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2021|傳統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客家人竟要「炒蟲」食?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廿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曆注,而今日(5日)將迎來廿四節氣的第3個節氣「驚蟄」。相傳驚蟄當日會響起本年第一次的雷聲,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在傳統習俗上,民眾除了要拜祭百獸之王白虎、「打小人」外,更要蒙鼓皮、拜祭雷神,甚至有客家人「炒蟲」之說。

驚蟄一般在每年西歷的3月4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節氣。歷書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祭白虎

相傳「驚蟄」的雷聲響起,就會喚醒了千千萬萬的蛇蟲鼠蟻等害蟲。古人又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只要在「驚蟄」當日拜祭白虎,就能夠鎮壓害蟲及驅除百邪千害,祈求免除毒蟲之禍害。

同時,有部分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久而久之,就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者,只要在「驚蟄」當日拜祭白虎,就可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

祭白虎時需用肥豬血,令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用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令其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網上圖片)

此外,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當日出來覓食,開口噬人,若不慎冒犯就會常遭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會在「驚蟄」祭白虎自保。

所謂的祭白虎,其實是用紙繪製成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用肥豬血,令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用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令其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驚蟄」的雷聲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古人會手持清香、艾草煙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據傳,漸漸就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並相傳在白虎面前打小人,小人便會被白虎制服,以後不能再興風作浪。

事實上,「打小人」只是民間習俗,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沒有小人「搞搞震」。

祭雷神、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徵,而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認為雷神的形象是鳥嘴人身,長有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邊的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驚蟄」意味春耕的開始,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古人就會祭雷神,家家戶戶貼上雷神的畫像,擺上供品,或去廟宇燃香祭拜。

「驚蟄」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趁機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客家人「炒蟲」

除此之外,客家人會以「炒蟲」達到驅蟲目的,不過並非「真蟲」,而是用其他食材代替,比如汀州客家人會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頭,或炒豆、炒米穀,或煮芋頭粄或芋頭餃吃,以芋頭象徵「毛蟲」,以吃芋頭寓意除百蟲。

吃梨可與疫病分離?

「驚蟄」亦有吃梨的習俗,除與部分地方認為吃梨取分離之意,可以和疾病分離外,亦與梨的功效有關。「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因此吃梨對身體有滋養作用。

(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百度百科)