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陣腳大亂 哈馬斯已經達成目標?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香港時間10月18日下午大約四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空軍一號已經抵達特拉維夫(Tel Aviv),親自出馬希望為以巴衝突破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周時間奔走中東多國,都未能為加沙地帶(Gaza Strip)的人道危機帶來一絲喘息--加沙斷電斷水斷糧情況依然,拉法(Rafah)口岸的人道主義走廊未能開通,連雙重國籍的加沙巴勒斯坦人也未能逃離。

拜登此行有兩大短期目標。一是繼續支持以色列的所謂「自衛權」,也即是繼續在加沙對哈馬斯(Hamas)進行攻擊,二是以實際行動暫時減緩加沙的人道危機。布林肯在以色列時間17日清晨3時與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內閣開了超過七小時會議之後,確認拜登即將出訪,同時又聲稱美國跟以色列就人道援助進入加沙、跟建立安全區達成共識。外界推測,這是拜登親自到訪的「交換條件」。

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隨着以軍加沙軍事行動所造成的人道危機不斷加劇,國際社會以至美國(和歐洲)的內部對於停戰的壓力也愈來愈大,以色列要繼續實行其「自衛權」的前提,就是要先減緩加沙的人道問題,讓現在堆放在西奈半島的人道援助物資進去加沙、加沙部份地區恢復供電供水、一些有急切醫療需要的人可以先到埃及去,甚至是明確的設立加沙內部的安全區(讓被迫離開家園的加沙民眾有避難之所)等等。

2023 年10月17日,加沙走廊南部的拉法疑遭到以色列轟炸。(Reuters)

但是,豈料拜登還未到埗,加沙城就發生了醫院受襲的慘劇,據報造成超過500人死。事件引發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強烈反彈,多國出現示威,以色列以至部份西方國家的領事館也成為示威者的目標。

根據拜登原來的行程計劃,在見過內塔尼亞胡之後,拜登將到約旦首都安曼(Amman)與約旦國王,以至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會面。但在醫院受襲事件發生後,約旦外長就宣布取消會議,直稱「現在談什麼都沒有用,除了停止戰爭之外」。

雖然約旦、埃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對於以巴衝突的根本情勢影響力有限,但如果埃及願意接受一些有必要避難的加沙民眾,將會對緩解以軍攻擊所造成的加沙人道災難有所幫助,而如果阿巴斯願意進一步表明在加沙取代哈馬斯的意願(他此前已表示過自治政府才是巴勒斯坦人的唯一代表,並非任何其他組織),這也能為「消滅哈馬斯後的加沙地位」問題提供一個解答的方向。

這次會面的取消,對於拜登而言,當然是一個重大外交挫敗。

2023 年10月17日,加沙走廊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一家醫院外,一名男子抱著一名在以色列空襲中喪生的巴勒斯坦兒童屍體。(Reuters)

在拜登抵達以色列之前,以色列方面以圖解和截聽錄音為據,聲稱加沙城醫院受襲是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的飛彈失誤造成,與以色列的攻擊無關,希望反駁國際社會和輿論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責難。但無論事實如何,在全球觀感上,這次醫院受襲事件已證明了以色列的加沙攻勢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以色列在10月7日受到哈馬斯恐襲之後所暫時得到的一些道德高地已經崩塌。

如今22個阿拉伯國家已表明呼籲停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表明雙方要停火。而在紐約時間18日的上午,聯合國安理會亦會再就以巴衝突的聲明進行投票,各方的其中一個爭持點是到底是要呼籲「人道暫停」(humanitarian pause)還是「人道停火」(humanitarian ceasefire),前者意味着以色列只要落實了一些人道主義措施,就可以繼續打下去,後者卻是一刀切的停止。

在停火呼聲四起之際,美國要繼續力挺以色列將會付出重大的外交代價,而拜登也要面對黨內傾向支持巴勒斯坦的左翼壓力。

抵達特拉維夫之後,拜登對加沙醫院受襲表示震怒,卻稱看起來像是「對方」(他的英文用詞是「other team」)所為,似乎暫時依然會站在以色列一方。

美國總統拜登2023年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往接機。兩人甫見面即擁抱。(Reuters)

但無論如何,內塔尼亞胡將面對重大政治困難:不繼續打,他自己可能會被趕下台;繼續打,以色列可能會陷入國際孤立的局面。

更嚴重的是,就算以色列不理會國際壓力繼續打到底,而且也成功克服所有地面進攻加沙的種種困難,最後也只會留下一個爛攤子。以色列沒有能力實際佔領加沙(不然2005年就不會主動撤出);以色列也沒有能力和時間去扶持離開加沙十多年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去重新接管加沙,把加沙西岸化(按:阿巴斯己經87歲,而且沒有明顯的繼任人);最終,以色列大概也只能在殺掉一些哈馬斯領袖、轟炸一番報復過後就離開加沙,這種結局跟以往在格局上是沒有差別的,未來也還是會再出現另一個「哈馬斯」。

相對而言,如果我們把道德考慮放開的話,哈馬斯這次行動,基本上是短、中期目標都達到了,第一是阻止以色列跟沙特的關係正常化,第二是讓整個阿拉伯跟穆斯林世界重新重視巴勒斯坦問題,第三是讓整個阿拉伯跟穆斯林世界跟以色列再次對立起來。從這些標準來看,哈馬斯的行動已經是成功了。

哈馬斯成功的背後,是以色列落入了其哈馬斯的「挑釁陷阱」。哈馬斯行為過火明顯有意挑動以色列,以色列則以情感出發,馬上用更過火的行動去回應,而不是有理有節有詳細部署去聯同像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以至鄰近本來就與哈馬斯有矛盾的阿拉伯國家去壓制哈馬斯,到今天就喪失了道德高地,歐美的應然支持也開始鬆動,使得以色列陷入了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陣腳大亂之局。

當然,哈馬斯的小成,並不代表以巴衝突能有什麼妥善的出路。一天以色列不認真着手重啟以兩國方案為起點(卻不一定是終點)的和平進程,一天哈馬斯等巴勒斯坦領導性力量不面對現實而放棄趕走所有猶太人的目標,以巴衝突依然會是一個無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