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稀土戰」不是不戰 是時候未到 現在是時候了嗎?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早在30多年前,鄧小平曾在南巡時就曾留下一句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石油戰爭」,世界已經屢見不鮮,早幾年說「稀土戰爭」還只不過是一家之言,而如今一場關乎稀有金屬的「戰爭」已經悄然展開。

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日前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包括鎵、鍺在內的14種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和鍺作為重要的稀有金屬,在半導體材料、新能源、雷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特別是鎵,被譽為「半導體工業新糧食」,而鍺則是不可或缺的半導體材料之一。在半導體領域,這兩種材料是提高28納米及以下工藝的關鍵材料之一。就全球產量而言,中國的鎵和鍺金屬產量分別佔據了91%和70%的比例。

對於這一決定,美國政府方面作出回應。美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美國「堅決反對」中國宣佈對生產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所需的關鍵金屬鎵和鍺實施出口管制,並補充稱,美國將與盟友和合作夥伴協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行動突顯了供應鏈多元化的必要性。美國將與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一起解決這個問題,並在關鍵的供應鏈中建立彈性。」

「稀土戰」早在中美貿易戰初期就曾一度被熱議,輿論認為北京可以把稀土作為反制美國的「撒手鐧」。但事實上看到的情況是,北京常序有效的制定稀土戰略,但並沒有拿稀土資源作為要挾。可是,為何如今在稀有金屬上出手了?中國手裏的「稀有金屬」這張牌該怎麼打、會打出什麼花樣?

直接誘發的導火索

在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訪華抵達之前、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華之後,中方發布了這一消息,其意義顯而易見——既然美方持續堅持錯誤的認知並不願改正,既然美方一直懷揣着限制中國的企圖,那麼也就無怪乎中國選擇先禮後兵了。

近期有報道稱,拜登政府可能會在本月初進一步採取行動,禁止英偉達等晶片製造商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向中國和其他相關國家的客戶出口晶片。這表明拜登政府在遏制中國發展方面有着密集的計劃,並且這次行動可能不是孤立的舉措。美方還將繼續對荷蘭等國施加壓力,以擴大對華限制的範圍。

英偉達・輝達:拜登政府可能會在本月初進一步採取行動,禁止英偉達(Nvidia)等晶片製造商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向中國和其他相關國家的客戶出口晶片。(Reutres)

對於拜登政府官員而言,他們並不將具體的英偉達等美國企業受到的政策影響作為自己考慮的首要因素。最近,布林肯再次強調,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在高科技領域,為了保持自身優勢,美國政客幾乎不惜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建立所謂的「小院高牆」來遏制中國的發展。

面對美國新冷戰思維的堅持,中方早就明確警告過,美國的做法嚴重違反了公平競爭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中方的警告並非只是口頭上的威脅,而是開始付諸行動。目前,已經實施了對兩種重要稀有元素的出口限制,如果美方堅持錯誤的選擇,還將考慮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接下來,美國需要認真思考的是,他們的廠商是否具備足夠的庫存來滿足擴張和建立新工廠後的產能需求。

這種反制行為,是一種有力回應和針鋒相對的做法。過去,中國為了適應全球化的需求,經常選擇以「忍讓」的方式來處理國際事務。然而,一些相關國家卻利用這一特點,頻繁採取不利於中國利益的行動。如今的中國已不再願意忍受,也無法再忍受下去了。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都需要這兩種稀有金屬,但中國決心堅決限制並禁止其出口。這是中國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所採取的舉措,也是向那些誤以為中國會永遠忍讓的國家發出的明確信號。

最近幾年,美國四處拉攏盟友,打壓中國高科技產業。拉攏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省組建「晶片四方聯盟」,意圖扼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施壓下,日本已對23種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進行出口限制。荷蘭也收緊了光刻機出口政策,9月1日起將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端DUV光刻機。地緣政治如此複雜,中國不得不對等反制。

晶片・半導體:美國拉攏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省組建「晶片四方聯盟」,意圖扼殺中國的半導體產業。(REUTERS)

中方為何現在才出手?

長期以來,面對美國各種脱鈎、斷供的威脅,中方一直都處在防守位。高手過招,往往在拔劍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輸贏,所以拔劍的時機和方式非常重要。不反制,並非沒有反制的手段,等待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實力。事實已經證明,中國有有足夠的韌性。

從中興通訊斷供開始,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就沒有停過。之前內地輿論一直有聲音認為,「缺乏對等的制裁能力」。持這個聲音的人在恐懼美國製裁的同時恐怕也忘了,美國為什麼會着急上火,天天喊着供應鏈去中國化,最後來了個保證供應鏈安全。其實這裏潛台詞就是,全球關鍵供應鏈被捏在中國手上的太多,一旦中方也來個卡脖子,那美國的各種安全都無法保障。

以蘋果為例,蘋果股價不斷創新高,但我們都知道,股價跟業績關係不大,跟庫克瘋狂回購股份、分紅有關。蘋果作為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在美國卻沒有個像樣的工廠,蘋果的產業鏈裏為什麼美國本土供應商越來越少?而中國供應商佔比卻越來越多呢?說白了,就是性價比這一招,打得競爭對手集體趴下。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中國製造是「極度的卷」(過度競爭)。而極度的「卷」也是有它的意義的,就是把自己捲到賺不到什麼超額利潤,但把競爭對手則是徹底耗死。

圖為去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視察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廠址。(Reuters)

當中國製造因為廉價高效而獲得全世界消費者芳心的時候,也逼得很多國家很多產業根本幹不下去。資本沒那麼多感情好講,只講利潤和回報。讓資本自由選擇,當然會選性價比更高的中國製造。

工業化其實就是一種極致的「內卷」,也即是激烈內部競爭,一切以效率為優先,在全球化之下的工業化就是拉着全球一起「卷」。後果就是很多國家的去工業化,又因為產業資本的特點,使得再工業化的難度激增。面對中國這種強大的工業能力,發達國家其實早已集體嚇得瑟瑟發抖,所以G7坐在一起開大會,遏制中國發展往往會成為會議主題。

事實上,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是一場檢驗。讓全球知道一旦沒了中國供應鏈,物價會飆升成什麼樣。也是經過了這個檢驗,中國開始從貿易戰的陰霾中走出來,對自身優勢多了自信。

對等反制效果幾何?

這次中國限制出口的鎵、鍺,作為重要的稀有金屬,在半導體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應用廣泛。其中,鎵被稱為「半導體工業新糧食」,鍺也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之一。

鎵的消費領域包括半導體和光電材料、太陽能電池、合金、醫療器械、磁性材料等,其中半導體行業已成為鎵最大的消費領域,約佔總消費量的80%。金屬鎵不僅被中國作為戰略性儲備礦產之一,也先後被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地區列入戰略性或關鍵礦產目錄。

鍺在半導體、航空航天測控、核物理探測、光纖通訊、紅外光學、太陽能電池、化學催化劑、生物醫學等領域都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鍺已被列入國家戰略性礦產名錄中,是新一代訊息技術產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等重要產業所依賴的關鍵礦產。

鎵(Gallium)全球估計產量分布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公布的數據,目前全球金屬鎵的儲量約為27.93 萬噸,而中國儲量最多,達19萬噸,佔全球儲量的68%左右。

從產量來看,中國產量佔比全球鎵產量最高。中國鎵佔比全球鎵產量持續提升,截止 2021 年,佔比全球鎵產量已超 90%。據USGS數據,全球鍺資源中國佔比41%,美國佔比45%。2021年全球原生鍺產量約130噸,其中,中國、俄羅斯兩國的產量佔全球的70%,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鍺生產國,佔比達68%,近十年來累計供應全球68.5%的鍺。

那麼,中國的反制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其他國家能否生產足夠的替代品。以鎵為例來說,它是一種「副產品」。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世界上超過90%的鎵來源於鋁土礦牀,約10%的鎵來源於鉛鋅硫化物礦牀、煤和明礬石礦牀等。正因為鎵元素伴生於鋁土礦和鉛鋅礦中,所以,鎵金屬是在加工鋁和鋅之後的「副產品」。

從整個產業鏈也可以看出,全球生產粗鎵的龍頭企業,主要是一些鋁廠,如中國的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哈薩克斯坦的巴甫洛達鋁廠,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鋁廠等。要想生產鎵,必須先建設一條生產電解鋁的生產線。電解鋁生產線,看起來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投資體量不小,要想順利地運轉起來,需要充足的技術工人、能源和廣闊的市場。再者,為了獲取鎵而新建一條電解鋁產線,這個成本就太高了。

中國出台鎵和鍺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後,多國表示關注。(Reuters)

以如今全球產業鏈發布來看,中國的反制必然會起到效果。這波中國禁運,必然會令原材料出現供應緊缺,對歐美日韓的晶片高科技產業是種考驗。之所以說考驗,因為現在是出口管制,還沒有到禁止出口的地步。出口商如果想繼續出口,將需要向中國商務部申請許可證,並需要報告海外買家及其申請的詳細訊息。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AXT公司表示,將積極向中國申請獲得鎵和鍺產品的許可。一家中國鍺生產商透露,出口管制令出台後,收到了大量來自歐美買家的諮詢,產品報價也在一夜之間飆升。

如此,是中方把態度擺在桌面上,然後球給到對方,看你如何我才決定如此做。事實上,全球產業鏈上很多基礎款的供應,中國拿捏得死死的。

另一方面說,傳說最近中國已經突破了28NM晶片製程的自主可控。就像之前中國日前對美光(Micron Technology)實施禁令,那是因為長江存儲的產品已經可以填補美光留下的市場缺口。可以這麼說,隨着中國卡脖子項目一一突破,中方手上能打的反制牌就會越來越多。

美國向來喜歡用美元和槍炮逼着選邊站,同理,大國一樣可以利用生產力、產業鏈來讓那些選錯邊的人明白以後該怎麼做。此次,稀有金屬鎵、鍺的出口管制不過是牛刀小試,更多隻是釋放一個信號,展示一個態度,中國不畏戰。如果說幾年前說「稀土戰」還是聳人聽聞的話,如今已經磨刀霍霍。但中方絕對不會隨意、主動挑釁,「球」踢回給了美國以及其「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