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要調查美國大罷工 中國電動車崛起是美西方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對「中國新能源車正在撼動全球汽車格局」持反對意見,不然日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不會宣佈,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顯然是一種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攻城略地擔心的表現。巧合的是,當中國電動車在慕尼黑車展獨領風騷的時候,美國正在進行全國性汽車工業大罷工,原本是勞資糾紛所引發的,但汽車工人竟然把矛頭紛紛直接指向了電動汽車。

邏輯也很簡單:電動汽車結構相對簡單,不需要大量的零部件,也不需要發動機,自然就不需要眾多產業工人。也就是說,隨着拜登電動汽車強力補貼政策所引發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大潮,大批產業工人失業已經成定局。因此,這一次大罷工,原本矛頭指向的汽車製造公司,現在則把矛頭指向了拜登的電動汽車產業政策。

汽車產業是美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性產業之一,電動汽車如今也成為與中國競爭的重要領域,也是其產業補帖政策的重點扶持領域。目前這個局面直接將住了拜登: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且不說能否競爭過中國,這失業率上升則是一定的了。這意味着汽車產業的大罷工潮恐怕只是個開始。汽車產業大罷工如果控制不住,對本就麻煩纏身的美國經濟來說有可能形成重大的打擊。

而一旦競爭不過中國,如此大補貼、如此大投入就等於是打水票了,同時對其它重點領域也是一個嚴重的影響。

自奧巴馬時期開始特別是特朗普時期,美國把主要的精力不是放在如何發展和創新經濟,而是把扼殺中國經濟當成了主要目標。問題是中國把美國的壓力變成了動力,不論是5G還是半導體晶片,也不論是新能源領域,中國早就開始發力。而美國則直到發現中國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之時,才猛然回過味來要發展自己,但就真的來不及了。

大眾(Volkswagen)電動車 ID.7 2023年4 月17日在上海車展活動中首次亮相。(Reuters)

美國是如此,歐洲也差不多。原本巴黎氣候協定是歐洲彰顯影響力的重要標誌,或許是受到了美國不積極甚至是退出的影響,也或許是歐洲原本就與美國一樣只是想借此來忽悠發展中國家減排,其結果必然是力的。這些年來,顯然歐洲國家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領域發展不力。如今在電動汽車領域被中國取得了突破,歐盟坐不住了。歐盟已經做出了要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並信誓旦旦表態不久之後就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且不說搖搖欲墜的歐洲經濟能否經得起中國的反制,只能說這樣的政策是自殺性的。減排是迫在眉睫的事。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必須進行新能源轉型。可問題是目前的歐洲顯然已經無法迅速轉型。烏克蘭戰爭已經使歐洲電力供應緊張。上一個冬季,一些歐洲國家已經燒煤燒柴取暖。而由於廢棄了核能發電,一些國家更是重啟了煤碳發電,再加上能源緊張價高,不要說電動汽車,連燃油汽車都快開不起了。

不管如何打壓限制,歐洲新能源汽車方面顯然已經嚴重落後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而歐洲要面臨的是與中美兩個大國的競爭,這對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將是災難性打擊。

此外,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這一對華限制政策,顯然也有歐洲內鬥激化的原因,這一政策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德國這個世界汽車工業之最。所以,德國方面是公開反對。因此,這一政策實際上體現出來的是歐盟內部嚴重分裂。在建立多極世界格局的關鍵時期,歐洲這種行為無異於戰略自殺。

2023年9月的德國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多個品牌電動車的舞台。(Reuters)

其實,不光是中國電動車正在撼動全球汽車格局。水電、風電、太陽能中國都擁有絕對的領先優勢,核電領域中國也將成為排頭兵。即使是化石能源的碳排控制技術中國也進入了先進行列。發達的美西方國家究竟是如何在這一領域裏就明顯落後於中國了?

這還得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說起。30年前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當年制定「公約」之時,就提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約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規定的義務以及履行義務的程序有所區別,要求發達國家作為温室氣體的排放大戶,採取具體措施限制温室氣體的排放,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支付他們履行公約義務所需的費用。而發展中國家只承擔提供温室氣體源與温室氣體匯的國家清單的義務,制訂並執行含有關於温室氣體源與匯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義務。

可是,美西方國家非但不屢行公約,卻一個勁呼籲可以說是忽悠發展中國家減排。後來的「京都議定書」以及「巴黎協定」,美國一會加入一會退出一會再加入。如今,拜登政府退出後又重返氣候協定。目的並非是為了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而是為了重塑美國領導力,是為了贏得清潔能源領域的競爭。再看表面上積極的歐洲,這10多年來也並沒有兑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承諾。

西方早就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如今的温室效應正是美西方碳排放累積的結果,國際公約早就明確規定,減排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早期的工業化國家必須承擔減排的主要義務與責任。如今,這些國家減排不積極,甚至還想借此壓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9月10日,德國慕尼黑2023年車展上,人們參觀比亞迪的電動車。(REUTERS)

儘管中國是後工業化國家,儘管中國要保經濟不受減排的重要影響,可中國還是盡最大努力做出了最大的承諾。這點已經受到了除美國之外的世界各國的讚譽。不否認中國碳排量較大,可這是由中國的經濟總量和人口基數所決定的。若論人均水平,美西方遠超中國。重要的是,中國不僅在減排和環境治理上下大力氣,更是在發展清結能源和新能源問題發力進取。如今的結果就是,中國在清潔能源的技術研發和利用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全世界都在用中國的光伏發電產品,中國的風電獨領風騷,中國的核能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最令美西方吃驚的是,中國的電動汽車竟然成為了世界第一,這正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可以說是美西方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不負責的結果。

美西方特別是美國,把打壓中國作為「競爭」的重要手段,顯然是沒有集中精力發展自己。而中國則是以迅速發展自己作為「競爭」的重要手段,併成功把美國的壓力變成了動力。這樣的競爭形式,等於是美西方放棄了自己的長項,自然競爭不過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