鎵、鍺出口管制:中國終於出手回擊 全球化格局破碎在即?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23年7月3日,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了《關於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2023年第23號),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受管制的鎵相關物項包括:金屬鎵(單質)、氮化鎵、氧化鎵、磷化鎵、砷化鎵、銦鎵砷、硒化鎵、銻化鎵等。鍺相關物項包括:金屬鍺(單質)、區熔鍺錠、磷鍺鋅、鍺外延生長襯底、二氧化鍺、四氯化鍺等。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受出口管制的鎵、鍺都屬於稀散金屬。稀散金屬通常指由鎵(Ga)、鍺(Ge)、硒(Se)、銦(In)、碲(Te)、錸(Re)和鉈(Tl)7個元素組成的一組化學元素。稀散金屬具有極為重要的用途,是當代高科技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稀散金屬與有色金屬組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半導體、電子光學材料、特殊合金、新型功能材料及有機金屬化合物等,均需使用獨特性能的稀散金屬。用量雖說不大,但至關重要。稀散金屬廣泛用於當代通訊技術、電子計算機、宇航開發、醫藥衛生、感光材料、光電材料、能源材料和催化劑材料等。

以鎵為例,鎵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鎵和砷、銻、磷、氮化合後,形成一系列具有半導體性能的化合物。例如砷化鎵、銻化鎵、磷化鎵等,都具有良好的半導體性能,是目前實際應用較多的半導體材料。與稀土狀況類似,金屬鎵是中國的優勢資源,金屬鎵作為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以製造業和電子工業起家的日本和韓國由於其自身資源短缺,對進口金屬鎵有不小的依賴。由於鎵的重要性,美國、日本數年前已將金屬鎵定位為「戰略資源」,並進行收儲。歐盟委員會也曾發布題為《對歐盟生死攸關的原料》的報告,將14種重要礦產原料列入「緊缺名單」,鎵名列其中。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右)2023年7月7日下午在北京會見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左)(Reuters)

長期以來,中國以低價出口金屬鎵,造成國內稀缺資源大量流失。近年來,中國政府也開始關注金屬鎵的收儲。2011年末中國發布的《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規劃》,國家對鎢、鉬、錫、銻、鎵、稀土等戰略小金屬的發展做出專項規劃,並提出「建立完整的國家儲備體系」。目前,中國金屬鎵的消費領域包括半導體和光電材料、太陽能電池、合金、醫療器械、磁性材料等,其中半導體行業已成為鎵最大的消費領域,約佔總消費量的80%。隨着鎵下游應用行業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半導體行業和太陽能電池行業,未來金屬鎵需求也將穩步增長。

鍺是此次受到出口管制的另一種稀散金屬,也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鍺在半導體、航空航天測控、核物理探測、光纖通訊、紅外光學、太陽能電池、化學催化劑、生物醫學等領域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在合金預處理中,在光學工業上,鍺還可以作為催化劑。近年來,隨着光纖通信行業的發展、紅外光學在軍用、民用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太陽能電池在空間的使用,地面聚光高效率太陽能電站推廣,全球對鍺的需求量在持續穩定增長。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鍺終端用戶所佔比例如下:纖維光纖30%;紅外光纖20%;聚合催化劑20%;電子和太陽能器件15%和其他(熒光粉、冶金、和化療)15%。中國的鍺儲量居世界第一,產量佔全球的50%。

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要指出的是,在逆全球化浪潮洶湧、地緣政治摩擦加劇的背景下,美國等西方國家推出的各種「脱鈎」「去風險」政策不斷。尤其是美國推動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打壓,出台多輪對華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限制、設備限制、產品限制、高端材料限制。除了自己限制,美國還推動盟友進行對華協同限制,比如勸說荷蘭、日本聯合對華限售光刻機及相關技術。在此背景下,中國對部分稀散金屬實行出口管制,實際上也加入到了國際市場進一步分裂的集體行動中。隨着大國參與增多,今後諸多國際市場將會更加動盪,關鍵領域的貿易活動將會帶上更多地緣政治色彩,全球市場將會更加破碎化。

圖為2023年6月29日,業內光刻科技領頭羊荷蘭光刻機企業阿斯麥(ASML,又譯艾司摩爾)在中國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China)設置攤位的公司標誌。(Reuters)

此次中國實行出口管制的鎵、鍺等稀散金屬,中國的儲量都較大。有訊息顯示,在鎵的全球儲量中,中國的儲量佔比約80%左右,居世界之首;粗鎵產量更是高達96%。在鍺的全球儲量中,美國佔45%,中國佔41%,俄羅斯佔10%,其他各國佔4%。目前,中國每年的鍺產量佔世界的72%。很顯然,在這些有「晶片維生素」之稱的稀散金屬中,中國佔有相當程度的控制能力。此次中國推出出口管制,時機正好選擇了荷蘭、日本配合美國對華遏制、宣佈限制半導體設備出口之際。很明顯,中國的果斷反擊是針對美國及盟友各種制裁和限制的反制措施。過去中國一直猶豫於是否採取強硬措施來回擊美國的限制,現在看來,中國的策略是以稀有資源的管控來應對美國的技術和產品出口管控。頗為諷刺的是,中國進行出口管制的理由,與美國及盟友搞禁限的理由一樣——基於國家安全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肯定會在國際上引起一片譁然。尤其是西方國家,會再度大聲指責中國在搞「經濟脅迫」,把稀有金屬資源「武器化」。實際上,中國與西方國家關於稀有金屬的博弈早就開始了。早在2009年6月,美國與歐盟就因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指責中國限制出口幾種主要稀有金屬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不過,14年後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各國已經剝掉了過去温情脈脈的面紗,採取了赤裸裸的地緣政治博弈。面對西方國家的指責,中國肯定持不同看法,認為中國只是做了有限度的反制,並不接受西方國家的「雙標」。

不過,貿易制裁的後果從來都是雙向的。中國對稀散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短期內可能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對中國的國際環境也會有一些負面影響。可以相信,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的產業界、政界,都會加大對中國政策的批評和質疑。對於那些在對華政策上曾經猶豫的中間力量來說,中國與世界貿易摩擦的加深可能會促使他們轉變態度,不再支持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濟關係。從全球化進程的演化和迄今幾被顛覆的局勢來看,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相互制裁與出口管制,將使得全球化格局進一步破裂,也會使得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之仇」越結越深。

最終分析結論:

對於美國及盟友對中國的半導體限制和制裁,中國終於出手以管制關鍵稀散金屬出口來回擊。大國博弈正在全方位展開,將深刻影響未來的全球貿易與投資格局。全球化格局將進一步破碎,中國與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隔閡將會越來越深。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7月3日的「每日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