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先「圍城」後進攻? 進軍加沙只會是「一時爽快」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經過兩日多的戰鬥之後,以色列地面進攻加沙地帶(Gaza Strip)似乎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非一個會否的問題。根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所闡述的戰爭目標,清掃完以色列境內哈馬斯武裝之後,就是要在加沙地帶讓敵人付出沉重代價。

10月9日,在宣布清除加沙周邊以色列城市的哈馬斯武裝之後,以方聲言將會啟動對加沙的「全面圍困」,斷水斷電斷糧斷燃料。這可能是逐步升級,也可能是為地面進攻而作的前期部署。

一位以軍前發言人此前已表明以方已聚集十萬大兵在南部準備下一輪行動--雖然這位發言人2021年曾誤導媒體以為以軍將會地面進攻加沙,但這次哈馬斯一日殺死數百以色列平民的突襲、網上流傳的種種血腥畫面,已讓「報復」變成了無可爭辯的政治動能,往日的慣性空襲已不足以平服民眾的憤怒。

地面進攻當然有可能滿足到民眾的報復心理,但其中卻是險境處處。

沒有想像中容易

首先,地面進攻很可能會帶來更重大的傷亡。對上一次2014年以色列地面進攻加沙,以軍死亡67人、受傷469人,造成兩千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過萬人受傷,其中平民死亡率由36%的以方估算到70%的加沙衛生部估算不等。

以巴衝突:圖為社交媒體X上流傳,在音樂節被殺的至少260人的遺體。

跟前次情況不同,這一次哈馬斯明顯有備而戰,對於以色列將會進行地面反擊不可能沒有周全準備。面積只及香港三分之一、人口達230萬的加沙本來已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當地軍民難分,哈馬斯在加沙地道滿佈,亦很可能累積了大量軍火抵抗,可見這一次地面進攻只會比以往更為艱難。

以軍在此就要面對一個抉擇:一是完全不顧加沙平民死傷地大舉進犯,經無差別的轟炸後才以地面部隊推進;二是小心翼翼地針對性打擊哈馬斯及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PIJ)等目標,卻要冒上以軍高量傷亡、推進緩慢的風險。

無論其選擇為何,在以軍大舉進軍加沙之際,其傷及平民的新聞報道將會蓋過此刻以色列平民被哈馬斯殘殺的畫面,此刻大體站在以色列一方的西方輿論將會逐漸轉向同情加沙民眾,使以色列更難得到以美國為首國家的進一步支援。

以軍空襲加沙造成的破壞。(Reuters)

另一方面,由於哈馬斯的突襲搶來了超過150位人質,當中還包括其他國籍的人士,無論以軍是無差別的報復,還是針對性打擊,都需要面對迎救人質方面的困難。目前,以方還未能確定人質的具體人數和身份。有報道亦指,加沙內的人質也不是全由哈馬斯控制,可能連哈馬斯自己也未能掌握相關具體資訊。

早有準備的哈馬斯,以往曾用一位以色列被俘軍人換回過千在囚巴勒斯坦人,這次已表明有足夠人質換回所有囚犯(按:估計人數超過五千)。面對以色列的地面進攻,哈馬斯將會分散安置人質,使以色列營救人質行動更為艱巨,甚至造成以軍誤殺他國人質的外交災難。

如果以軍的地面進攻未能壓服哈馬斯的進犯能力,以色列更有可能陷入城市持久巷戰的泥沼之中。城市戰爭何等困難,我們在過去一年多俄烏雙方在巴赫穆特(Bakhmut)的爭持中已看得一清二楚。人去樓空去巴赫穆特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口密集、居民無處可避的加沙?

10月9日,以軍宣布已全面控制加沙周邊的以色列地區。(Reuters)

當地面行軍進行到某一個階段,以色列還要面對一個難題:到底要到何時才中止行動?

就算我們假設以色列有能力清掃此刻在加沙的哈馬斯力量,加沙巴勒斯坦人民怨憤仍在,以色列打壓仍在,巴勒斯坦建國依然遙遙無期,哈馬斯留下來的權力真空最終只會由另一個激進組織去填補。因此就算以色列的地面進攻是「戰勝了」,「之後呢」還是一個未知數。

以色列軍力雖強,但要透過武力去管治230萬大部份跟以色列有血海深仇的民眾,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進駐加沙,以軍很可能會遭到無日無之的人民戰爭襲擊;退出加沙,又將留下空檔,讓另一個可能比哈馬斯更激進的組織掌權。誰敢作出這個抉擇?

更值得以色列擔心的是,進軍加沙將削弱以軍應付其他前線和國內及西岸變局的能力。《華爾街日報》已引述多方消息稱,這次行動背後的邏輯是要以色列在多個方向都受到不同伊斯蘭武裝組織的威脅。如果以色列在加沙陷入持久戰,難保黎巴嫩的真主黨等組織不會進一步挑起爭端。此刻美國已派出福特號航母戰鬥群到東地中海,但要美軍親自出手協助,恐怕不是易事,畢竟過去數十年的美國軍援政策就是要讓以色列在區內有絕對軍事優勢,能夠獨自防衛。

9月30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反內塔尼亞胡政府示威。(Reuters)

雖然此刻以色列大難當前將會組成大聯盟政府團結以對,但當戰爭發展未能如願,國內派系的再次分裂和互相指責恐怕將會在驚惶情緒平息後重臨,進一步削弱以色列的自衛能力。

延續惡性循環

而更重要的是,地面進攻加沙只會進一步加深巴勒斯坦人以至鄰近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民眾對於以色列的仇恨,對於以色列與區內國家和人民長遠和平共存的目標有害無益,只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打轉而已。

在憤怒之中進攻加沙的一時爽快,最終的必然結局就只有悔和恨。

在情緒壓過理性的氛圍之下,頭痛清醒的人應該從根本上反省內塔尼亞胡幾乎連續執政十多年來的以巴政策。一直以來,他的預設就是巴勒斯坦問題是不必解決的、可以控制的,也是以色列人能夠接受的。

在加沙地帶周邊的以色列裝甲車。(Reuters)

「不解決」,意味着以色列可繼續蝕食西岸非法佔有的土地;「可以控制」,是因為無論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還是管治加沙的哈馬斯,本質上也脫離不了對以色列的依賴,前者稅收依靠以色列,後者能源、基本物資進出也是依靠以色列,而且自治政府同哈馬斯長期對立,根本不能統一,不能從根本上威脅到以色列的國體;「能夠接受」,就在於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攻擊,往往是發洩和抗議為主,最多殺死幾個猶太人,事態一變以色列即以壓倒性的軍力回擊,殺個一兩千人示警,這種代價,內塔尼亞胡認為是能夠接受的。

而隨着區內國家對巴勒斯坦人的遭遇逐漸冷淡下來,以色列只需要跟這些國家發展好關係,巴勒斯坦問題不得解決,也不會對以色列的安全構成真正威脅。

但這一次以哈馬斯為主的海陸空進擊卻明確無誤地打破了內塔尼亞胡的預設。

在一個理想世界中,這一次襲擊之後,以色列的領袖應該有勇氣地站出來,一方面指出哈馬斯殘害無辜平民絕對是反人道罪行,必須追究,另一方面也要承認以色列在此也有結構性的責任和錯誤,重新伸出誠懇願和巴勒斯坦人和平解決紛爭的橄欖枝。開到加沙圍牆外的不應是坦克,而該是外交官的座駕。

很可惜,我們活在現實世界,而非理想世界之中。以巴衝突的惡性循環,恐怕只會隨着以軍再次進入加沙的那一刻開始繼續流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