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的國內難題:硬推退改後立志百日平息民憤 可能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經過訪華受到習近平高規格接待以及廣州民眾學生明星級歡迎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回到內國之後所要面對的一個難以接受的政治現實——決定使用憲法特權繞過國會直接將退休年齡從62歲升至64歲的他民望大挫,對他持不滿意見的民意高達69%,立法成為事實後街頭示威依然持續不斷。

不顧超過七成民意反對,馬克龍的退休改革4月14日終於通過了憲法委員會的最後一關,得到委員會被稱為「賢士」(Les Sages)的成員判定其主要內容並沒有違反憲法。馬克龍也迅速將這個不經國會通過的法律頒布成法。

在法案繞過國會表決但街頭示威持續的背景下,人們原以為憲法委員會的賢士會運用其「政治智慧」給各方一個下台階,以與憲法相左為由在最後一關擋住馬克龍的退休改革,讓街頭的工會領袖和馬克龍都能體面地展開新一輪的退休改革談判,免除民眾與政府在「膽小鬼遊戲」中的撞車危險。

反退休改革街頭示威未止。(Reuters)

然而,他們似乎最終也是以憲法的客觀解讀為依據,沒有給予雙方任何的下台階,這一方面完成了馬克龍落實退改的志願,但另一方面卻在馬克龍和法國民眾之間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裂痕,使早已失去國會多數的馬克龍未來四年任期更難施政。

4月17日,在退休改革問題上「神隱」了好一段時間的馬克龍透過電視講話,希望說服法國人在退改「米已成炊」之後「向前看」。在講話當中,馬克龍坦承其退改「很明顯」不被法國人接受,但堅稱改革有其「必要」,如果法國人不付出一些努力,就難以避免「降低退休金」、「增加退休金供款」和「什麼都不做」(即任由退休金破產)的三大艱難選項。

為了「向前看」,馬克龍提出願意在未來數周提出「工作生活的新協約」,希望改善各行各業的就業條件,使人們更願意接受更長的工作年期。馬克龍自己就提到人民對於不能提供良好生活的工作的憤怒。他又邀請法國各大工會與他進行談判。

同時,馬克龍也提到在教育、職業培訓、執法、醫療等各個領域的政策願景。

法國總統馬克龍:圖2023年4月17日,一個熒幕顯示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將退休制度改革法案簽署成法後,於愛麗舍宮向全國民眾發表特別講話。(Reuters)

一如以往般志向遠大的馬克龍提出所謂的「百日安撫」(100 jours d’apaisement),總理博爾內(Elisabeth Borne)將從下周起推動各個領域的政策計劃。除「安撫」之除,馬克龍希望打着「團結」「雄心」和「行動」的旗號而在100日內以新政出台來平復因為退休改革而激發的反政府民情。

他更將法國退改與歐洲自主的雄圖綑綁在一起,聲言法國人是一個「立意控制和選擇我們命運,不願依賴任何人,無論是投機取巧的力量、外國勢力還是我們自己以外的其他意志」的民族,表明這種獨立不能透過簡單宣示而成就,而是要透過「在國家和歐洲層面的雄心壯志和努力」。

馬克龍的「百日安撫」在時機上更是別有深意——其收成正果之日其實就是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攻佔巴士底監獄」的7月14日法國國慶。在此刻反退改街頭示威持續之際,這種日程安排的符號意義無疑是要法國人在紀念對抗王權專制的日子,與不理民意硬推立法的馬克龍重修舊好。這種象徵意義恐怕會使馬克龍安撫民心的目標更難達成。

馬克龍演說發表過後,巴黎街頭馬上有示威者焚燒垃圾桶抗議。(Reuters)

不過,馬克龍要再落實任何政策,其困難將遠比退休改革之前為大。在過去數月推動退改之際,總理博爾內一直希望說服算得上是馬克龍非正式盟友的國會共和黨人支持,讓馬克龍不必透過憲法中被視為「反民主」的條文硬推改革。但最終卻是失敗收場,也破壞了馬克龍政府與共和黨的合作關係。

沒有共和黨的潛在支持,馬克龍一切政策願景也屬空談。在馬克龍17日的講話過後,共和黨領袖Eric Ciotti就加入了極左「不屈法國」(LFI)領袖梅朗雄(Jean-Luc Melenchon)和極右「國民集會」(RN)領袖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的批評聲浪,稱馬克龍講話「毫無新意、毫不實際」,批評他「連最輕微的(自我)反問也沒有」。

根據法國電視台BFMTV的民調,高達九成法國人認為馬克龍的演說無助「安撫」民眾與政府的緊張關係。無論是強硬派工會CGT,還是溫和派工會CFDT,都拒絕了馬克龍的談判邀請,表明將會在5月1日勞動節再發動大型示威,繼續試圖以在法國極具政治影響力的街頭運動推翻法律上「米以成炊」的退休改革。

4月18日,總理博爾內與馬克龍會面巴黎僱主組織代表。(Reuters)

在法國的體制下,只要馬克龍頑固不讓,最終總統的一人之力很可能會壓服無法長期罷工示威的街頭群眾。但再一次以行動證明自己「高高在上」「不察民意」之後,馬克龍的「百日安撫」除了難以達成任何實質政策成果之外,恐怕也不會有任何安撫之效。

國內四面楚歌之局既定,難怪馬克龍往往在外交舞台上才顯示更為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