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不顧一切的跋扈 哪來的底氣?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哈馬斯(Hamas)襲擊發生近三周之後,新一場以巴衝突的局勢看起來愈來愈對以色列不利,聯合國、歐洲,甚至連美國都發出了類近停戰的呼籲。但如果集結了以十萬計大軍在加沙周邊的以色列就此收手,不為納粹大屠殺以來的最大單一猶太人死亡事件報復到底,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又如何向人民交代?於是,內塔尼亞胡10月25日就在一場全國演說當中聲言以色列「正在準備地面入侵」加沙,不過他同時表明當局並不會具體說明什麼時候、如何做等細節。

在國際壓力之下,以色列真的能夠堅持下去嗎?

首先綜述一下以色列正面對的國際壓力。在以方拒絕燃料進入加沙之際,聯合國已警告其援助工作將在10月25日晚上被迫暫停,而加沙糧食供應只及日常2%,大規模死亡的人道災難即將爆發。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此前亦嚴詞要求停火,甚至毫不避諱地提到哈馬斯襲擊背後有着「巴勒斯坦人屈從於56年讓人窒息的佔領」的歷史。

在媒體連日報道美國以各種理由要求以色列暫緩攻勢之際,拜登(Joe Biden)25日在正在訪美的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面前就表明他沒有「要求」內塔尼亞胡等到人質都被釋放後才進攻,只是向他「示意」如果可以的話,他應該這樣做。從美以的權力差距來看,此等「示意」(indicate)和「要求」(demand)之間的差別,大概只在用詞之上。

2023年10月24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 )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交談。 (REUTERS)

而早在23日,與拜登關係密切的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已公開批評以色列當局對加沙斷糧、斷水、斷電的做法,認為這將會使巴勒斯坦人的對抗態度更強硬,長遠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人們難以不認為這其實是拜登借「無官一身輕」的奧巴馬之口來作出的誠實表態--拜登本人25日也開始公開批評西岸攻擊巴勒斯坦人的「極端定居者」,指他們是在「火上加油」。

2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以色列方面已經同意美國的要求,將入侵加沙的行動延至美國用以保護其區內駐軍的防空系統送到之後。

2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亦首次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場合表明「人道主義暫時停火」(humanitarian pauses)是為保護加沙巴勒斯坦平民應該納入考慮範圍的方法。

10月25日,拜登同阿爾巴尼斯一同見記者。(Reuters)

26日,歐盟各國亦將舉行峰會討論中東政策。此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就高調呼籲「人道停火」(humanitarian ceasefire)。而包括法國馬克龍(Macron Emmanuel)在內的一眾歐洲國家領袖也前後腳地訪問以色列,某程度上保證了以色列不會在他們身在以色列之際發動地面入侵。其中,馬克龍更提出建立反恐怖組織的國際同盟去對付哈馬斯,使出他最拿手的「吹水會」(按:例如俄烏戰爭後成立、開了三次峰會一事無成的歐洲政治共同體等),同時給予以色列當局一個可能的下台階。

不過,面對各方壓力,以色列就繼續擺出強硬姿態,甚至對於沒有硬實力的聯合國開刀,籍古特雷斯的言論為由,停止向聯合國人員發出簽證。

雖然以色列的公開立場看起來強硬,但以色列政府,甚至是戰時內閣,對於如何處理加沙/哈馬斯問題其實都有不同態度。

10月24日,內塔尼亞胡會面到訪以色列的馬克龍。內氏的黑衣打扮與澤連斯基的軍綠色戰時制服有異曲同工之感。(Reuters)

內塔尼亞胡本人較為小心謹慎,反對在加沙的冒進,但他卻必需擺出強硬態度去保留其右翼選民基本盤的支持,也不知道有何別的出路(在政治上,內塔尼亞胡不可能改變對巴勒斯坦問題以硬碰硬的既有路向,亦不可能提出重返兩國方案)。新加入戰時內閣的前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等人則認為,以色列必須先有對於加沙的「善後計劃」後才可以發動攻勢。與內塔尼亞胡向來不和的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和軍方都主張儘快進攻,軍方偏好由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去重新管治西岸,但內塔尼亞胡卻反對此等主張。

在內部爭議難解之際,除非以色列有新政府上台,否則猶疑不決、一拖再拖、最終被迫發動一定程度的加沙地面攻勢,將是預定劇本。

這樣的劇本,也許是內塔尼亞胡當局可以接受的。一方面,正如媒體早就不再理會每日俄軍攻擊造成了多少位烏克蘭平民死亡或建築受損一般,國際社會對加沙的關注度是有限的。如果以色列能開放多一些人道救援,解決大型大道災難的燃眉之急,並緩減一些空襲造成的傷亡,只要以色列堅持下去,加沙的人道慘況最終只會變成一個統計數字上的概念。

2023年10月23日,逃離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聚集在加沙南部一所由聯合國開辦的學校,領取義工提供的食物。(Reuters)

此刻,有美國的「關照」,以色列暫時不用面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壓力。但就算美國放棄外交支持,以色列不顧一切的打下去又如何?國際社會除了「出口術」之外能做些什麼嗎?「納粹集中營」、「露天監獄」、「種族隔離」、「種族清洗」等用來描述以色列巴勒斯坦政策的用詞,並不新鮮,但多年來的聲討有發揮過什麼實際效果嗎?並沒有。

唯一能對以色列構成威脅的是哈馬斯以外的非國家軍事力量,包括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組織,以至敘利亞的親伊朗力量等。但這些力量對以色列擴大攻擊,卻是一把雙刃劍。他們「留中不發」可以對以色列形成壓力,但一發之後,卻將轉移視線,讓事態從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罪行變成以色列同周邊穆斯林激進力量的戰鬥。

一方面,以色列未必沒有能力在付出沉重代價之際抵禦多方攻擊。另一方面,如果以色列真的面臨戰敗的風險,美國將不得不插手。到時候,以巴衝突將會變成甚至可能有伊朗直面美國的中東大戰。正所謂「在情場和戰場上可以不擇手段」(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中東四處起火之時,還有人會在意小小的加沙和西岸嗎?(按:事實上,當人們目光都放在加沙之時,10月7日以來,西岸巴勒斯坦死亡人數已經過百,卻沒有得到太多媒體關注。)

而對於內塔尼亞胡個人而言,狀況愈亂,他愈有理由繼續留在總理位子之上。

雖然這些考慮看起來都頗為冷血,卻是以色列今天為何敢如此跋扈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