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再掛鈎 歐洲急了 在「去風險」路上何去何從?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就在歐盟推動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之際,一直嚷着與中國「脱鈎」、「去風險」的美國卻開始與中國經貿再掛鈎了——「商業、經濟和金融」三個工作小組成立,這讓歐洲將何去何從?

拜登一上台,不但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貿易戰,還強推科技封殺戰,這基本上就意味着要與中國經貿「脱鈎」,然而說說容易實現起來可就難了。從2018年「打」到2023年,顯然美國也有說不出的苦。

一是,脱鈎斷鏈對美國的影響同樣是巨大而難以承受的,特朗普貿易戰對美國的傷害還沒有過去,新的科技戰的傷害正在形成,這是美國難以承受的。

二是,嚴重破壞了國際經濟環境和供應鏈體系,引發的是全球性破壞作用。在沒有實現「製造業轉移」的大前提之下,中國依然是供應鏈最主要的一環。所謂的美國「友岸外包」根本滿足不了美國的需求,重要的是中國才是世界最大市場。發展經濟就離不開市場,沒有幾個國家願意這麼做。因此,歐洲主要大國特別是法德是堅決反對。事實上,歐盟也好,其它美國盟友也罷,最終也都沒有做出與中國脱鈎的決定。

氣球事件後中美大事記: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8月27日至30日訪華,是繼布林肯、耶倫和克里後再訪華的美國官員。雷蒙多28日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會談約2小時。中美雙方在雷蒙多訪華前已釋放一連串緩和訊號,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強調是王文濤邀請雷蒙多來華訪問,這措辭顯示中方對雷蒙多訪華的誠意和重要性。(中國商務部)

三是,儘管脱鈎可以擺脱一損俱損的局面,可也等於是徹底打碎了中美關係的「壓艙石」,容易走向徹底的衝突對抗。而目前美國根本沒有做好與中國全面衝突對抗的戰略和心理準備。

其實,一定程度上來說,與其說是推動中美「脱鈎」,還不如說是美國「忽悠」西方盟友國家與中國作對,起到離間中國對外合作關係的作用。這才是美國的根本性目的。

由於脱鈎受到了抵制和反對,所以拜登又提出了一個去中國依賴或去中國風險的變相的脱鈎戰略。

這一點倒令歐洲人有所動心。中國經濟的提質升級,中國製造科技含量的提升,也確實對歐洲經濟形成了不小的競爭壓力。怕對中國市場過於依賴後,一旦形成東西方陣營對抗,對歐洲來說也確實是一個重大打擊。所以,歐洲雖然強烈反對脱鈎,但對去風險一說也真的引起了熱議。

華為秋季發布會。

華為新款5G手機突然上市,標誌着美國封殺中國半導體晶片戰略的徹底失敗,這已經是驚着了歐洲。在德國車展上中國電動汽車又大出風頭,則更讓歐洲人更是感受到了強大的競爭壓力,本能地要舉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特別是歐盟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是美國的忠實代理,所以歐盟委員會以威脅為由要強行去風險,提出了要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馮德萊恩甚至明確表達,要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懲罰性關稅。

可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繼前期密集訪華互動之後,美國又發起了新一輪對華外交攻勢。拜登與總理李強在印度G20峰會上進行簡短的交談,中央外辦主任、中國外長王毅在馬耳他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會談了12個小時,這個時長可是空前的。隨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紐蘭(Victoria Nuland)與商務部副部長馬朝旭的會晤,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與參加聯大會議的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的會晤。

最新的消息是,在雷蒙多訪華時與中國達成的成立「商業工作小組」和一個「訊息溝通機制」的基礎之上,又成立了「經濟和金融」兩個工作小組。雙方還要定期進行部長、副部長級的會晤。中美已在短時間內連續成立了三個經貿對話小組。特朗普政府時期,美方掀起全面對華貿易戰,雙方間的定期、有組織對話渠道自此關閉,時隔五年,兩國首次恢復定期經濟對話,意義重大。「商業、經濟和金融」三個工作小組的成立,意味着美國又開始要與中國進行「經貿再掛鈎」了。

2023年9月16至17日,王毅與沙利文(Jake Sullivan)舉行多輪會晤。(中國外交部圖片)

中美結構性矛盾的存在,意味著貿易戰、科技戰必然還會打下去,但另一方面,美國顯然已經知道這5年的「不可承受」,開始調整「戰術」,三個工作小組的成立,意味着美國要通過再掛鈎搶回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位置,也就是要搶佔中國市場的先機。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中國也在打造世界最大的合作平台,一帶一路,金磚+上合組織,中國+區域合作,都在快速推進。儘管歐洲拒絕與中國脱鈎,儘管一直強調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但畢竟已經一隻腳正在踏上去風險的道路上。不管是合作還是進入中國市場問題上,顯然已經放慢了節奏。這就給了美國以可乘之機。

中美雙方這這一波互動行動讓歐盟頓感不妙,歐盟也派出高級官員訪華。按照官方公布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共同主持「中歐高層經貿對話」。中歐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坦誠務實的溝通交流,達成一系列互利共贏的成果和共識。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也與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會談,重點就電動汽車、5G等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王文濤也重點就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表達嚴正關切和強烈不滿。

確實,歐洲對華電動車補帖調查一事還沒有解決,這肯定會嚴重影響到中歐經貿互動。但正所謂亡羊補牢尤未晚矣。

第10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2023年9月25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歐洲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共同主持。(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最為敏感,率先讓自己的外事顧問與王毅外長通了電話。博納通表示:總統珍視同中國領導人建立的互信和友誼,願保持並加強雙方高層交往。法中在多邊事務中開展着良好溝通協調,感謝李強總理來法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法中攜手可為凝聚全球合力作出重要貢獻。期待同中方舉行新一輪戰略對話,加強溝通協調。法方反對陣營對抗,一貫主張歐洲保持獨立自主,將堅持歐中互惠雙贏,歐委會發起的有關反補貼調查不針對中方。

而歐洲另一個經濟大國意大利,在一度揚言要退出一帶一路之後,其副總理兼外長也在中歐高層經貿對話之前來到了中國,顯然還是想搶佔與中國加強合作的先機。

再看德國,一旦中歐因電動汽車打起了關稅戰,對德國的影響最大。因此,德國方面的態度是反對。

儘管歐洲一直強調戰略自主,也一直強調不與中國脱鈎或有意加強對華合作,可礙於美國的對華戰略,所以一直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由於歐盟在中歐投資協定問題上追隨了美國的立場,導致中歐貿易關係陷入了停滯。現在美國和中國加快了對話的步伐,歐盟也暗示需要抓緊時間「保持開放對話」。以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等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對中國市場仍然保持着濃厚的興趣,實際投資仍在增長。這說明歐洲商品和資本都希望能夠繼續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次美國開始推動與中國的「經貿再掛鈎」,恐怕也會倒逼歐洲加快與中國合作的步伐。歐盟現在不僅需要進一步了解中美之間的動態,而且更需要看清當前形勢,以便在與中國的合作中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