡迎。

東盟:圖為2014年11月13日,東盟峰會現場的東盟旗、美國國旗、新加坡國旗。(Getty)

和平與務實

在過去,東盟並不總被視為一個中立組織。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該組織於1967年成立。中國和蘇聯最初都譴責該組織是新帝國主義者美國的創造物。但近幾十年來,隨着中國開放其龐大的經濟,北京已接受這個地區集團組織。東盟在2002年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使其貿易規模獲得大幅提高。2000年,東盟與中國的貿易額僅為290億美元,約佔該地區對美貿易額的四分之一。但到2021年,在東盟對美貿易額增至3640億美元的同時,其對華貿易額已激增至6690億美元。

與中國和美國的貿易助推東盟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2000年,該地區的GDP總和僅為6200億美元,是日本GDP的八分之一。到2021年,該地區GDP總和為3萬億美元,而日本是5萬億美元。預測顯示,到2030年,東盟的經濟規模將超過日本。顯然,居住在東盟各國的6.8億人口和中國的14億人口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已為東盟帶來巨大利益。這種互利關係才剛剛開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澳洲、中國、日本、新西蘭、韓國和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已於2022年1月生效,該協議有可能刺激各國經濟在未來10年迎來更大幅度的躍升。

在與中國培養更密切關係的同時,東盟也決心與美國保持同樣密切的關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很大程度上忽視東南亞(就像他忽視世界其它地區一樣),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則付出巨大努力來謀求與東盟展開合作,東盟成員國對此反應熱烈。2022年5月,拜登在白宮主持一次東盟峰會,東盟的主要領導人大都出席此次會議。當月晚些時候,拜登政府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旨在加深美國與該地區合作夥伴的經濟聯繫。東盟10個國家中有7個加入該框架,外加澳洲、斐濟、印度、日本、新西蘭和韓國,這再次表明東盟希望保持自己與華盛頓的穩固關係。

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就必然意味着東盟面臨的中國挑戰要多於美國挑戰。有關南海和中國5G技術的各種爭議業已出現。

九段線的模稜兩可將一直是破壞東盟與中國關係的隱憂。旨在降低爭議水道衝突風險、雙方期待已久卻又無法達成的南海「行為準則」協議也是如此。但同樣明顯的是,決定東盟-中國關係的實用主義文化將防止任何重大衝突發生。儘管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都與中國在南海存有領土爭議,但它們卻都已加強本國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以前,中國曾採取務實態度,對其實力較弱的東盟鄰國做出過某些妥協。在將來,中國做出類似的現實妥協也將是明智之舉。

另一個可能影響東盟與中國關係的問題是美國發起反對各國採用中國5G科技的全球運動。是否選擇5G電訊系統應由當事國決定,因此東盟沒統一立場,其成員國可自選是否要與中國電訊巨頭華為打交道。此時,東盟的標誌性實用主義佔上風,各個成員國都根據本國需要做出決定。印尼和菲律賓都與華為簽訂建設5G網絡的合約,而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則沒這麼做。各國決定不一表明,東盟國家既照顧美國的安全關切,也保持其與本國利益相平衡,確保獲得廉價技術以造福本國人民。

有時,這些利益使得東盟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美國的擔憂。美國同樣大力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美國的反對基本上失敗了:所有10個東盟成員國都參與各類「一帶一路」項目,整個東南亞地區一直都是最容易接受中國龐大基建投資計劃的地區。根據香港科技大學安傑拉·特里托、朴之水和迪尼·塞科的說法,截至2020年,東盟國家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啟動至少53個項目。

這些項目帶來豐厚的回報。老撾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多虧「一帶一路」倡議,它現在擁有一條連接首都萬象和中國雲南的高速鐵路。最高時速為100英里的新子彈頭豪華列車將原為15小時的旅程縮短到不足4小時,這必將引發新一輪中國對老貿易旅遊熱潮。印尼也向中國求助建造一條連接雅加達至萬隆的90英里長高速鐵路。印尼本可以購買到世界上任何一國的高速鐵路,但在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乘坐中國高鐵,用不到一杯茶的功夫穿越上述里程後,他選擇中國高鐵。美國根本沒提出任何可行的「一帶一路」替代方案,所以世界各國不顧美國反對,選擇接受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