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CS|金磚國家擴容反映世界多極化 國際影響力將有多大待觀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在南非舉行的第15次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會晤8月24日決定,邀請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埃塞俄比亞以及阿根廷加入,共同捍衛「全球南方國家」利益。所謂的金磚國家並非地緣政治概念,而是華爾街在2001年提出的投資概念,如今無心插柳,發展為「非西方」的國際組織,多少反映當前世界對美元霸權和逆全球化趨勢的擔憂,所做出的回應之一。由於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和確切的集體利益,擴容後的金磚國家能否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仍然有待觀察。

金磚國家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政治或經貿組織,而是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在2001年提出的投資概念,因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後來的南非,都是新興市場人口大國。自2009年首次峰會以來,金磚國家時有合作,但在一些議題上貌合神離的問題始終存在。以俄烏戰爭為例,雖然它們都刻意同美國與西方援助烏克蘭抵禦俄羅斯入侵的立場保持距離,也基本主和,但並沒有一致的行動方案;印度更公開批評俄羅斯的做法不符合時代精神。

缺乏共同的地緣政治利益,是金磚國家最大的軟肋,但它們能持續互動,並且在2023年吸引更多人口、資源和地理大國加入,顯示美中博弈乃至中西對立,對世界局勢的衝擊,讓更多國家在逆全球化的多極世界裏,愈來愈有必要抱團取暖。美國與西方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美元霸權的威脅。又如美國訴諸科技圍堵,以及將國際金融機制武器化的作為,對主權國家的震懾和潛在殺傷力是真實的。中國主導的人民幣國際化,同更多國家實行本幣互換,正是具體的回應。

圖為2009年3月31日,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中國銀行分行內,一名職員在點算人民幣紙鈔。(Reuters)

除了「非西方」這一共同點,金磚國家雖然在個別國際議題,如應對氣候變化、基建需求、糧食安全等有表面的共同利益外,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和地緣政治利益,意味着它們難以凝聚集體的力量,同例如七國集團(G7)等所代表的「西方」國際組織分庭抗禮。美國作為西方世界領袖的地位十分明確,對比之下金磚國家就顯得群龍無首。中國憑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的確能發揮一些引領作用,然而非但俄羅斯不甘屈就,經濟發展迎頭趕上的印度也不會對北京馬首是瞻。

金磚五國本次一口氣接納6個新成員,短期內有壯大聲勢的作用,中長期卻可能帶來更多協調問題。在原本金磚五國各有盤算,缺乏共主的難題外,中國和印度的邊境衝突,已經讓內部矛盾管理相當棘手。如今又加入沙特阿拉伯與伊朗這對伊斯蘭世界的對手,有可能讓決策過程更為複雜。兩國近期雖已展示和解趨勢,但「含金量」尚未經受考驗。金磚國家要作為多極世界裏的一股勢力,如何安內攘外,發出一致的聲音,挑戰不小。

巴西總統盧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於2023年8月23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2023年金磚國家峰會上向在場人士打招呼。(Reuters)

「全球南方國家」根本的利益,就在於要求西方已發展國家公平對待,甚至是增加對自己的援助,包括開放市場和科技。「南方國家」彼此能互惠互利的空間並不大。就如新加坡在1992年於聯合國發起「小國論壇」,集體或許能提高獨自所沒有的議價能力,但前提仍然在於各國團結一致的程度,不能是一盤散沙。這點放諸任何國際組織而皆準。

金磚國家擴容,相信這不會是最後一輪。美中博弈的擴大化加速全球產業鏈重組,美國連同盟國在印太區緊鑼密鼓的軍事準備,更讓國際社會擔憂熱戰爆發的可能性。「非西方」國家組建區域或國際組織,或者強化既有組織以自保,是普遍會採取的策略。另外,在這輪全球產業鏈大調整的時刻,如何在新產業鏈上謀取一席之地,也是另一個關鍵考量。

世界的多極化是大勢所趨,並且不一定是壞事,前提是不應演變成集團式對抗。另外也必須認識到,多極化不代表美國影響力的消退,它的資本、市場和科技仍然為其他國家所嚮往,包括金磚國家的多數成員,相信未來成員亦是。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