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擴張中玩火的北約 需要亞洲給他們「上一課」︱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導讀】 當地時間7月11日,2023年北約(NATO)峰會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在俄烏戰爭焦灼、歐洲亂局不斷的背景下,北約是否會在分歧中繼續擴張,這一立足歐洲的軍事聯盟是否將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將觸角伸向東亞?本文為觀察者網專欄作者羅思義針對北約擴張將引發的全球動盪發表在境外媒體的實時分析文章,授權發布中文版,以饗讀者。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香港01獲授權轉載。作者為前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John Ross)。

7月11日至12日,北約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首腦會議。本次峰會的首要議程便是北約的擴張:瑞典加入北約,烏克蘭的北約成員資格,提議在東京設立聯絡處……這樣的擴張政策是極其危險的,將會引發全球動盪,必須對此予以堅決反對。

現實已經表明,北約東擴破壞了歐洲的穩定,正如絕大多數美國的俄羅斯問題專家之前給出的警告,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指出:「美國著名俄羅斯問題專家凱南(George F. Kennan)將北約東擴稱為美國後冷戰政策中『最為致命的錯誤』。凱南是冷戰時期美國遏制政策的創始人,他和其他大多數美國俄羅斯問題專家均認為,北約東擴使美國想讓俄羅斯從敵人轉變為盟友的努力化為烏有。」

這些警告是完全正確的。北約這一歐洲軍事組織本應在1991年華約解散後隨之終結,從而將歐洲引上一條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經濟騰飛之路。東亞之所以在近幾十年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正是得益於這一地區在1945年之後因為遭受了越南半島和朝鮮半島兩場捲入大國對立的極具破壞性的熱戰後,經過深思熟慮,選擇了拒絕劃分陣營,克服敵對思維的道路。由此產生成功的結果與北約擴張所帶來的後果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連兩天的北約峰會2023年7月11日在立陶宛召開,美國總統拜登、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多國領導人出席。(Reuters)

在東盟(ASEAN)發揮着重要作用的東亞,國家之間選擇通過包容性來緩解緊張局勢,這與北約所走的道路截然相反。正如聯合國安理會前主席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指出:「東盟對其諸多成員國曾經的對手越南欣然接納,歐洲則一直將其曾經的對手俄羅斯排除在歐洲的重大決策之外。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曾經建議『歐洲共同家園』,然而被歐洲果斷拒絕。

東盟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為它致力於儘可能的包容。當它於1994年成立東盟地區論壇時,主要目標之一是將印度和巴基斯坦、朝鮮和韓國、中國和日本等傳統對手聚集在一起……

「現在看看北約擴張。儘管美國和歐洲領導人發誓,他們從未向俄羅斯承諾聯盟不會繼續擴張,但俄羅斯領導人卻聲稱情況並非如此。未來的歷史學家可能會解決這場爭論,但我們仍然可以考慮可能發生的事情。20世紀90年代末,凱南等西方外交官警告稱,北約東擴是『致命錯誤』……認為北約擴張不會導致任何事情發生的假設要麼蠢,要麼虛偽。」

事實上,將北約擴大到烏克蘭的圖謀已經引發了1945年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由此衍生的經濟影響、通脹加劇和其他影響已經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根據多家媒體的消息,北約最重要的成員國美國和德國反對波蘭和其他一些東歐國家提出的試圖快速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的挑釁性路線。英國《金融時報》總結道:「華盛頓和柏林支持的峰會聲明並不完全支持為烏克蘭加入北約提供途徑,更不用說邀請烏克蘭在戰爭結束後加入北約,而這是烏克蘭在東歐最堅定的支持者所要求的。北約其他成員國對美國和德國的『保守』立場感到措手不及……周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打消了基輔在成員資格上取得突破的希望,稱他認為烏克蘭還沒有做好準備。」

「我認為我們必須為烏克蘭鋪設一條合理的道路,使其能夠有資格加入北約。」拜登在接受美媒專訪時指出,「但我認為現在要求投票還為時過早,因為還需要滿足其他條件,包括民主化。」

事實上,這個問題遠非簡單的策略問題。美國和德國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是,他們意識到,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的提議越過了擁核國家——俄羅斯的軍事和政治紅線。就像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明確表示不會接受蘇聯在離美國非常近的古巴部署導彈一樣。出於軍事原因,俄羅斯明確表示不會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基輔到莫斯科的距離,僅為哈瓦那到華盛頓距離的一半。

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已經引發了1945年以來歐洲最大規模常規戰爭。而意圖煽動擁有核武器的北約與擁有核武裝的俄羅斯繼續在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上對抗,更是鋌而走險的行為。

因此,為了維護歐洲的和平,結束烏克蘭戰爭的關鍵就在於放棄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的計劃。

圖為多國領導人2023年7月11日在立陶宛出席北約峰會。(Reuters)

同樣極端危險的行為是計劃在東京設立「聯絡處」,據報道,北約的這項行為是為了加強與澳洲、日本、新西蘭和韓國合作這4個國家的合作。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正明智地反對北約的這個意圖,他指出:「如果我們推動北約擴大勢力範圍和地理範圍,我們將鑄成大錯。鑑於增設聯絡處一事需要得到北約的一致同意,因此法國可以否決任何此類提議,而且我們應該這樣做。」

澳洲前總理基廷(Paul Keating)針對此事的表態更為準確和直率:基廷發表聲明,猛烈抨擊北約向亞洲擴張的計劃,警告稱這可能會將「歐洲軍國主義』帶入該地區。他還表示,向亞洲出口北約這種惡意的毒藥,就好比亞洲迎來瘟疫降臨。」

北約向東亞擴張,是與該地區的成功道路相違背的。東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盟,明智地避免建立軍事聯盟。他們也正確地接受了政治多樣性——該地區擁有最廣泛的政治制度,從泰國的君主制到中國和越南的社會主義,以及各種形式的共和制。該地區沒有軍事集團,而是專注於走和平發展之路,眾多不同形式的經濟和政治政權之間都能保持合作。該地區的個別國家走的是與任何其他國家不結盟的道路。

這一政策帶來的結果是,擺脫了戰爭創傷、維持了40多年和平的東亞現在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經濟發展與和平齊頭並進的東亞與受北約擴張拖累而不時陷入經濟和戰爭危機的歐洲,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與此同時,在北約成員國民眾生活水平已經下降之際,將資源用於增加軍事支出的提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背道而馳。這種情況帶來的危險後果已在歐洲蔓延。

2024年,德國預算預計將較今年(2023年)減少6.4%,這將不可避免地惡化該國社會狀況。但相比之下,軍事開支將增長3.4%。因此,事實上,德國支出正從社會保障轉向軍事用途。同樣,2月,丹麥廢除了自17世紀以來一直執行的公共假期以增加軍費開支。這些例子只是北約擴張政策給歐洲帶來破壞性影響的縮影而已。

因此,將北約擴張到世界上新的趨於的圖謀,將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破壞性的後果。對此,人們將做出何種選擇?是選擇專注於和平與經濟發展齊頭並進、按受政治多樣性,以及不結盟的東亞道路,還是與以上種種背道而馳的北約道路?答案不言自明。當下,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就意味着反對一切擴大北約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