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2周年|中企「中槍」 中國被迫捲入漩渦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已經打了兩整年。目前的形勢是:大反攻後的烏克蘭節節敗退;美歐對俄展開「毀滅性制裁」;中國啟動第二輪穿梭外交;美歐對相關中企進行制裁。

目前這場戰爭已經打了兩整年,可以說是有太多意料之外。首先是美國絕沒有想到,在美歐50餘國的強力軍援之下,烏軍的大反攻竟然是以失敗收場。更沒有想到的是,經過兩年的戰爭消耗和嚴厲的制裁,俄羅斯非但沒能被削弱,反而是愈戰愈勇,經濟上還取得了發展。當然,也絕沒有想到,50餘國家竟然支付不起與一個國家戰爭的武器彈藥消耗。

其次就是俄羅斯也可能沒想到。原本是一場實力碾壓速戰速決的戰爭,卻硬是打成了持久戰。沒想到,美國北約的戰爭介入度會這麼深。美國不僅糾集了50多個國家向烏提供軍援,還直接向烏軍提供戰場訊息指揮,並以顧問和僱傭國的名義間接派兵參戰。更沒有想到俄軍的傷亡會如此之大,俄軍的主力戰船戰機裝甲裝備的損失會如此之多。

俄烏戰爭:圖為烏克蘭頓涅茨克(Donetsk)一間遭砲擊損壞的房屋,攝於2023年12月19日。(Reuters)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烏克蘭戰場上就是一個無底洞,美國北約添再多也無濟於事。正因為如此,美國目前也只能是寄希望於長期且繼續加大制裁能夠拖垮俄羅斯了,所以也才有了新近推出的號稱是毀滅性的制裁措施。

目前對俄有利的是,戰場上的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這一次大反攻的失敗嚴重打擊了烏軍士氣。烏克蘭士兵已愈來愈失去了戰鬥的勇氣。澤連斯基四處裝可憐「化緣」的目的就是在想盡辦法把北約國家拖進戰場之中。而美國北約國家近來停滯提供武器彈藥,顯然是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停止的提供武器彈藥,可對俄的制裁則是加強了,這至少可以讓烏克蘭人意識到對俄的敵意,也可以給烏克蘭人製造一些俄會崩潰的勝利幻想,這樣就不會迅速失去戰爭意志而投降。

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美歐同時向中企發出了制裁令,等於讓中國捲入漩渦之中。也就在同時,中國則宣布將啟動穿梭外交以促和止戰。中國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將訪問俄烏以及歐洲的重要國家。

俄烏戰爭:2024 年2 月28 日,烏克蘭-東南歐峰會在阿爾巴尼亞召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會見記者。(Reuters)

美國在推出對俄毀滅性制裁的同時,也一併制裁了中企,表面上看是欲阻止中俄正常貿易,逼中國站隊美國,以增加對俄的削弱效果。而實際上卻有可能是意在把中國拖入烏克蘭戰局之中。

在美國宣布對中企的制裁之後,歐盟也在對俄制裁的同時制裁了中企,這是美國最想要的場面。表面上看,這一是對中國表達不滿情緒,二是意有阻止中俄合作,甚至是有逼迫中國站隊美國北約的意圖,這樣才有利於美國戰略削弱俄羅斯。

其實,戰爭已經打了兩年了,中國的立場始終沒有變。用王毅外長的最新表態就是:「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當事方。但我們沒有隔岸觀火,更沒有藉機牟利。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應該得到遵守,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應該得到重視,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應該得到支持」。

王毅的這段話字數不多,但能包含的意義也都在其中了。首先,美國北約才是危機的製造者。儘管俄應當遵守聯合國憲章,儘管烏的主權應當得到尊重,可在烏積極配合北約東擴嚴重威脅俄國家安全的情況之下,特別軍事行動就有了某種正當性和必要性,換了中國也會打。

2024年2月1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德國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 (MSC) 上會面。 (Reuters)

其次,也正因為俄有一定的正當性,所以停戰的關鍵就是美國明確保證停止烏克蘭加入北約進程,而烏克蘭也要做出不加入北約的保證。否則,在嚴重威脅俄安全的情況之下,俄是不可能停止戰爭,或者說俄只能以戰爭手段維護國家安全。這就中國與俄保持正當合作關係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者說中俄關系不受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中俄合作的增強,並非因為是中國藉機牟利,也並非是給俄以「致命性支持」。正因為俄受到了代理人戰爭的消耗,以及美歐違反聯合國憲章和世貿規則的制裁,使俄羅斯沒得選,中國自然而然成為了俄最佳的合作夥伴。互利合作或合作共贏是中國一貫的原則,中俄互補性極強的情況之下,加強合作是不二的選擇,中國不會因為美國的利益而損失自己的利益和放棄正常的合作。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其四,中國不是當事方,但中國也並非是完全的旁觀者。這場戰爭是戰後歐洲最大的安全危機,也是二戰後最危險或最容易引爆大戰的戰爭。中國要做動盪局勢的穩定力量,就不能不有所作為,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將啟動第二輪烏克蘭危機穿梭外交行動,勸和促談是中國的宗旨。以上四點則是表明了中國的立場。

雖然美國可以不理會中國的穿梭外交,可中國表明的立場原則,中國目前在這場戰爭中佔據的地位,迫使歐洲相關國家不得不多考慮考慮利弊得失,至少會擾亂美國北約的思維和增加北約內部的分歧。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2023年6月2日在北京見記者(Reuters)

這就完全不符合美國利益了,自然也會增加美國對華的敵意,因為美國拱火戰爭的目的是削弱俄的同時加強對歐洲的控制。目前這兩點目標都沒有實現的情況之下,反而受到戰略牽制。

重要的是,不僅受烏克蘭戰爭的牽制,還要受到中東戰爭亂局的牽制。在大國競爭最關鍵的當口,這麼多節外生枝,對美國自然是相當不利了。

美國原本是想拉歐盟北約與中國對抗的或打壓中國的,可歐盟不願意。要想把歐盟拉下水與中國對抗,就必須製造中歐之間的矛盾。顯然,中俄合作並不符合歐洲利益。制裁中企,必然影響到中歐關係。中俄合作不停止,對華相關企業的制裁就會不斷的增加,中歐矛盾就一定會增加。歐盟與美國的合作就越緊密。逐漸的,就會形成美歐聯盟針對中國。

這與美國推動的「去風險」戰略又是一致的。「去風險」會逐漸演變成「去中國化」,最終就是「脱鈎」。而一旦形成「脱鈎」的局面,自然就是陣營對抗。其實,俄烏戰爭打到現在這個樣子,中國恐怕不想介入也不得不介入了。

現在的問題是,戰爭打的愈持久,俄愈需要中國這個合作夥伴。而隨着中俄合作的深化,以及貿易額的增長,美歐對中國會愈加不滿。關係也會不斷緊張加劇,美國打壓中國的力度會增強。而換中國角度也是一樣,從純戰略角逐的角度出發,通過俄來消耗牽制美國,是最有效的戰略。就算中國無意,隨着中俄合作的加深,隨着美俄代理人戰爭的持續,中國與美國北約的敵意也會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