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俄烏局勢毫無寸進 中歐關係分大於合還是合大於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4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三日訪華行程第二天過去,他與其同道而來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早上分別與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馬克龍下午先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一個半小時,並一同見記者各自發言,其後馮德萊恩才加入二人,進行了中、法、歐的三方會晤。一如外界普遍預期,這次馬、馮聯袂訪華,並沒有帶來什麼驚喜。

雖然馬克龍與習近平尚有7日的廣州行程,當晚兩人也會與跟各自的夫人一道共晉晚餐,而且接下來的一周,歐盟外交專員博雷利(Josep Borrell)也確定會來華訪問,不過在俄烏客觀談判條件不存之際,外界再多商談也難以將雙方拉回談判桌上。

馬克龍失望而回?

馬克龍來華與習近平見面,幾乎打頭第一句就是聲言要依靠中方「將俄羅斯帶回理性之中」,讓各方重回談判桌,表達了歐洲認為中國能夠也應該施壓俄羅斯撤軍止戰的認知和願望。

習近平的回應當然是讓馬克龍失望的。

在歐洲的眼中,以中方2月24日公布的12點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立場為代表的「勸和促談」態度基本上只有一點不足,那就是中方沒有指出俄羅斯是入侵者、沒有要求俄羅斯至少撤軍至去年開戰前的界線為政治解決的前提。在習近平才剛訪問過普京的背景下,馬克龍其實也不會期待習平近會突然180度轉軚,但如果習近平能更明白地點出俄羅斯才是首先違反國際法的一方,又或退一步而言展開戰後未曾有過的中烏領袖對話,在歐洲背負着強硬挺烏派罵名而來的馬克龍也算是有一點交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6日在北京迎接法國總統馬克龍。(Reuters)

最後,雖然習近平未有明言,但法國外交消息和馮德萊恩本人都表示,習近平聲明已準備好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不過,馮德萊恩稱習近平表示將在「條件和時機成熟」時才會進行此通話,可見這只是一個沒有時程的承諾。

在習近平的其他有關烏克蘭問題的發言中,其立場宣示也沒有超過此前的對烏12點,繼續在馬克龍面前呼籲各方要「兼顧各方合理安全關切,尋求政治解決,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言下之意其實就是將俄方開戰之由歸咎於過去和潛在的北約東擴。

在兩人的記者會上,馬克龍對於習近平的對烏態度似乎稍有不滿,沒有特別顧及外交禮儀,發言時間竟比習近平長一倍,中間還加插着一些可被解讀成批評中方立場的說話。其中,馬克龍強調他同意習的「歐洲安全框架」倡議,卻表明只要一天有歐洲國家被佔領,歐洲就不能安全和穩定,更點出就算烏克蘭不是歐盟成員,也是歐洲的一部份。

在與習近平的記者會上,馬克龍神情似有不快。(Reuters)

同時,馬克龍又對習近平說,儘早談判的目標並非只是單純地結束衝突,而是要促成俄羅斯尊重「你提過你會守護的原則」,並點出這些原則就是「烏克蘭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馬克龍也間接指向普京被國際刑事法院下達拘捕令一事,強調對於特別是有關「兒童被強制遷移」的國際人權問題,「我們要一起對抗逍遙法外(的問題)」。

有分析認為,這些言論其實是馬克龍「臨場爆肚」所為,使習近平稍見不悅。

勸和促談時機未到

不過,無論是習近平,還是馬克龍,都不可能不知道此刻真的要「勸和促談」,其實也是時機未到。馬克龍早前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就表明過,他應認現在不是談判的時候,雖然戰爭最終也要透過談判解決。因此,這些公開場合的言論,暫時來說,也只能是各自的立場宣示,無助改變俄烏始終要在戰場上一決高下的事實。

目前,烏克蘭正準備在爛泥滿佈的季節過去之後就會發動反攻,澤連斯基的一位顧問更明言當烏軍到達克里米亞邊境,取得優勢之後,就會願意回到談判桌(言下之意就是有可能放棄克里米亞)。

馬克龍訪華:2023年4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握手。(Reuters)

就在馬克龍會面習近平的同一天,意大利媒體發布了普京一位顧問Dmitry Suslov的訪問,其中Suslov就表明本年俄烏談判的機會是零,聲言如果烏克蘭反攻失敗,西方到時候就要面對武器短缺,俄羅斯則可動員40萬大軍作最後一擊。也是在同一天,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聲言中國雖有調解俄烏的潛能,但「烏克蘭局勢依然困難,如今並無和平解決的前景」,指俄方只能繼續其特別軍事行動。

雙方的表態都顯示,至少要待烏克蘭反攻過後,甚至是俄羅斯的反反攻之後,才有談判的可能。

在俄烏問題上,中歐立場分歧依舊,俄烏戰局也暫時沒有外人插手調解的條件。馬克龍和馮德萊恩的訪華,談烏克蘭,也只能停留在空談的階段。

除了烏克蘭問題的分歧之外,中法和中歐從雙邊關係的角度來看,卻依然有合作的空間和前景。

合大於分?

對於馬克龍一直以來的「歐洲自主」主張,習近平就表明「中方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的獨立一極,支持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相信歐方將獨立自主發展對華關係。」在此,中方固然有分裂歐美同盟的意圖,但以馬克龍為代表的一眾歐洲領袖又何嘗沒有擺脫美國牽制的動機——於是,中歐雙方都有不受制於美國這個「第三方」去發展獨立關係的共同利益。

習近平4月6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會面。(Reuters)

就連行前發表過對華強硬演說的馮德萊恩,其實也是「歐洲自主」的支持者。雖然她近來可能因為想角逐北約秘書長一職而有親美表現,但馮德萊恩自2019年上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之際就已經是馬克龍在布魯塞爾的盟友,當年主張歐盟應該學會「權力的語言」的就是她,其後在疫情期間破天荒以歐盟名義集體採購疫苗、破天荒推出巨額共同舉債以富國救窮國背後的一大功臣也是她。最近,美國拜登當局以《通脹削減法》大搞保護主義,與馬克龍「裏應外合」聯手藉機推動歐洲放寬國家補貼規限、強化自身產業政策的也是馮德萊恩。

馮德萊恩即使強調要重審對華關係,要以「去風險化」的方法應對中國,但也強調「去風險化」並非要跟中國脫鈎,明顯與如今「逢中必反」的美國外交共識有重大差距。

在歐洲自主式的中歐關係之中,商業往來依然是壓艙石。馬克龍這次訪華就帶來了超過50家法國企業的領袖,其中空中巴士(Airbus)就簽下在天津開設新組裝鏈的合約,將增加原有產能一倍,又得到北京同意購買160架飛機。而阿爾斯通(Alstom)則簽訂了在成都興建地鐵的合同。

俄烏戰爭下中歐的不同立場,當然構成中歐關係的一大挑戰。但俄烏戰爭只是國際大勢之中的單一事件,在中美競爭局面的自利考慮,以至「歐洲自主」已成歐盟主流的思潮轉變之下,中歐的合作基礎始終難被分歧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