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證人基辛格會在台灣問題上站在中國一邊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正在中國訪問,在中央外辦主任王毅7月19日會見他之前,7月18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會見了他。

基辛格現年100歲, 訪問中國的次數也有近百次。鑑於其在中美建交史上的重要作用,中國各路政要同他的會晤非常多,不過防長同基辛格的會晤屈指可數。

公開訊息顯示,2001年3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會見基辛格。彼時2001年1月共和黨人小布殊(George W. Bush)就任美國第43屆總統。在競選期間,小布殊曾批評克林頓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認為應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而非「戰略伙伴」。同期台灣方面陳水扁政府上台,「台獨」風險越來越成為引發兩岸危機事件的重要源頭。

中美關係:圖為2019年11月22日,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Getty)

2005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曹剛川曾會見基辛格。2005年是兩岸關係的轉折性一年,為了反制陳水扁政府推動的台獨活動,當年中國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

「9·11」恐怖襲擊事件後,中美兩國的軍事合作關係較好,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處於互惠互利的新階段。2001年和2005年中國防長兩度會晤基辛格的大背景本質上是台海局勢發生大變動的結果。

此次李尚福會晤基辛格應該是中國防長時隔18年再次會見他。目前中美關係不只是面臨台海風險。氣球事件之後,中美兩國防長的會晤由於美國制裁中國防長李尚福而遲遲未被提上日程。中方認為美國應該先行解除制裁,為會晤創造條件。美方則多次稱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是可以和李尚福會晤的,這樣做沒什麼不妥。

中美爭執不下之際,基辛格能夠為中美軍方的溝通交流帶來新的契機嗎?新一輪台海危機正在上演的情況下,基辛格能夠在這中間起到何種作用?

按照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7月18日的回應,拜登政府知道基辛格訪問中國一事,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時,中國官員向他提了這個事。儘管米勒強調,基辛格是以私人身份訪問中國的不是代表美國政府行事。但基辛格可能會按照慣例向美國政府傳遞會晤內容。這是中國向美國政府傳達信號的一個管道。

此前7月12日,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曾應約會見美國助理國防部長拉特納(Ely Ratner)。這也是一次「罕見」的會面,中國大使並不經常會見美國高級國防官員。從中國大使會見美國高級國防官員到中國防長會晤基辛格,一系列不常見的事態背後,中美軍事溝通破冰的運籌越來越多。儘管結果未知,但這是積極的信號。

中央外辦主任王毅會見基辛格時談到了台灣問題,稱「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上海公報》確定的一個中國原則必須恪守。如果美方真心希望台海穩定,就應該用行動明確公開反對「台獨」,與「台獨」分裂行徑劃清界限。基辛格表示一個中國是美國在《上海公報》中作出的嚴肅承諾,相信不會被動搖或背棄。

邀請基辛格訪華一事,中國方面早就知會了美方。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後排右一)2023年6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左)及其他美方代表。(Reuters)

王毅同基辛格暢談台海局勢的一個背景是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問中國之後,中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向中外媒體吹風,稱美國的「一中政策」本來是乾乾淨淨的,只用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作定語,但後來定語越來越多,先後加上了「與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不論是「與台灣關係法」,還是「對台六項保證」,都是美方單方面炮製出來的,不是中美雙方共識,中方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不予承認。美方現在還有一個動向,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同「一中政策」相關聯,作為「一中政策」的核心內容。這不是對美方對華政治承諾的重申和堅持,而是篡改。

布林肯行程剛一結束中國就大力斥責美方篡改對華政治承諾。這是將目前中美在台海問題上的分歧攤在桌面上了,美國不再承認一些承諾是重大事態。

基辛格1971年曾秘密訪問中國,為了1972年尼克遜訪華鋪路。1972年中美簽署《上海公報》,開始向關係正常化方向發展,為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上海公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基辛格是上述重大歷史進程的見證者。

中國知會拜登政府邀請基辛格訪華,有爭取基辛格認同之意。讓基辛格以歷史當事人的身份同美國溝通,是中國化解分歧的一種嘗試。李尚福和王毅均同基辛格會晤,是中方從軍事政治等多個維度向美國傳達立場的表現。這些動作也可能暗示中國在台海局勢上將有對美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