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人類最漫長戰役 蚊子殲滅戰
有一種危險生物,於地球上存在已久,殺人如麻,卻每日與我們生活同眠。牠困擾人類,連哲學家阿里士多德都質疑其存在到底帶有什麼目的,甚至有人懷疑連阿歷山大大帝都被牠殺死。
這危險殺手不是什麼猛獸,而是蚊。
蚊子帶來各種致命及嚴重疾病,包括去年開始爆發的寨卡疫症。疫症引發全世界討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形容其為「爆炸性傳播」,而蚊子正正是傳播媒介,令科學界開始研究各種有效滅蚊方法,包括殺蟲劑、基因改造蚊等,卻有評論反擔憂會否令蚊子「滅族」,造成生態災難。到底蚊子是否不能絕種,而全面滅蚊技術上又是否可行?
生命力強大 存在逾億年
全球有逾3500種蚊子,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牠們的蹤影,其中只有6%的品種會叮人,而其中僅懷孕的雌蚊會叮咬動物吸血。每隻雌蚊一生可以生產3次,每次生產約300顆卵,其強大生命力令牠們難以滅絕,令這存在1億4500萬年的物種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蚊種三千 僅數種致病
蚊種三千,其中只有數種是各種人類致命疾病的主要帶菌者及傳播媒介,卻足以成為最致命殺手,一年感染2.5億人、殺死72萬人。這些「殺手蚊」包括傳播瘧疾、象皮病及腦炎的瘧蚊(anopheles)、帶有西尼羅河病毒的庫蚊(culex)、傳播黃熱病及登革熱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及寨卡之疫的主角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生物鏈牽一髪動全身
蚊患除了滋擾惱人,帶來的疾病更危害人類生存,亦為社會帶來醫療負擔。科學界長年研究滅蚊控蚊方法,蚊專家墨菲(Jittawadee Murphy)研究蚊子達20年,坦言她希望蚊子消失,但生物之間環環相扣,對生物鏈而言牽一髮而動全身:蚊子消失可以令捕食者失去食物,亦可能令植物失去授粉媒介。
蚊離開以後 誰會懷念牠?
不少鳥類及魚類以蚊子及孑孓為食糧。在「蚊滿為患」的地區,蚊子的消失可嚴重影響生態平衡。例如在北極凍原,撮毛伊蚊(Aedes impiger)和黑足伊蚊(Aedes nigripes)於溶雪時大量繁殖,高峰期會形成罕見的大團蚊群,為該地帶來大型生物質量。北卡羅萊納州環境及天然資源部門的昆蟲學家哈里森(Bruce Harrison)估計如當地物種失去蚊子作為食糧,居於凍原的候鳥會減少一半以上,而數百種魚類亦需要改變生活習性:「這聽起來或者簡單,但生物習性如飲食習慣等深植於魚類的基因。」
除了作為食物,蚊子亦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習性。凍原的大量蚊群,平均每日從每隻馴鹿吸食300毫升的血液,形成馴鹿的特別行動路徑。馴鹿為避開大量蚊子,牠們會特意逆風而行。如蚊子消失,馴鹿將會改變其行走路線,因而影響土地的踐踏、地衣的生長、養分傳遞、野狼食糧,而這種種都會影響整體環境。
如果蚊子的存在有任何好處,我們早就找到方法利用了。然而除了令他們消失,我們並不能從蚊子身上得到任何東西。
食物選擇多 細蚊僅足「攝牙罅」
然而,不少科學家都指出,即使蚊子消失,其對自然界帶來的傷害亦會快速痊癒,其他昆蟲物種將會迅速補上,成為動物的新食糧,尤其蚊子細小,可帶來的能量對生物而言實在不多。柯林斯堡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醫學昆蟲學家麥卡利斯特(Janet McAllister)指:「如果你需要消耗能量,你會選擇食如22安士牛排的飛蛾,抑或如6安士漢堡的蚊?」
另外,蚊子亦是花粉的傳播媒介,那蚊子消失會否導致其他植物絕種?麥卡利斯特指蚊子對人類所食的植物而言並非主要授粉者,她直言:「如果蚊子的存在有任何好處,我們早就找到方法利用了。然而除了令他們消失,我們並不能從蚊子身上得到任何東西。」
更少傳染病 國家負擔減
眾望所歸,無人希望蚊子留低。美國農業部門的昆蟲學家斯特里克曼(Daniel Strickman)指:「如蚊子滅絕,生態上的後果是世上會有更多人類。」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受蚊傳播疾病影響。沒有蚊子的國度,社會的醫療負擔會減輕。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年因瘧疾而損失約1.3%的人均生產總值增長,如蚊子消失,將免除此筆負擔與拖累。
也許全面滅族太激進?生物學家Olivia Judson提出一個中間着墨的方法,認為應把30種蚊子滅絕,如此可以拯救100萬人,然而蚊種的基因多樣化,只會被減低1%。
殲滅蚊如天方夜譚
然而問題是,無論我們如何憎厭蚊子,要全面殲滅牠們依然是天方夜譚。美國農業研究服務的醫療、農業和獸醫昆蟲學中心主管巴納德(Donald R.Barnard)指:「我不認為我們可以根除或消滅蚊子。應付我們的任何招數,牠們都游刃有餘。」
蚊常居於較敏感脆弱的環境,當滅蚊時,往往會殃及池魚。佛羅里達州一項控蚊研究指出,一些細小的生物,例如節枝動物,比蚊更易受殺蟲劑傷害,因此殺蚊時可能先危及其他生物,觸發更大生態危機,令科學家投鼠忌器。
一蚊未平 一蚊又起
加上每當一種蚊子消失,往往有另一種蚊子補上。北岸蚊子防控區的執行董事Roger S. Nasci指上世紀50至60年代,拉丁美洲企圖根絕埃及伊蚊以控制黃熱病,泛美衛生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以殺蟲劑DDT大範圍滅蟲,加上大量清空水槽,然而當一批蚊暫時滅絕後,另一批蚊即隨非洲及亞洲的船隻抵岸,結果依然無法杜絕。
研基因改造蚊 價格高昂
為了大規模針對性滅蚊,基因改造蚊是其中一途。生物科技公司Oxitec針對寨卡病毒的載體埃及伊蚊,研究放出基因改造雄蚊與野外雌蚊交配,生出容易早夭的下一代,藉此減少蚊子的數目。他們於巴西實驗結果亦令人鼓舞,令數目下降92%。
然而,這方式最大的局限,是其高昂的價格。要使用這方法,我們需要每年大量釋放一次基因改造蚊。巴西官員估計使用基因改造蚊的成本甚高,平均每人每年需要7美元,在人口多且貧窮的國家難以實行。
植入細菌令蚊子無害 廉宜有效
既然無法殺光所有蚊子,那有方法令蚊子變得雖惱人但無害嗎?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所成立的基金則贊助了一項研究,於伊蚊體內植入沃爾巴克氏體細菌(Wolbachia),令牠們較難傳播登革熱及寨卡病毒。沃爾巴克氏體常見於昆蟲,全球一半的昆蟲身上可找到此種細菌,研究人員從果蠅身上取得細菌,並注入蚊子胚胎內,而這種細菌更會遺傳至下一代。研究人員指早期研究取得非常理想效果,而此方式如果成功,相信亦較為廉宜及有效,甚至比殺蟲劑更便宜。
科技一日千里 基本蚊患未解決
人類與蚊的戰役持續數百年依然未止,其間人類已從燭火點燈,發展到能送人上太空、培植器官,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對付蚊子的辦法,猶如停留在千年前。蚊患向來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而對藥廠及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其帶來微薄的利潤減低他們研發新品的動機,利益上的考慮令這些蚊子傳播的「貧窮病」始終無法解決。
事實上,隨着全球暖化愈趨嚴重,蚊蟲的棲息地蔓延,相關的流行病會更易波及已發展國家,如今次寨卡疫症,世界衛生組織已宣布疾情會爆炸性蔓延,逼使大國聯手正視問題,任何國家都不應、亦不可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