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國總統三個美國高官:太平洋島國的「突然熱鬧」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太平洋島國最近的外交場域突然變得非常熱鬧:法國總統馬克龍正在訪問法國海外領土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其後將轉往巴布亞新畿內亞(Papua New Guinea)和瓦努阿圖(Vanuatu)兩國,成為史上首個訪問主權獨立太平洋島國的法國總統。

另一邊廂,美國內政部長哈蘭(Deb Haaland)正在訪問帕勞(Palau,又譯作帛琉)及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在訪問新西蘭和澳洲之前先到了湯加(Tonga)為美國最新重開的大使館揭幕;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將在前往澳洲出席澳美部長會議之前訪問最近和美國簽訂了防務合作協議的巴布亞新畿內亞,成為史上首位訪問該國的美國國防部長。

太平洋島國突然得到西方大國領導層的青睞,所反映出來的是世界大局的轉變。布林肯26日在湯加針對中國的發言就說明了他們的主要動因。布林肯稱中國在區內的行為「愈來愈有問題」(increasing problematic),並支持了一些破壞良好管治和鼓勵貪腐的「掠奪性經濟活動和投資」。(人口十萬的湯加目前負債已超過其GDP的100%,當中三分之二是來自中國的債務。)

自中國去年與所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協議之後,美國已開始全力拉攏大平洋國家,本年即重開了其在所羅門群島和湯加的大使館,未來也會在瓦努阿圖和基里巴斯(Kiribati)重建使館。去年9月,拜登已經主持過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本年稍後將會再次舉行。美國與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防務合作據報也會為美國提供多個軍事基地的使用權。

相對於美國明刀明槍的「針對中國」,馬克龍的訪問則有國內政治和地緣政治的雙重目標,其新喀里多尼亞的行程,是要安撫獨立支持者的心,勸籲他們經過三次獨立公投失敗後接受在「共和國」內推動新發展的願景。不過,當馬克龍在當地聲言「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的,因為她選擇了留在法國」之際,獨派政治領袖卻缺席了法國政府主持的獨派、統派會議。此行成效似乎有限。

另一方面,法國在南太平洋擁有最大的專屬經濟區,向來自視為太平洋國家,在中美競爭態勢愈來愈明顯之際,馬克龍也有意在此提出「第三條路」,以彰顯法國「平衡強國」的自我定位,特別是在澳洲棄購法國潛艇轉投美國陣營之後。

法國海外領土的分佈。(Wikimedia Commons)

但馬克龍除了「出口術」之外在南太平洋地區能有什麼具體行動方略,卻是不太明確的。馬克龍固然視南太平洋的法國領土為歐洲借法國之力而成為「世界第三極」的踏板,但對歐洲其他國家而言,這種盤算可算是「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在法國堅持不加入美國的「藍色太平洋夥伴計劃」(現成員包括澳洲、日本、新西蘭、英國、加拿大)之際,德國則表明有意加入。

可想而知,在此區域的地緣政治角力之中,美國的行動將會比沒有歐洲整體支持的馬克龍更為成功。

不過,此刻的美國依然是遠遠落後中國。在布林肯訪問湯加之時,人們就留意到其與當地領袖見面的政府大樓是中國資助興建的,其進入大樓之時更要經過用中英文寫着「中國援助」的牌子。其訪問之際,中國的醫療船也正在多個太平洋島國進行任務,即將到訪湯加。

布林肯所經過的「中國援助」牌子。(Facebook/St. George Government Building )

雖然布林肯此行是為美國的新大使館揭幕,但此刻美國在當地只有兩個外交官,大使還未有人選,而是所謂的大使館只是當地國家銀行大樓的其中一層的小辦公室。相較之下,中國的外交人員長年在地經營,學習當地語言風俗,深耕細作。美國恐怕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追上。

不過,美國因為擔心中國影響力擴大而重新將太平洋島國放到其外交版圖之上,對於這些國家而言也是一個潛在的有利發展。當然,如何達至中美之間的「左右逢源」而非「兩面不是人」則是太平洋島國們未來好一段時間的最大外交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